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组织需要处理哪些内部关系
从组织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大致可划分为直线型、职能型、网络型三种,一般只对人类的社会组织划分类型。
(1)直线型组织结构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组织结构,整个组织结构形成为一个直线式等级序列,每一层下级都必须接受上级的直接领导,上下属关系简单而直接,实行一长制领导体制,因而对领导的管理能力要求很高,一般只适应规模较小的组织结构,如部队中的营以下单位。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集中领导。组织成员只隶属于一个上级,这种直接领导和直接负责的模式,保证了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
(2)职能型组织结构是在较大的组织内,把相关的职位集中起来,建立一个职能部门,把整个管理内容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由这些职能部门对组织进行具体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分工负责。由于各个职能部门的设置,相关的职位和部门得以科学组合,使最高权力分散下放到各职能部门,形成了分工负责的局面,提高了组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3)网络型组织结构是为了避免直线型和职能型结构的缺陷而建立起来的,它力图避免直线型结构和职能型结构在信息沟通和组织指挥上的局限性,在组织中建立一种纵横交错立体沟通的组织结构。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系统协调。通过以统一的组织总目标为参照系,制定各相对独立的分目标,并开展活动,以确保整个组织能够围绕总目标协调有效的运行。
二:如何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
【内容摘要】:随着大部制改革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步推进,未来社会组织将迎来蓬勃发展新时期。在双重管理体制向直接登记管理转变的过程中,登记门槛降低,成立比较容易,可以使大量的社会组织进入政府的监管范围,但人员匮乏、力量薄弱的登记管理机关该如何站好监管这道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监管手段、监管体制、政策法规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快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制。
【关键词】:社会组织、监管、体制
一、引言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政社分开”的改革思路后,中央不断释放“简政放权”的信号。今年3月出台的第七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更好的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政府转变职能,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随后中央提出四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这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被视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降低了“门槛”,成立比较容易,可以使大量的社会组织进入政府的监管范围,但也使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难度增大。既要实行直接登记,又要改进双重管理;既要解决存量问题,又要应对增量压力。如何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完善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综合体制机制,已是民政部门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登记管理机关面临的监管困境
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在为社会组织逐步“松绑”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监管难题。近年来,要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在增加,但这并不等于社会组织发展水平的提升。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县域社会组织正面临着监管瓶颈,制约着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一)官办多于民办、形式多于实质。仅以某县为例,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逾百家。在这些社会组织中,官办的各类学会、协会占有较大比重,群众自主成立的社会组织为数不多,即使乡镇农业专业经济协会,也多数由当地政府牵头发起。管理上仍然靠行政手段来体现,会员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未得到有效发挥。有些组织是在上级要求或同行业其他地方已组建的形势下被动组建的,导致形式多于实质,背离章程的初衷。
(二)监管力度不够、服务意识薄弱。县级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监管部门,受困于人力、资金等因素影响,存在对社会组织重登记、轻监管扶持培育现象。社会组织监管体系虽然包括登记审批、日常监管、税务稽查、违法审查、行政处罚等众多方面,但县级民政部门监管采取的手段大多是年检。由于人员编制和经费的制约,加上社会组织较为分散,很难对社会组织逐一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仅靠每年一次的年检不能有效地开展监督,更难发现问题和进行预警。
(三)社会形势变化大,相关政策法规跟不上。在现有的法规条例下,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而业务主管单位只能进行协助和配合。这就造成了前者疲于登记而对监管“有心无力”,后者因不拥有明确的法律授权而采取消极态度的“有力无心”。这种“两管两不管”的状态直接引发对社会组织监管的失力。如何从制度层面完善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综合监管体制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此外,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需要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如基层民政部门无法找到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法律依据;对于违背《条例》规定社......余下全文>>
三:浅谈如何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
