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马上作者

一:《墙头马上》的作者是

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属于杂曲之中的言情。

二:墙头马上的作者介绍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来。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墙头马上的作者

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属于杂曲之中的言情。

四:谁能告诉我元曲《墙头马上》的原文。作者是白朴。

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五:"郎骑白马傍垂杨,妾折青梅倚短墙,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识君即断肠. 出自何处

出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六:墙头马上赏析

白朴(公元1226~1306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真定(今山西河曲县)人,元代著名戏剧家。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墙头马上》是白朴的重要作品。写尚书裴行俭的儿子裴少俊与总管李世隆的女儿李千金的恋爱故事。李千金独居福闺,心里苦闷,于春暖花开的季节到花园中游玩,在墙上看望,遇见品貌兼优的裴少俊坐在马上经过。两人一见倾心,私下结成夫妻,并生了子女。但裴少俊怕被父亲知道,便把李千金及子女藏在自家花园之中,住了七年。后来被裴行俭发现,斥李千金为娼妓,把她赶走。裴少俊后来进士及第,去接她回来,她坚决不肯。这时裴行俭夫妻也去恳求,她也不允。最后由于儿女的痛哭哀求,才夫妻团圆。

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裴、李的自由结合反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他们不顾家长的压迫,坚持不屈,表现了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裴少俊进士及第后,他的父亲就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这就揭露了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的虚伪和势力。

李千金是莺莺式的人物,生活在闺阁之中,而对自己的环境不满,要求冲破这种环境,争取婚姻自由。但与莺莺也有所不同,她的反封建要求更明确,在封建势力面前更大胆,当她在花园中被翁姑发现之后,受到多方面的刁难和辱骂,她都矢志不屈,和封建势力展开正面的斗争。可是作为一个典型性格,从它概括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却远不如莺莺这个人物。这本戏无论从人物刻画、情节安排、艺术处理方面,都是学习了《西厢记》而创作的。但又有它自己的特色。 参考资料:本人在大学时《中国古典文学赏析》的相关笔记||

七:求无耻之徒 墙头马上txt

你好~~

资源已上传【附件】或【网盘】链接~~

【如果】是rar或者zip格式~~

【右击解压】就是【txt】啦~~

【如果】手机用户看不到附件可以【追问】或者留【邮箱】哦~~

期待亲的【光速采纳】哦~~

感谢~~

PS:请放心下载,附件设置下载的金额只针对其他直接下载的童鞋,提问者无需再支付财富值了哟,么么哒~~

八:墙头马上遥相见,妾弄青梅凭短墙指什么意思

原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后来,元代的大戏剧家白朴写了本杂剧,名字就叫《裴少俊墙头马上》,现在的京剧和昆曲都还保留有这出戏,但是名字被简化成了《墙头马上》。

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剧情都差不多,其大意是这样的:

尚书裴行检之子裴少俊遵父之命赴洛阳为御花园挑选奇花异草。一日,裴少俊带着家人裴福来到花市时,看到万花丛中露出一段粉墙,墙内传来一阵歌声,裴少俊不觉听入了迷,便把骏马往柳树上一拴,欲登墙而上,忽见墙头出现一位绝色佳人。

这佳人原是洛阳总管李世杰之女李倩君。她看见墙下一位翩翩美少年,也不觉惊呆了。少俊急命裴福取来笔砚,作诗一首,送与倩君,倩君也答诗一首,送与少俊,并相约夜间在花园会面。结果裴少俊晚上从墙头跳入的时候,被李倩君的乳母发现,乳母告知他说,李世杰已把李倩君许配给丞相杜如晦之子。

得知此消息的李倩君悲痛万分,在裴少俊的接应下,李倩君离家出走来到裴家,但因裴行检家法甚严,她只好藏在花园之中。

就这样,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儿子端端六岁,女儿重阳四岁。某年清明节,裴少俊陪同母亲外出祭奠,裴行检因身体欠佳留在家中,偶然来到花园,碰见端端兄妹,经询问后得知始末。裴行检盛怒之下,认为李倩君行为失检,命裴少俊赶李倩君回家,但却把两个小孩留下了。

李倩君回到洛阳家后,因父母已亡,便在家守节。后来裴少俊高中进士,任职洛阳令,欲与李倩君复合,但李倩君怨恨他休了自己,执意不肯。此时裴行检也知道李倩君原来是他旧交李世杰之女,而李世杰和裴行检先前已经为各自儿女议过婚了,遂命裴少俊带着端端与重阳向李倩君求情,李倩君最后原谅了他,二人也破镜重圆。

来自天涯博客 猫在散步

九:墙头马上遥相顾 一见知君即断肠解释

本诗表现了一私奔女子的悲哀。它在题材上与古乐府中的弃妇诗类同,但其风格与情调与传统之作多有不同。从内容上看,本篇所表现的生活现象明显带有中唐都市生活的色彩,女子能有这样的机会与男子交往并能私奔,这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所表现,这是唐人都市生活中特有的一个现象。都市的商业生活给青年男女的交往带来了一定自由,但传统的礼教观念却扼杀了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并制造了一些悲剧,而在这一悲剧中女子更是一个更大有受害者。诗人取材典型,对扼杀人性的礼教提出了批判。对不幸的女子表示了同情。其中对礼与情之间矛盾的表现体现了中唐士人的思想个性。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也体现了中唐文人的叙事艺术的水平,诗人以女子之口叙述他们相识、私奔以及产生矛盾的整个过程,情节完整生动,极具戏剧性。诗人着重交代矛盾的原因,细致描写女子被弃后的心理, 突出故事的悲剧性与抒情性。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