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众路线查摆问题做什么
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党性分析、民主评议会议以后,根据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党组织反馈意见后,自己又重新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分析,对个人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危害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党性的目的。现将修改后的党性分析报告如下: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章和其它辅导材料,深刻认识到:
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长期执政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受“官本位”思想腐蚀,群众观念淡化,一些地方、部门中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执政面临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十八大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党面临的形势和危险的清醒认识,对在新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
践行群众路线,“为民”为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要以民利为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民心为镜,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要以民意为天,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践行群众路线,“务实”为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实事求是,大兴务实之风,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进学校、进村屯、进农户、进田头、进企业深入群众;要联系实际,鼓实劲而不唱高调,干实事而不做表面文章,求实效而不图虚名;要尽职尽责,多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多行乐民之举,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践行群众路线,“清廉”为本。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要求。要加强学习,增强党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和价值观;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守住寂寞,耐住清贫,抵住诱惑,挡住干扰,经住考验;要始终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作为机关部门单位的一名党员,自身体会到最大的进步是克服了临时观点,使自己专下心来想问题、干工作、办事情,自觉把学习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的过程,变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增强党性的过程。同时,对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以此为镜子,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服务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对“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的思想体会的不深不透,还没有自觉地把企业和群众对我们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有些工作做的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小成即满,今后还要继续把工作做深做细,因为服务是永无止境的,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不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就有可能损害企业和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的要求。工作热情有所降低,精神状态不佳,安于现状,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是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贯彻落实“热情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文明服务”的要求还不够自觉,个别时候还做不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有时还做不到受理、咨询一样热情,生人、熟人一样和气,干部、群众一样尊重,忙时、闲时一样耐心。如对待对国家安全生产法规政策不理解的群众存有急躁思想,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做循......余下全文>>
二:基层需要调研哪些内容
对于一个基层单位来说,如果要转变管理思路,在基层管理中实行竞争管理或其他管理方法,或是换了领导,新任领导的领导作风与前任不同,想改变一下管理环境。哪首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来改进基层管理模式,同样也必须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有的同志就说了,我也知道要进行调查研究,但不知到底要调查哪些内容。到底哪些方面是最重要的,哪些方面是不重要的,哪些对基层管理工作影响大。这都是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的。作为管理者只有搞清楚了需要调查的项目,有一个目标,也才能进行调查工作,才能搞好管理工作。哪到底需要对哪些因素,哪些东西进行调查研究呢?我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对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又有其共同之处,大致如下几点。
其一是要对工作任务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对本基层单位所负责的任务是固定的多还是临时性的多,是便于明确分工的还是不便于明确分工的,日常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次要任务又是什么,怎么完成,工作方法,标准、目的、程序等。这都是必须搞清楚的,基层管理对任务的管理占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必须调查清楚。
其二是要对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包括社会环境,即本单位周围及内部的风俗、习惯、文化、社会治安等氛围;自然环境,即本单位周边及内部地理环境,在什么位置,交通服务, 本文来自文秘114 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地形等,不仅包括本单位周边,也包括员工生活周边环境。为什么要调查呢?俗话说环境影响人,你要通过对环境的了解来了解你的员工,当然最关键对员工家庭生活及工作环境的调查,从而达到真正了解你的员工的目的。
其三是本基层单位的组织资源,当然这个问题就比较难办了,且大部分都是跟管理者直接相关,管理者应当很清楚,但为什么还要进行调查呢?因为一个单位每一阶段都会有一定的工作重点,且各基层对整个单位的重要程度也各不相同,因而领导对其重视支持的程度便不同,给的权利也就不同,所以管理者必须调查清楚本级到底具备什么权利,不具备什么权利。这样便于管理者制定具体管理措施,尽可能发挥出权利应有的作用。另外在调查分析组织资源的时候还有一项内容很重要,哪就是本基层单位里的非正式组织的情况,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对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其四就是要对本单位员工的个人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包括文化、性格、气质、在单位员工中的影响,工作动机等一系列内容,重在近期表现和本质的东西。以及他的爱好,平时业余时间都做什么等。
当然了解了以上这些内容后,相信你对你的单位就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制定具体管理措施、改革管理方法,使之更适合单位任务和形势的发展,并在管理实践中去努力做好它,最后收获成功。
三:如何让领导干部能够真正下基层调研?