同时,社会组织对社会的服务和奉献也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公信力也倍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公益慈善捐款的有效使用、安全运作、规范管理、受益对象的资质认证等,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组织乃至这一行业在公众当的信誉度。如何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赢得公众更广泛、更有力、更长久的支持,是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内的每个社会组织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北京地区5A级的公募基金会,历经十几年不断发展,逐步搭建了一个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益平台,建立了一支长期合作的支持者队伍,保持了一定规模服务青少年的资助水平,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注重机构的能力建设。从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展经验来看,社会组织提升自身能力,重点要抓好四方面建设:一、明确组织的使命、责任,重点抓好组织的文化建设。社会组织从事的是公益慈善事业,肩负着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对于公众而言社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公益、慈善的化身。因此,社会组织的从业者就必须有崇高的信仰、有强烈的使命感、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约束;社会组织必须要树立明确的机构使命、发展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组织文化是对内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是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工作重点是营造组织氛围,加强思想道德标准体系建设和进行理念体系、组织行为体系、形象识别体系的建设。组织文化是以机构使命、发展愿景,树立核心价值和塑造行为方式为核心来开展工作。抓好社会组织文化建设,能够实现社会组织两大转变——内在和外在形象的转变,建立完整的提炼、固化、传播、落地实施的体系,从而能够将组织使命、核心价值观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因此,抓好机构的组织文化建设是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基本任务。以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近年来北京青基会在组织文化建设中,重点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信用至上”的机构形象,“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入手,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努力学习”的机构文化,不断提升机构发展的内动力、凝聚力、公信力、创新力,实现机构和员工的和谐发展,最终强化了组织的能力。二、规范组织的内部治理,重点抓好组织的制度建设。内部治理能力是社会组织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严格、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是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的主要任务。所谓内部治理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是区别于人员、资金、办公场所、设备等硬件设施的软件设置。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主要包括规范的治理结构,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业务流程等等。治理结构建设是社会组织进行内部治理重要环节,明晰理事会、监事会、秘书处的责权关系,做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社会组织中理事会的职能是决策与支持,它负有指导组织的合作和策略,确定有效的目标和战略规划,确定有效组织规划,支持筹资等的责任。监事会的职能是监督与建议,它负有检查财务资料,监督遵章守纪情况,向理事会提出质询和建议等责任。秘书处的职能是治理与运作,它负有参与理事会的政策制定,确保对组织的有效领导,筹集资金实现组织合作,开发项目、执行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等责任。业务流程设置是社会组织内部治理重要支撑。科学的业务流程通过项目运行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建立PMO(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组织,按照流程进行规范化操作、按项目发展配置资源,在日常工作中,建立项目管理体系模型,为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提供管......余下全文>>
四:社会组织的结构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职位、各个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职位、部门是构成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或单元,这些结构单元的不同组合又形成了组织结构的不同类型。职位是组织内部正式设立的、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组织位置,它通过各种规范化的正式角色动态地表现出来。职位与个人的关系是:职位需要个人占据,个人只有占据一定的职位才能获得组织成员身份。职位具有可转换性,可由不同的个人承担;同一个人可以占据不同的职位,或同时占据几个职位。 部门是组织内部以组织目标为导向、以组织规范为前提、以组织内部分工为依据,由若干个相关的职位联结形成的稳固组合,它通常表现为一种组织机构。部门使职位间的互动关系经常化、制度化。 从组织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大致可划分为直线型、职能型、网络型三种。(1)直线型组织结构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组织结构,整个组织结构形成为一个直线式等级序列,每一层下级都必须接受上级的直接领导,上下属关系简单而直接,实行一长制领导体制,因而对领导的管理能力要求很高,一般只适应规模较小的组织结构,如部队中的营以下单位。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集中领导。组织成员只隶属于一个上级,这种直接领导和直接负责的模式,保证了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2)职能型组织结构是在较大的组织内,把相关的职位集中起来,建立一个职能部门,把整个管理内容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由这些职能部门对组织进行具体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分工负责。由于各个职能部门的设置,相关的职位和部门得以科学组合,使最高权力分散下放到各职能部门,形成了分工负责的局面,提高了组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3)网络型组织结构是为了避免直线型和职能型结构的缺陷而建立起来的,它力图避免直线型结构和职能型结构在信息沟通和组织指挥上的局限性,在组织中建立一种纵横交错立体沟通的组织结构。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系统协调。通过以统一的组织总目标为参照系,制定各相对独立的分目标,并开展活动,以确保整个组织能够围绕总目标协调有效的运行。 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成员间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及其相互关系。从非正式结构的形成来看,一是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或故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共同的兴趣而形成的。另一种是在正式的工作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联系可能会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感情沟通进而形成非正式关系,在这里,非正式关系可能会与正式的工作关系结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处理工作问题时有可能会采取超出正式规定的方式。 非正式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对正式结构起着一定的补充作用,换言之,它对正式结构有着正向功能。表现为:第一,能缓冲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第二,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控制和沟通形式;第三,能够成为推动组织改革,维护组织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非正式结构也有一些负向功能。特别是当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与组织的正式目标相互抵触时,这种消极作用就展现的越明显。这种负向功能表现为:第一,非正式结构的过份整合往往会削弱组织权威系统的有效性,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二,有意利用非正式结构拉帮结伙,分裂组织,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行为会造成组织精力内耗。第三,以非正式结构代替正式结构,工作程序发生混乱,会破坏组织的正常运行。第四,过多的非正式沟通联络容易导致机密漏泄、谣言四起,造成人心涣散。 非正式结构的发现提醒人们:社会组织并不是人们凭意愿设计而成的理性的结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所以作为组织的管理者,要善于扬长避短,......余下全文>>
