一:嚼唐诗宋词,品析名人诗句的相关作文怎么写
您好,这类作文可以有两个写作方向作为选择,一是从作品入手,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扩展;二是以作者为主题,结合作者的经历和代表作进行扩展。尽量不要涉及太多诗人和太多诗句,如果选择从名句名篇入手最好限定在三到四部分,最多不要选择超过5篇;如果选择以诗人为着手点最好围绕一位诗人,或纵向的写诗人的平生经历和作品,或横向与其他诗人做对比,横向拓展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明确主题。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方向的选择做简要介绍:
(一)以作品入手
例如,选择了《静夜思》这首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这样书写(下面是我上一个回答所写的内容,只是做个示范,其中的内容有些可能不太适合作文写作):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表达了诗人的客居思乡之情,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被后传诵千古,名扬内外。
全诗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叙事的手法书写了思乡之情,然而这种描写却十分隽永,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使人记忆深刻。短短的四句即勾勒出一幅游子夜半思乡的画面。
诗的前两句写月光照到了地上,而此时的诗人仿佛是梦犹未醒,隐约地看到了月光,误以为是洁白的霜雪,这又从另一方面衬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和夜的静谧与寒凉,在这种环境下,游子是容易思乡的,在后诗的两句书写中刚好印证了这一点。
转到诗的后两句,诗人抬头看了看皎洁的明月,随后把头低下,不禁想起此时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陷入了深深的思乡之中。“望”字正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诗人此时已经完全醒来,一个“举”,一个“低”,更使得这两句的动作描写十分传神,似乎把读者也引入了这种思乡的境地,回味无穷……
也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对其他名篇名句进行赏析和拓展,中间也可以多写一些写作背景和作者的风格主张等。
(二)以作者入手
为了减少工作量,还是以我之前的回答为例进行介绍(以苏轼和白居易的思乡之情为切入点):
苏轼以豪放称著于词坛,与同是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词突破了词艳丽柔美的特点,更将诗的手法大量的用到了词中,以诗为词,使得词这种体裁更具文学性,而弱化了音乐性,向诗靠拢。苏轼的是通常会包含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有时会充满理趣,这也是宋诗常见的特点。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思乡”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如“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法惠寺横翠阁》),再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表达出他对故乡的真挚而又深厚的依恋之情,这种表达在苏轼的诗词中往往是比较直接的,下面以苏轼的一首《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为例对苏轼的思想情怀加以赏析: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至京口,得到家乡的来信,上半阕可以先不分析,只看下半阙,作者写到“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这种表达是直接而又浓烈的。
看罢苏轼再来简单分析一下白居易,白居易的文学特点是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决定了他的多数诗歌作品是写实的,表达方式多直接,少含蓄,比如“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阴雨》),再如“话旧堪垂泪,思乡数......余下全文>>
二:吴山天风的感花岩上桃花错,十二峰峦费揣摩
紫阳山,旧名瑞石山,在吴山东南,清平山北,海拔98米,山上多奇岩、怪石、穴窦,南宋时划为禁山,山脚下有南宋太庙遗址。元代山上建紫阳庵,始名紫阳山。南宋以来山上颇多胜迹,清咸丰末因兵燹而遭严重损坏,其中部分幸存至今。1949年后,经开发建设,紫阳山成为吴山景区重要组成部分,有瑞石洞、飞来石、蟾蜍石、垂云峰、月波池等,古有“吴山十景”,并摩崖刻众多。宋代书法家米芾在紫阳山上留下的“第一山”手迹更使人想起当年的金戈铁马:传说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钱塘形胜》词传入北地,金主完颜亮垂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起意投鞭南下,并命画工潜入临安摹绘西湖图景,制成屏风,亲笔题诗其上:“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此事似非捕风捉影,时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载,而紫阳山西端石壁上也遗留着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吴山第一峰”的手迹,吴山遂有“第一峰”之别称。在吴山紫阳山顶,为一座体量庞大的八角攒尖顶重檐十六柱二层楼阁式亭。亭中有回旋式阶梯可供登临眺望,北望西湖青山碧水,南瞰钱塘江浩浩东流,景域广袤,景观丰富,故以“江湖汇观”相称。再往西就是峰石玲珑、岩洞幽奇的“紫阳石林”,鬼斧神工,造就五光十色的蔚然奇观,蛤蟆石、蹲狮石、寿星石、翡翠石、飞来石等,名名色色,使人眼花缭乱;垂云峰、吕字岩、泼水观音石及瑞石洞、青霞洞等诸多石景,玲珑剔透,卓逸多姿,无不令人拍案叫绝,难怪明末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要大书一笔道:吴山诸石皆奇秀一色,“一岩一壁,皆可累日盘桓”。吴山自古有五多:古树清泉多,奇岩怪石多,祠庙寺观多,乡风民俗奇情多,名人遗迹故事多,更增添吴山万般风韵。吴山东南端为紫阳山,山石嵯峨,拔地而起。山下有瑞石古洞,怪石嶙峋,蔚然奇观。洞之下侧有“感花岩”,当年以宝成寺中牡丹之胜引文人逸士竞赋于兹。岩上有苏东坡《宝成院赏牡丹书》摩崖石刻依稀可辨,崔护的《人面桃花》诗。吴山多奇岩,尤以紫阳山通向云居山山道旁的“巫山十二峰”为最神奇。因其形似神合,这十二块岩石被分别冠以笔架、香炉、棋盘、象鼻、玉笋、龟息、盘龙、舞鹤、鸣凤、伏虎、剑泉、牛眠等名称,环顾赏析,颇有一种空灵神奇。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卧石又酷似龙、虎、兔、猴等十二生肖的造型,民间又称之为“十二生肖石”,游人至此,总要驻足揣摩,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吉祥如意。在“十二生肖石”两侧,又有一石露出地面,酷似一只大汤匙背朝天躺在地上,还有长长的匙柄,这就是“瓢羹石”。再往西就是峰石玲珑、岩洞幽奇的“紫阳石林”,鬼斧神工,造就五光十色的蔚然奇观,蛤蟆石、蹲狮石、寿星石、翡翠石、飞来石等,名名色色,使人眼花缭乱;垂云峰、吕字岩、泼水观音石及瑞石洞、青霞洞等诸多石景,玲珑剔透,卓逸多姿,无不令人拍案叫绝。吴山风景秀美,山上因此而留下了众多的名人踪迹。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为吴山“有美堂”撰记:“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南宋陆游晚年曾多次来游吴山,留下了《阅古泉记》等名篇。明代杰出的书画家徐渭和陈洪绶曾先后寓居吴山火德庙西爽阁,创作诗画作品。明朝吴东升在其两侧题‘岁寒,松竹’四个楷书大字,字径达七十厘米,岁寒三友应为松竹梅,而松竹两字之下恰好有风化破裂的石纹,酷似老梅疏枝,这以石纹代字,真是别具匠心。清代,文人雅士次第结队上吴山聚会雅集,谈今说古,怡情林泉。至如李渔那样的文艺全才,竟举家迁居吴山铁冶岭上,口口声声宣称:“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法惠寺横翠阁》苏轼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已泛平......余下全文>>