近年来,不少领导干部经常下基层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个别地方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领导干部下到基层去了,走到群众中了,群众却觉得领导干部离他们更远了。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领导干部把精力放在追求下基层的形式和数量上,而忽视了下基层的目的和效果:车子转一转,工程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调查研究就结束了。改变这种现象,既要提高认识,又要讲究方法。首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干部对群众敞开心扉,群众对干部就会无所保留,好主意、好办法就会在交流中形成。其次,做好准备工作,心中带着问题。下去之前,多方了解所到之处的情况,补充相关知识,对要达到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坚持轻车简从,机动安排行程。不搞层层陪同和群众迎送,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行程安排,到最需要调研的地方去。第四,注意突出重点,不忘把握全局。定期深入到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帮助解决困难,同时不忘全面了解情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此外,不妨搞一些随机的、非正式的“下基层”。譬如,到市场问问菜价、看看品种,了解一下百姓的“菜篮子”;坐一坐公交车,体验一下百姓的出行感受;哪里有生活困难的群众,就走到他们身边,听听他们的所思所盼;哪里群众反映问题集中,就到哪里来一个“微服私访”……这样的“下基层”,简便易行,效果较好,何乐而不为呢?
四:如何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一是提前精心准备,确保调研取得实际成效。为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7月11日,动植司召开了全司干部会议,充分研究酝酿,制定了专题调研方案,确定以“强化风险评估分类管理,完善进出境动植检制度和模式”为调研主题。同时,围绕“四风”问题、进出境动植检工作体制机制等拟定了十个方面的调研提纲,并提前将调研提纲发到各有关单位,要求提前思考研究问题、全面总结情况。
二是改进工作作风,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调研组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带着问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依靠基层一线的智慧和力量,问政于基层单位、问需于外贸企业、问计于一线同志。调研组求真务实,深钻细研,通过基层一线考察、企业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和发放民主评议表等多种方式,分别征求福建、宁波和江苏检验检疫局对动植司在“四风”方面的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听取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重点考察各局在创新进出境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实践探索情况,并就动植检事业发展问题向10个直属局求教问策,共收集五个方面56条意见和建议。同时,调研组还走访了福建好事达有限公司等出口企业,听取企业对改进动植检工作的意见。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树立良好工作作风,轻车从简,并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全力投入调研工作。
三是深入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工作突出问题。针对近年来进出境农产品迅猛增长对检验检疫快速通关提出的新要求,按照调研主题内容要求,此次调研注重走基层、摸实情、找对策,深入研究如何正确处理质量安全与速度效益的关系等问题,努力探寻推进动植检工作的新的突破口。调研组发扬解剖麻雀的精神,重点考察福建检验检疫局在创新进出境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基本做法、特点和成效,仔细查阅了各类产品的风险评估报告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在宁波检验检疫局重点听取了加强风险管理和实施企业分类管理的实践探索情况,认真观摩了出口食品农产品风险管理系统演示,并详细了解其实际运行情况。调研组还对江苏检验检疫局在产品风险分析基础上,引入企业诚信质量评价理念,全面开展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四是转变工作理念,谋划动植物检疫新模式。根据调研掌握的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调研组迅速形成了调研报告,明确了今后探索完善进出境农产品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原则思路和基本框架,提出了依托风险管理,推进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分类管理的建议方案,并对同步配套建设信息系统,加强系统顶层设计,规范操作程序作了深入思考,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构建以风险评估、分类管理为基础的进出境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制度体系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五:如何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 调研报告
权责不等无法作为。权责不等无法作为是指领导者拥有的权力与应有的责任不对等导致无法作为的现象。这种不作为现象主要存在于街道与乡镇一级组织的基层干部之中。乡镇是最末端的行政组织,街道是派出机构。这一层级组织存在较多的权责不一致、事务与财力不匹配现象。在行政实践中,一方面基层事务复杂繁琐;另一方面,县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往往将大量考核指标与任务挤压到乡镇与街道,它们承载着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社会保障、民生服务、综合维稳、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等大量事务,往往形成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现象。但是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执法权却没有下放,依然隶属于县区职能部门。这样街道与乡镇拥有的行政执法权远远小于事权。因此,有很多事务,基层干部想去作为但却无法作为。这种不作为是行政体制与行管理方式不当造成的。需要从体制上深入改进,注意系统的配套改革,以保障基层领导干部有充分的条件作为。
