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小时候的故事

一:陶行知的小故事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1939年7月,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在普修课外,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开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培育人才。这个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

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听说书店到了一些好书,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认识路,就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来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惊:先生打着赤膊,脸上、身上流淌着汗水,正在伏案疾书。高缨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来意告诉先生,没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现在不成。”高缨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时最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帮助人,今天是怎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着晾在窗外的衬衫说:“我很高兴陪你去书店,可是我的衬衫还没有干。过一个小时你再来,好吗?”高缨望着那还在滴水的白衬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说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兴地回去了。

过了一个小时,陶行知穿着还没干透的白衬衫,笑嘻嘻地来找高缨。高缨还躺在床上生闷气呢,见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后来,高缨还是想不通,就去问副校长马侣贤。马先生说:“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个名人,可是有谁知道,他为了你们这些孩子,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坚持办学,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换来的几文钱解决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这也不稀奇呀!”高缨听着马先生的话,眼圈红了,他的耳边又响起了陶先生上课时讲过的话:“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他的眼前出现了陶先生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的情景,他仿佛明白了: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余下全文>>

二:陶行知的故事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17年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

三:小学课文当中学到的名人故事又哪些,举例说明一下?? 200分

《名人故事》这本书后,从中感受到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勤奋好学。这本书说的是:司马光,李嘉诚,比尔.盖茨等等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以及展现他们的才智的事例。比如:《喜欢读书的陶行知》

这个故事述说了陶行知六岁应该上学,陶家没钱给学费,但他聪明好学,因此被附近开馆子的秀才免费收为学生,受到了启蒙教育,九岁时被外婆送到吴尔宽的经馆伴读,这才正式入学,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十岁时,听说有一位品学兼优的王先生主持学馆,便去求学,王先生被他感动就让他免费伴读。崇一学堂校长见他聪明好学,又允许他免费入学,毕业时名列第一。后来陶行知成为一个教育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我们现代的小学生,想到现代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想到现在整天只想着玩,上网的学生,我们应该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小时候是多么勤奋,多么努力,他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向陶行知学习吗?像他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你难道不想成为吗?所以,我们应该像陶行知一样有这种精神,好好学习,奋发图强,无论你长大是不是个教育家,只要你努力奋斗,就会成功,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出息的人。

四:有关陶行知的短篇故事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为一大事来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1939年7月,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在普修课外,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开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培育人才。这个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

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听说书店到了一些好书,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认识路,就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来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惊:先生打着赤膊,脸上、身上流淌着汗水,正在伏案疾书。高缨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来意告诉先生,没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现在不成。”高缨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时最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帮助人,今天是怎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着晾在窗外的衬衫说:“我很高兴陪你去书店,可是我的衬衫还没有干。过一个小时你再来,好吗?”高缨望着那还在滴水的白衬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说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兴地回去了。

过了一个小时,陶行知穿着还没干透的白衬衫,笑嘻嘻地来找高缨。高缨还躺在床上生闷气呢,见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后来,高缨还是想不通,就去问副校长马侣贤。马先生说:“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个名人,可是有谁知道,他为了你们这些孩子,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坚持办学,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换来的几文钱解决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这也不稀奇呀!”高缨听着马先生的话,眼圈红了,他的耳边又响起了陶先生上课时讲过的话:“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他的眼前出现了陶先生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的情景,他仿佛明白了: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余下全文>>

五:陶行知都有哪些故事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余下全文>>

六:陶行知办教育的感人事迹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1939年7月,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在普修课外,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开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培育人才。这个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

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听说书店到了一些好书,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认识路,就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来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惊:先生打着赤膊,脸上、身上流淌着汗水,正在伏案疾书。高缨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来意告诉先生,没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现在不成。”高缨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时最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帮助人,今天是怎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着晾在窗外的衬衫说:“我很高兴陪你去书店,可是我的衬衫还没有干。过一个小时你再来,好吗?”高缨望着那还在滴水的白衬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说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兴地回去了。

过了一个小时,陶行知穿着还没干透的白衬衫,笑嘻嘻地来找高缨。高缨还躺在床上生闷气呢,见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后来,高缨还是想不通,就去问副校长马侣贤。马先生说:“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个名人,可是有谁知道,他为了你们这些孩子,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坚持办学,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换来的几文钱解决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这也不稀奇呀!”高缨听着马先生的话,眼圈红了,他的耳边又响起了陶先生上课时讲过的话:“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他的眼前出现了陶先生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的情景,他仿佛明白了: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余下全文>>

七:陶行知的故事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为一大事来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唬”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1939年7月,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在普修课外,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开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培育人才。这个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

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听说书店到了一些好书,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认识路,就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来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惊:先生打着赤膊,脸上、身上流淌着汗水,正在伏案疾书。高缨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来意告诉先生,没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现在不成。”高缨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时最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帮助人,今天是怎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着晾在窗外的衬衫说:“我很高兴陪你去书店,可是我的衬衫还没有干。过一个小时你再来,好吗?”高缨望着那还在滴水的白衬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说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兴地回去了。

过了一个小时,陶行知穿着还没干透的白衬衫,笑嘻嘻地来找高缨。高缨还躺在床上生闷气呢,见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后来,高缨还是想不通,就去问副校长马侣贤。马先生说:“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个名人,可是有谁知道,他为了你们这些孩子,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坚持办学,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换来的几文钱解决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这也不稀奇呀!”高缨听着马先生的话,眼圈红了,他的耳边又响起了陶先生上课时讲过的话:“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他的眼前出现了陶先生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的情景,他仿佛明白了: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