三:谁有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苏轼
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苏轼诗句及对应年限和事件
嘉佑四年己亥 (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 (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 (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於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 (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 (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 (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於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 (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於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 (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 (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 (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
熙宁二年己酉 (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 (1070) 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 (1071) 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 (1072) 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 (1073) 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 (1074) 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於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乙卯 (1075) 四十岁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记。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九年丙辰 (1076) 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熙宁十年丁巳 (1077) 四十二岁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复》等诗。
元丰元年戊午 (1078) 四十三岁
在徐州。建黄楼,重阳大会宾客。秦观来谒。与参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黄楼作》、《百步洪》等诗。
元丰二年己未 (1079) 四十四岁
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狱。十二月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庚申 (1080) 四十五岁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筑南堂。作《梅花》等诗。
元丰四年辛酉 (1081) 四十六岁
在黄州。躬耕东......余下全文>>
五:苏东坡的生平
苏轼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骸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余下全文>>
六:苏轼诗词选的目录索引
导言诗初发嘉州屈原塔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和子由渑池怀旧题宝鸡县斯飞阁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石苍舒醉墨堂游金山寺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泗州僧伽塔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望海楼晚景五绝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吴中田妇叹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后雨新城道中於潜僧绿筠轩病中游祖塔院有美堂暴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宿九仙山夜至永乐文长老院过永乐文长老已卒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和子由四首(选一)雪后书北台壁二首(选一)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选二)韩斡马十四匹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百步洪二首(选一)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舟中夜起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南堂五首东坡和秦太虚梅花海棠题西林壁书林逋诗后惠崇春江晓景二首(选一)虢国夫人夜游图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选一)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赠刘景文壶中九华诗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荔支叹纵笔三首儋耳澄迈驿通潮阁(二首选一)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满庭芳(归去来兮)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满江红(江汉西来)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孤馆灯青)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木兰花令(霜馀已失长淮阔)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少年游(去年相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南乡子(晚景落琼杯)南乡子(寒雀满疏篱)南乡子(霜降水痕收)南乡子(回首乱山横)南歌子(雨暗初疑夜)鹊桥仙(缑山仙子)望江南(春未老)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祥)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永遇乐(长忆别时)永遇乐(明月如霜)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道字娇讹苦未成)沁园春(情若连环)行香子(清夜无尘)行香子(一叶舟轻)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醉落魄(轻云微月)
七:三苏年谱或者苏轼年谱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苏序。父苏洵,北宋学者,与子轼及辙俱以文著名,世称「三苏」,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 (1037) 一岁
