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历史文化

一:余姚历史

余姚历史见于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建县已有 2200 多年历史。 1985 年,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 1995 年,余姚被国务院升格为二类市。 余姚城素为县治所在,古城由南、北两城组成,双城合璧,别具一格。北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 200 ),南城筑于明嘉靖年间。直至今日,余姚历史城区内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网水系仍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并与成片的民居构成了较完整的古城区风貌。

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三大历史文化闻名于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 1973 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它的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划桨行舟和崇鸟敬日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遗存,足以让人们叹为观止, 被人们誉为“七千年前的文化宝库”。 二是“姚江文化”。自汉以来,余姚名家辈出, 群彦争辉,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三国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学家;东晋时的虞喜,最早发现了“岁差”;隋唐时虞世南,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在众多的名家中,首推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被誉为“四先贤”,王阳明和黄宗羲被列入中国十大思想家。余姚也因此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三是浙东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余姚梁弄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政治部等领导机关均设在余姚梁弄。浙东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浙东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余姚市首批历史风貌建筑名录

(共50处)

序号 名 称 时 代 地 址

1 桐岭凉亭 清 丈亭镇凤东村桐岭自然村

2 官房任氏进士第 清 丈亭镇汇龙村上徐塔自然村

3 明山庙 清 大岚镇雅庄村大陈自然村

4 甘竹庵 清 大岚镇新岚村甘竹自然村

5 陈宫庙 清 大岚镇戴糜村糜山自然村

6 俞氏宗祠 清 大岚镇大俞村

7 青阳亭 清 三七市镇叶家湾村(青阳山小岭顶)

8 张氏老宅 民国 三七市镇三七市村老街13号

9 郭王庙 清 三七市镇二六市村后房自然村

10 陈氏廿七房大宅 清 三七市镇二六市村官桥自然村

11 姜氏九房老宅 清 梨洲街道姜家渡村西姜自然村

12 黄氏老宅 清 梨洲街道雁湖村何胜自然村

13 兴隆庙 民国 梨洲街道金冠村冠佩自然村

14 双喜桥 民国 梨洲街道金冠村冠佩自然村

15 徐氏老宅(陈云来姚避居处) 明 阳明街道龙泉社区逊埭路

16 鲁氏祠堂 民国 阳明街道北郊村

17 源茂老宅 清 阳明街道老方桥老街

18 赵氏启承堂 清 兰江街道冯村

19 金山新墅 民国 凤山街道同光村苏家

20 徐氏洋楼 民国 凤山街道宪卿第社区府前路

21 唐家墙门 清代 四明山镇棠溪村

22 唐氏祠堂 清 四明山镇棠溪村

23 天兴庙 清 四明山镇北溪村

24 翁氏老宅

清 大隐镇大隐村山......余下全文>>

二:浙江省余姚市有什么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还有家乡特色

baike.baidu.com/view/15116.htm

三:余姚江的历史文化

姚江沿岸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余姚市河姆渡镇境内的河姆渡遗址可追溯到7000年前,当时的水稻种植已经非常成熟,并出现了畜牧和纺织。江北区慈城镇境内的句章城是宁波境内最早的城池,建于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建,很早就有从事航运的记录。明代中晚期,姚江畔王阳明等学者形成的姚江学派所秉持的心学成为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最高峰。古时缺乏桥梁,姚江两岸形成一系列古渡,例如姜家渡、蜀山渡、丈亭渡、车厩渡、黄墓渡(即河姆渡)、城山渡、鹳浦渡、洪陈渡、西江渡、西洪渡、邵家渡、青林渡、李碶渡、桃花渡等大量的渡口。不少渡口尽管已不再使用,但地名仍然存留至今。