责任风险不敢作为。责任风险不敢作为是指领导者在巨大的责任面前产生的不敢作为,惧怕责任的现象。随着反腐的纵深掘进与法制化的建设,尤其是即将建立的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将把领导者的责任意识推到高点。这种责任制度辅之权力阳光运行,极大地抑制了权力寻租、盲目决策、好大喜功与强征、强管、强建等现象,但在巨大的责任面前,客观上也会让少数领导干部选择不作为。从领导者的生命周期看,基层领导处于干部的成长期,宏观政策的认知能力、地方重大事务的决策能力、突发事件的化解能力等还不够。在一些重大政策决策中与重大矛盾的处理中,他们往往无法预估自己的责任风险,就可能惧怕责任风险不敢作为。一些基层领导者往往最大限度地回避责任。最典型的表现是“宁愿少干事不干事,保证不出事”的想法。造成这种不作为的原因是没有从制度与体制上及时化解领导者惧怕责任风险问题,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上,往往论资排辈、按部就班、四平八稳,难以将责任风险与选拔任用有机结合,把一些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创新、拼命硬干的人选拔出来。
利益受损不想作为。长期以来,由于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基层领导者不合理、不规范的福利与隐性收入较高。领导干部的工作状态与福利待遇、晋升发展以及精神需求等休戚相关。因此,当一些基层领导,尤其是那些已经将这些不合理利益视为应有报酬的仕途无望、党性不纯、思维固化的基层领导,在利益受损后,就可能产生不想作为的想法。工作上往往敷衍了事、被动应付。在政策执行时,虽无私利追求,无寻租行为,但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研读政策,僵硬呆板执行,不能把握政策的宗旨与正义理性,不能充分释放政策自由裁量权的功能,甚或念歪了经,曲解政策本义。执行结果往往不能有效地鼓励人、激发人、难以催人上进,集聚政策正能量。这种不作为也有很大的普遍性。造成这种不作为的主要原因是对基层领导者的考核激励机制没有进一步配套跟进,考核难以深度触及基层领导不作为的神经系统,难以产生激励作用。
心理失衡不愿作为。在强大的反腐浪潮与干部思想作风整顿中,基层领导者的从政理念、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经过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检验,那种前呼后拥、高高在上、耀武扬威的官老爷现象被彻底扭转,一些放任式的乱作为现象被根本改变,依法行政、责任、服务、民主、及时回应等价值理念成为新的准则。一些党性不纯、作风不正、工作方式比较粗放的领导者受到巨大冲击。这种心理失衡不仅指有形的物质利益受损后心理难以调整,产生不平衡感,还包括理念、思路、作风、工作方式等被强行扭转产生的不平衡感。在这种不平衡心理驱动下就会情绪低落、消沉,失去工作积极性,不愿意再去作为。在责任与困难面前,就会东张西望,裹......余下全文>>
六:政府不管制定什么政策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地了解
对,说得很对,但是事与愿违,你以为现在还是毛主席在世那样办事吗?现在都是高高在上,还搞什么调查,官僚主义作风、腐败滋生漫延,还做什么调查研究,实地了解。
七:下基层少的例子
领导干部下基层,是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历来为我们党所重视。近年来,不少领导干部经常下基层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个别地方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领导干部下到基层去了,走到群众中了,群众却觉得领导干部离他们更远了。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领导干部把精力放在追求下基层的形式和数量上,而忽视了下基层的目的和效果:车子转一转,工程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调查研究就结束了。
显然,这样的下基层不仅达不到掌握情况、解决问题、联系群众的目的,反而扰民伤财,加重基层的负担。如果这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下基层多了,不仅不能拉近同群众的距离,而且会引起群众的反感;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容易造成新的矛盾。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来讲,少数干部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对改造主观世界着力不够,没有认识到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到人民群众中求教点子,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本途径,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犯了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从客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群众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了解基层的难度增加。
改变这种现象,既要提高认识,又要讲究方法。首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价值观,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干部对群众敞开心扉,群众对干部就会无所保留,好主意、好办法就会在交流中形成。其次,做好准备工作,心中带着问题。下去之前,多方了解所到之处的情况,补充相关知识,对要达到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坚持轻车简从,机动安排行程。不搞层层陪同和群众迎送,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行程安排,到最需要调研的地方去。第四,注意突出重点,不忘把握全局。定期深入到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帮助解决困难,同时不忘全面了解情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此外,不妨搞一些随机的、非正式的“下基层”。譬如,到市场问问菜价、看看品种,了解一下百姓的“菜篮子”;坐一坐公交车,体验一下百姓的出行感受;哪里有生活困难的群众,就走到他们身边,听听他们的所思所盼;哪里群众反映问题集中,就到哪里来一个“微服私访”„„这样的“下基层”,简便易行,效果较好,何乐而不为呢?