苏轼生於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 (1042) 七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 (1043) 八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 (1045) 十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 (1054) 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 (1055) 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 (1057) 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於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 (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 (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 (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於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 (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 (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 (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於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 (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於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 (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 (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 (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
熙宁二年己酉 (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 (1070) 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 (1071) 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 (1072) 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 (1073) 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後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 (1074) 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於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余下全文>>
八:苏东坡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诗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苏轼在早年即感受到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发出过"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许州西湖》)的感慨。后来辗转播迁,目睹人民困苦,写了不少"悲歌为黎元"的诗篇。如在凤翔时写的《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描写朝廷摊派苛重徭役,给百姓造成的负担。通判杭州时的《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对百姓为糊口奔走贩盐而身陷囹圄,表示深切的同情。在黄州写的《五禽言》、《鱼蛮子》,借渡河农夫和渔民的一家,控诉了地租剥削的残酷性。这些诗篇都写得情真言挚、朴实无华,有的还以具体描述,留下了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切剪影。苏轼的政治讽刺诗,如《李氏园》、《荔枝叹》,都能通过具体事件的描绘,揭露封建统治者为满足个人贪欲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有些政治讽刺诗,其真城同情人民的思想同不满新法的情绪错综交织,如《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其中虽然难免有夸大新法缺点之处,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写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开发煤矿、创造工具、利用水力,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苏轼一生足迹所至,饱览奇景伟观,创作了大量写景诗。嘉□中由三峡出川时,作有《江上看山》、《巫山》、《入峡》等诗,描写蜀中的奇绝风光,可说是青年诗人的才华初露。苏轼两度任职杭州,"天教看尽浙西山"(《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写下了《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使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在苏诗中留下了动人的形象。他在密州、彭城、胶东所写的《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晚年远放惠州、儋州,更以浓厚的兴致,再现了岭外风光。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如《新城道中》、《白塔铺歇马》、《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等诗,都写得生机盎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苏轼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如《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和陶归园田居》、《和陶赴假江陵夜行》等,更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或表明超脱事物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或暗喻满意的成果有赖于主客观的统一,或指明大自然的变化并非由于神灵的主宰。这类诗都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在唐诗中比较少见,可以说是苏轼的独创。苏轼性格开朗,他描摹大自然的笔墨,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如《骇坡》、《慈湖夹阻风》,暗示人们不要贪恋捷径坦途,人生难免碰上岩逆风。《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融情入景,借景写情,显现作者履险如夷、破忧为喜的开阔襟怀,表明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和自信。 此外,苏轼对绘画书法均有很高的造诣,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这类诗歌品题了别人作品的成就和特色,寄寓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见解,在苏诗中也是颇有特色的。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