四:余姚通济桥的历史文化

与通济桥北端相衔接的古建筑舜江楼及城墙,也是余姚城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舜江楼高8米,广5间,深3间,四周有走廊,重檐两层歇山顶,檐角上翘,如鸟展翅,正脊两端鸱吻高耸,中央嵌有一面金光灿灿的大铜镜。明代陶安有诗说:“与客闲片时,登楼爱奇观。凭栏出树杪,振衣在天半。诸峰绕城邑,万室夹江岸。”写出了舜江楼的风光。舜江楼初建于元至元年间,由当时余姚州判叶恒设计。楼上置有用水滴漏来记时刻的刻漏。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扰余姚,舜江楼就成为控倭西进的制高点。现存舜江楼建筑是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楼上置铜钟作火灾报警和报时之用。1985年又大修一次,由书法家沙孟海题了“舜江楼”匾额。通济桥和舜江楼构成了一个“长虹腾空,跃阁镇流”的古建筑群,庄严典雅气势不凡,似乎与奔腾不息的姚江水共同诉说着古城余姚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余姚城的象征物。

五:四明山的历史文化

四明山又名句(音gōu)余山,分布在宁波市西部的余姚、鄞州西南和奉化,平均海拔100-300米。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巍巍四明,他的山水风光并不足道,却以其不朽的历史功绩芳泽后世。四明山曾是全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革命史绩和牺牲的烈士,余姚市梁弄镇于1963年创建了四明山革命纪念馆,搜集了一批文物,试行内部开放;文革期间关闭,部分文物散失;1967年将尚存文物搬到梁弄镇让贤横坎头村的原“浙东区党委旧址”,开辟简易陈列室,仍属内部开放;1968年被撤消。到1981年重新大规模修缮,征集革命文物,修建“浙东区委旧址”,编写史料,充实图像画片,以及革命烈士的照片,正式辟为纪念馆,对外开放。同年4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馆内陈列着600多种文物,并较系统地介绍了重要史实。纪念馆的西边,“浙东银行旧址”原屋尚在,今已立下碑石,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发行的抗币石印版,也陈列在馆内。离余姚南55里、梁弄镇西的狮子山,高102米,是1943年新四军浙东游击队挺进梁弄时,打败敌伪军的主战场。革命胜利后,为纪念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800多名革命烈士,就在狮子山划地60亩,于1973年11月兴建四明山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建在山顶上,碑高18.5米,碑下平台3600平方米,碑后有休息长廊,碑前有上下石阶,分五层共219级。上登石阶基部处,有大方柱两根,柱上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联,系毛泽东书写放大体。纪念碑用花岗岩砌成。登上纪念碑平台,四明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2011年3月又进行扩建。陵园内设有办公楼,楼内新设革命烈士陈列室,是横坎头革命纪念馆的缩样,主要史料可在此查阅。为发展旅游业,在陵园的西边和东北角,新建了“狮子山庄”和“望湖宾馆。梁弄镇晓岑街17号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住过的地方。1943年4月23日, 以何克希等为领导,分三路进攻梁弄。狮子山一役打退敌伪军后,于8月份将原在三北鸣鹤场的司令部迁到这里,直到1945年8月才北撤前线。领导人谭启龙、何克希、刘享云等均在此办公。1992年为庆祝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建立45周年,对司令部旧址(当时为粮食仓库)进行修理整顿,重新开放。陈列室中展出的史料、图片、照片、地图、战役图和烈士业绩均十分清楚,便于人们了解根据地的组建与发展。四明山,作为革命的胜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常去参观学习,缅怀先烈,聆听历史的回音。

六:宁波历史文化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宁绍平原东端,濒临东海。宁波城处在余姚江和奉化江汇合为甬江的三江两岸,故简称“甬”。宁波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宁波境内的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是丘陵,东北部、中部是宁绍冲积平原。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天台山。山海之胜,江河之美,造就了宁波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和富饶丰足的物产环境。

一、“宁波”市名的由来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代。据志书上载:“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后加邑为鄞。” 赤堇山有两处,一在今鄞县天童、宝憧一带 ,一在奉化境内。“鄞”的名称最早就是这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设郡县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个县,归属会稽郡。据说当时海外人民到宁波来集货贸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又设立鄮县。鄮即“贸邑”两字的合写,意即贸易的地方。