八:个别党员对工作认识不够到位整改措施
(一)遵守政治纪律态度不坚决 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意识有待加强,有时不顾长远发展追求短期效果和成绩。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不足,有的干部在公开场合口无遮拦,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有的自视“消息灵通”,透露一些所谓“内部消息”;还有的对社会上、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政治谣言和错误言论,不抵制、不斗争,甚至随声附和。有的对歪风邪气不作斗争,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二)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不严格 执行民主集中制基本程序不严格,存在随意性和简单化现象,有的议题事先没有征求意见,发扬民主不充分,有时搞临时动议,造成仓促议事,充分酝酿讨论的时间偏短,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或建议不够。党内生活制度执行不到位,致使“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停留在纸上。学习教育搞形式。班子成员之间批评与自我批评氛围不浓,搞一团和气。对干部职工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批评和整治力度不大,总是手下留情。存在抓业务工作与抓反腐倡廉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一岗双责”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配套规定、转变作风不到位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有的班子成员认为贯彻八项规定是一阵风,使八项规定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二是会议多文件多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涉及全区层面的会议明显减少,但工作部署、协调方面的会议又明显增多。公文冗长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哪些该发哪些不该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三是深入基层调研解决突出问题的力度仍然不够,特别是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基层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几件突出问题的工作少。
九:党校老师深入基层调研中加强哪些问题
目前全国党校基本实行的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想要去党校当老师的话正常情况是走公务员招考,或者事业编制招考两种吧!
学历限制那正常的情况也是会有的!一般根据你报考的党校有关系,像我们单位就老师要求研究生,我们省委党校研究是博士,我们县委党校是本科!要求好象不是很多吧,主要是他招什么专业的人,还有就是要试讲!
我说的学历要求,是我们这地方今年实际操作的情况,其实很多地方的党校工作条例实施意见就有规定的啦,我们这规定上是写的学士以上,
这讲的是正常程序啊,不正常程序,你就慢慢去琢磨咯!
十:怎么寻找工作的不足
任何事物发展总是留有某种缺憾。工作也是如此,总是在方方面面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这一点,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寻找工作不足,就是一分为二看待工作,就是把不足的方面寻找出来。事实上,工作中有许多客观上难以处理的矛盾,导致了主观上的一些非故意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就是工作的不足。1、干与学的矛盾。忙实干是对的,但是过于忙实干就会忽视学习,也是问题。如:虽然制定了学习制度,但由于日常工作多,便产生了以干代学的思想,总以为工作忙、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把学习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量大与量小的矛盾。这种问题不属于质的问题,但是有发展演变为质的问题的可能。一般用“有待于”、“不够”等词语表达。如:“有待于提高”不同于“低下”。“低下”是达不到标准的问题,“有待于提高”是达不到更高标准的问题。“不够”不同于“少”,更不同于“没有”。如:想问题、干事情起点低,就事论事的时候多,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较弱,因而在抓具体的工作中就缺乏足够的政治自觉性和历史紧迫感。如:产业集群度还不够高,改革任务还比较繁重,农民增收步伐还不够快,财政收支矛盾还比较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3、一时与长期的矛盾。时间上“有时候出问题”往往不可避免,但这也是不足。如:导致“有时”放松了学习。4、重点与非重点的矛盾。不能统筹兼顾,顾重点轻视非重点,用重点论代替两点论。如:调查研究的广度不够。工作中,我们抓两头带中间,深入基层经常去的是先进村或落后村,经常关注的是致富群众或贫困群众,但是对中间状态的村和群众走访不够、了解不多。5、工作开展深与浅、工作策略快与慢的矛盾。如:调查研究的深度不够。有些工作,在“调查”上下的气力较大,但在“研究”上做的文章不够,尤其是对于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问题,虽然调查很细致,但是有时候却拿不出能够立即彻底解决的办法。6、严格要求与过于体谅的矛盾。碍于工作情面的不足。如:在具体工作中,考虑到干部平时工作很辛苦,在干部管理上不够严格,认为只要能够把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做好,就是好干部,造成对干部表扬多、批评少,一般要求多、督促检查少,对干部出现的问题有时批评教育不到位。7、认识对与错的矛盾。如:甚至有的成员认为一些理论的东西是理论家、专家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8、现状与群众要求的矛盾。群众的要求就是工作追求的标准,也是衡量工作的标准。如:尤其是对于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问题,虽然调查很细致,但是快速彻底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群众要求仍有差距。如: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发展速度和质量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9、现状与目标(先进地区)的矛盾。如:在项目建设上,立区立乡的大项目偏少,缺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上还需要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