五:为什么说内部公关是一个社会组织塑造自身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适应组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公共关系的目标,总的来说,就是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生存环境.因此组织是公关的主体。
六:有没有公司加入社会团体内部管理办法和流程 20分
你好,你的问题我没有看明白。
是指的公司作为单位亥员加入社会团体呢?还是指的社会团体内部管理规则?
其实,社会团体是一个会员自愿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约束会员的只有章程,一般根据章程的规定,该会可以吸纳不同类型的会员,不同类型的会员履行相关义务,获取相关权利。
一般来说,加入社会团体,需要向该社团的秘书处提出申请,并缴纳会费。
七:何为社会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组织内部环境
指组织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因素,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体系。内部环境是组织内部与战略有重要关联的因素,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
影响管理活动的组织内部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等。
物理环境要素包括工作地点的空气、光线和照明、声音(噪音和杂音)、色彩等等,它对于员工的工作安全、工作心理和行为以及工作效率都有极大的影响。物理环境因素对组织设计提出了人本化的要求,防止物理环境中的消极性和破坏性因素,创造一种适应员工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工作环境,这是实施有序而高效管理的基本保证。心理环境指的是组织内部的精神环境,对组织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心理环境制约着组织成员的士气和合作程度的高低,影响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进而决定了组织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目标的达成。心理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归属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等。
组织外部环境
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的管理系统。组织的外部环境,实际上也是管理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一般外部环境和特定外部环境。
一般外部环境包括的因素有:社会人口、文化、经济、政治、法律、技术、资源等。一般外部环境的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影响是间接的,长远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导致组织发展的重大变革。
特定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针对企业组织而言的,包括的因素有: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和社会团体等。特定外部环境的这些因素,对企业组织的影响是直接的,迅速的。
外部环境从总体上来说是不易控制的,因此它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有时甚至能影响到整个组织结构的变动。对外部环境作分析,目的是要寻找出在这个环境中可以把握住哪些机会,必须要回避哪些风险,抓住机遇,健康发展。存在于组织界限以外的一切与本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因素。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必然时刻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环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一般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人口等。它们对所有的社会组织都发生作用,但又不是全部因素都对某一组织发生直接作用。另一类的特殊环境或具体环境,它具体地与某一组织发生作用、直接影响组织的结构特点和活动方式。不同组织的具体环境各不相同。在现代社会,组织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变化速度加快,综合性的作用日益显著。
组织外部环境可以理解为对组织各项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组织外部环境与组织内部条件相比,具有下列特征:
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交叉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无论哪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交叉性。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其二,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社会外部环境对组织的作用,至少有三种作用:
第一、 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制约作用。
第三、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作用。
组织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组织对其社会环境的觉察和反应。组织适应外部环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二是积极、主动的适应。
供参考。...余下全文>>
八:社会组织能够从哪些方面引导公众
近年来,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生活和工作区域的分离以及商品房住宅区成为城市生活区域的主要形态等一系列变化,社区越来越由熟人、半熟人居住的充满情感寄托的生活场域演变成为陌生人居住的利益化的生活场域。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各类社会利益群体的代表和合法组织形式大量涌现,成为整合社区居民、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在社会管理创新特别是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般而言,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镇、街道)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间自发组织,主要有兴趣爱好类、志愿服务类和公共管理类等几种不同样态。除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自治性、志愿性以及公共利益性等社会组织的共同属性外,社区社会组织还有其自身特点:产生于社区,服务于社区,活动于社区,影响力所及也基本局限于本社区;成员来源于本社区的居民或组织,致力于满足社区居民或组织的部分需求,结社成本及活动资金要求不高。由其宗旨和特征属性所决定,社区社会组织在当前基层社区自治组织行政管理负担较重导致公共服务不足甚至缺位的情况下,能够介入到社区公共服务提供中并成为重要的供给主体。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两种路径