汉朝时,这三个县的范围大致是:鄞县包括现在的市区、西南郊和奉化东南一带,县治在今奉化白杜;鄮县包括江东区以东,鄮山以北的地方,县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带,县治在今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附近。自汉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围没有大的变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两县都并入句章,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县鄞江桥),唐武德年间又将句章改为鄞州,不久又改称鄮县。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称为明州,把鄮县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县)四县、归属明州。州治开始在小溪,后来就迁到三江口。元和年间,又在鄮县东面设一望海镇。

五代时,州县合治,鄮县也改称鄞县,望海镇改为望海县,后又改为定海县,又把象山也划归明州。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国县(即今定海县)。这样,明州范围就大体上包括后来宁波的鄞、慈、镇、奉、象、定几个县。

唐、宋间的明州,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口,《四明志》有“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记载,1974年和义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经由宁波港出口的外销瓷。唐代在明州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当时从明州登陆来朝贡和贸易的,包括日本、高丽和一些东南亚的国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广州并称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又是全国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够建造可以容纳五、六百人的大吨位海船。南宋理宗时,把明州改为庆元府,元代又改称庆元路。

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因“庆元”有庆贺元朝的意思,又改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与明朝的国号相同,遂改为宁波府。由于当时的镇海县还叫定海县,明州又紧靠镇海,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这就是今天“宁波”命名的由来。

二 、宁波文化与特产

(一)宁波帮的宁波人为一家人

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

勇创大业。有一句话说,无宁不市。这说明宁波人的创业精神。创业,既要有宏大长远的目标,又要有坚忍不拔的实干。如同创建一座大厦,目标便是构建大厦的总体设计,实干则是建造大厦的钢筋砂石。宁波地处海滨,田少人稠,在长期外出经商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实业家,他们根在宁波,创业在上海、天津、武汉以及香港、台湾,还有的徙向海外,诸如虞洽卿、吴锦堂、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应昌期等等。从这些宁波商帮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发现宁波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闯大业的精神风貌。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中,宁波人创造了50多项第一......余下全文>>

七:江余姚河姆渡和良渚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希望对你有用

八:“姚”字的历史文化

姚,读音:yáo,一般指美好的样子。汉语言文字“姚”组合来讲,“兆”应为其本意,女旁则为姚姓从母系氏族社会传到今的痕迹。姚,从女兆声。或为姚,娆也。中国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的妇女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姚,姓氏。

形声。从女,从兆,兆亦声。汉语言文字“姚”组合来讲,“兆”应为其本意,女旁则为姚姓从母系氏族社会传到今的痕迹,姚,从女兆声。或为姚,娆也.中国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的妇女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另外一种说法:“兆”意为“远”。“女”和“兆”联合起来表示“从远方进贡给帝王的妃妾”。本义:远方进贡的妃妾。说明:“桃”和“珧”都意为“远方来的贡品”。二字都从兆。“桃”原产地距离颛顼之都濮阳约有一千公里,“珧”原产地距离濮阳也是约一千公里。部分古文献称帝舜源出浙江余姚。余姚距离濮阳850公里。浙江沿海亦产贡品“江珧”。疑有虞氏的女性祖先是浙江余姚人氏,被进贡给帝颛顼当妃妾。《说文》引《史篇》以为“姚”有“易”义。“易”,交易也。帝颛顼纳远方的浙江女子为妃,作为交易,此妃所属古族及居地,便受帝颛顼庇护。帝颛顼在位年代,据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是2277 BC-2247 BC。帝舜在位年代是2162 BC-2110 BC。两个帝王的年代间隔是85年,相当于三代人的时间。据《史记》,帝舜是帝颛顼之后) 同本义。按,舜母名握登。《大荒南经》之“不庭山”条曰:“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注意:“三身之国”放在《大荒南经》叙述,似为南方古国。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