1.正式的福利服务提供
在世界各国,很多公共服务通常以社区为单元来组织,并最终落实到生活在社区中的有需要的个人,因此,这部分公共服务也称之为社区福利服务社区社会组织介入正式的社区福利服务提供的方式是通过“社区内照顾”来进行的。所谓“社区内照顾”,是指为了避免过去大型照顾机构那种冷漠、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机构化的专业照顾带来的负面效应,由政府及非政府的服务机构在社区里建立小型的、专业的服务机构,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疗与服务设施、技术和计划,使所提供的福利服务更贴近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真实需求。如建立社区活动中心、老人之家、青少年之家、日间照顾中心等,为老人、残疾人,不需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慢性病患者,有越轨行为的青少年及父母无法照顾的儿
- 1 -
童提供照顾、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这是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福利服务的主要途径。
2.参与国家公共服务供给
参与国家公共服务供给是指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政府)主导的各种公共服务制度,与政府机构相配合共同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国家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承租(承包)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合同来获取资源向社区成员提供服务,或者是在政府税收政策支持下通过直接向社区内有需要的成员出售服务的形式来取代政府来提供公共服务。世界各国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实践案例。
当前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加上发展时间也不长,从总体上来看,普遍存在着以下两类主要问题:
1.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不足
根据所从事和服务的利益范围,我们可以将社区社会组织分为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和互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其中,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是指在法律允许的领域内,向本社区内不特定的多数人无偿或者以较优惠条件提供服务,从而使服务对象受益。这类社会组织主要是志愿服务类以及公共管理类社区社会组织中的一部分。互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则面向和服务于组织成员,所提供的是“俱乐部物品”,所从事的工作紧紧地围绕着成员的利益来展开,如各类兴趣爱好类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类、公共管理类社区社会组织中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各类社区社会组织中多数还是属于互益性质的,真正的......余下全文>>
九:如何看待非营利组织内部人员控制
一、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职能
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涉及到组织运作的全过程。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能包括监控计划的执行、比较分析偏差、纠正错误和确保计划顺利执行等方面。我国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具有“公立”性质,资金主要靠政府拨款。这就决定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必须要具备作为政府治理的一部分、保障公共服务目标实现的职能,而且还要承担提高组织自身发展的职能。总结起来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职能包括:首先,要监督非营利组织运行的过程,查出错误防止作弊,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其次,监督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使用情况,这包括政府提供的预算资金以及自营得到的商业性融资、贷款、科研经费和一些社会捐款等,降低腐败风险;最后,需要满足非营利组织的决策需要,给信息使用者提供主要信息和控制执行手段。
根据社会学的理论,现代社会主要是由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组织等三大部分组成的,它们代表了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的不同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三大基本形式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市场化和民营化的大趋势,非营利组织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体制,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和企业这两种主要资源配置体制的不足。实践证明,仅仅通过政府来开展公益事业是远远不够的,也有专家估计我国未登记的草根型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超过300万家。社会发展要求非营利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从而实现从“政府主导”公益事业向“社会主导”公益事业转变。目前,非营利组织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它们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在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会计控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保证财务工作良好的秩序,保障资金的合理有效的使用,避免腐败情况的有效措施。虽然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内部会计控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预算管理水平不够高。影响预算的因素是十分广泛与复杂的,对这些因素进行经常的、系统的和广泛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令预算更加合理。但是,非营利组织往往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考虑,同时各部门之间对预算的磋商不够充分,这也会使预算管理缺乏细致可靠的依据,致使预算的编制结果与组织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引起频繁地追加或调整预算。此外,预算执行不符合规定,使上报的预算与执行的预算存在差异。由于组织领导没有给予预算足够的重视,使预算执行的效力不具权威性,致使经常出现预算内资金挪作预算外使用,把应属于预算外支出的款项,转作预算内支出等现象。专款不专用情况也常常发生,只注重花钱,但是不怎么关心资金的使用效果,因此很多项目很难收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预算的监控。很明显,对预算的监控力度不足,才会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对预算的监控不仅要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进行,如监控不计预算收入,不虚列预算支出;对预算的监控还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如监控项目资金是否及时、是否准确到位,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挪用现象;对执行预算的结果仍应该进行监控,监控该项目实施后是否达到预计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该项目应该怎么处理等。
(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我国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是由内部会计控制的根本标准、担保、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对外投资、工程项目等一系列规范组成的。但是,内部会计控制有关制度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并不突出。虽然非营利组织也可以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是这些制度主要针对企业的会计控制制度,对非......余下全文>>
十:社会组织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一)加快立法,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法律保
社会组织立法要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努力解决五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划清界限,要划清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界限,划清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界限,也划清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界限;二是明确权利和责任,要明确社会组织和政府企业是不同的权利与责任主体;三是确立规则,确立社会组织的非营利行为准则和特殊的产权边界;四是保障权益,保障社会组织作为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它们在参与开展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组织所有成员的合法权益;五是促进发展,通过立法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在法律规制下实现健康发展。
(二)有重点地培育有利民生和谐的各类社会组织
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完善的实际情况下,全面放开发展社会组织既不现实,也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当前重点是要集中优势资源,主要扶持对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联系最直接的社会组织,这是符合实际的战略选择。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商会协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要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机制,建立财政补助和财政奖励制度,制定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的相关政策,从促进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的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入手,优化社会组织结构和布局,着力打造强势社会组织群体。
(三)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以建设“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科学”的现代社会组织制度为目标,引导社会组织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管理民主、决策科学、监督有效的运行体制,增强自律性。要减少社会组织的行政化色彩,推动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去特权化,促进社会组织回归社会,增强社会组织活力。开展社会组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创建和社会组织专业服务标准化创建活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多部门多领域开展。依托大专院校,完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与优秀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实习基地”,加大社会组织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加强社会组织专业人才体系建设,分层次培训专业骨干人才;建立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和志愿服务队伍联动机制;建立社会组织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社会社会组织人才供需平台等新媒体平台,促进社会组织人才发展。
(四)加强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
随着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参与社会组织人数的不断扩大,如果对于这一数量不断扩张、方向符合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社会群体,我们党不进入、不影响、不发展,那就会严重削弱我们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不仅影响党对整个经济建设的领导,更会削弱党的自身建设。加强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在社会组织中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动员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组织的实际,积极探索在各类社会组织中党建工作的特点规律,努力使党的建设成为这些组织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服务社会组织发展、锻造组织内部文化“软实力”、维护组织内部成员权益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发挥社会组织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最了解民生、民情、民意,提高社会组织应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势在必行。一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界别。建议在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中增加“社会组织界别”,分配一定比例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额给社会组织。二是建立重大行业决策征询社会组织意见的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出台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政府规章、公共政策、行政管理措施和行业发展规划......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