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中贾宝玉多少岁
《红楼梦》里有许多谜,贾宝玉的年龄就是其中一个。
故事开头,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到贾宝玉时,说他“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请记住,当时宝玉是七八岁。这时的林黛玉多大?应该是六七岁。证据在第三回,林黛玉初次听其舅母王夫人告诫她,不要理睬那个“混世魔王”。林黛玉陪笑问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长我一岁,小名就唤宝玉。”也请读者记住,林黛玉比贾宝玉小一岁。
之后,故事渐渐展开。贾夫人仙逝扬州,林黛玉抛父进京来到荣国府,见到贾宝玉。这时,二人都处于孩童时期,应该是宝玉七八岁,黛玉六七岁。
然而到了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下子就进入青春期了。在秦氏的闺房中,宝玉看什么都带有强烈的性的暗示。睡梦之中,警幻仙姑教他云雨之事,醒后,“袭人伸手给他系裤带时,不觉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凉一片沾湿,唬的忙退出手来,问是怎么了。宝玉涨红了脸”。小说在此处交代,“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事后,趁众奶娘丫鬟不在跟前,袭人含羞问宝玉梦见了什么,是哪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宝玉便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这便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按照中医的说法,男子十六而精通。此时的贾宝玉应该十六岁了。
黛玉比宝玉小已一岁,应该是十五岁。
袭人比宝玉大两岁,应该是十八岁。
薛宝钗这时也已经住进荣国府梨香院,比宝玉、黛玉“年岁虽大不多”,那么至少也大一岁吧,应该是十七岁了。
按说,随着故事的推进,宝玉的岁数应该往上加、越来越大才是吧?恰恰相反,宝玉的年龄越往后却越小了。神游太虚幻境、初试云雨情的时间是春天:第五回,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宝玉倦怠,欲睡中觉。于是贾蓉之妻秦氏将宝玉导入自己房中休息。
接着,是干完了农活来打秋风的刘姥姥进荣国府。凤姐接见刘姥姥时,头戴貂鼠昭君套,身上穿的是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银鼠皮裙,手里拿着手炉——说明已经进入冬天了。
然后是秦氏生病,不到一冬天,秦氏病故,办完丧事。元妃省亲的事也有了确切消息。于是荣国府大兴土木,修建省亲别墅。工程历时几许?作者没有确切交代,而是打了一个大大的马虎眼,说“又不知历几何时,这日贾珍等来回贾政:园内工程俱已告竣”。贾政率人进园,只见“佳木葱茏,奇花闪烁”俨然是盛夏景象。(第十七回)偌大一个花园,又是假山,又是池塘,还有几处庭院,岂是半年即可完工的?我们且不认真计算,就算是半年。然后圣旨下,省亲之日准在“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这时距秦氏丧事已是一年,距宝玉在秦氏房中午睡梦游太虚幻境已过了两年。如此推算来宝玉应该是十八岁。可是不然。
正月十五元妃省亲。正月二十一给薛宝钗过生日。此时薛宝钗多大呢?第二十二回:
话说贾琏听凤姐儿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是何话。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
薛宝钗十五岁,那么贾宝玉就应该是十四岁了!这时间怎么差了四年?
读者或者不同意“男子十六岁精通”之说,但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两年前就有了性意识,就能“初试云雨”,这发育早熟也早得太离谱儿了吧!
宝玉的准确年龄还有一个参照系数,那就是袭人的岁数。第五回交代了,袭人比宝玉大两岁。这会儿袭人多大呢?元妃省亲之后就过年。茗烟私自带宝玉出门,去了花袭人家。在花家,宝......余下全文>>
二: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啊???
谁都知道,按高鹗续补的后四十回《红楼梦》的交待,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了举人,又留下儿子贾桂重振家业,自己则飘然而去出家当了和尚,还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所以鲁迅先生说:“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却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蓬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
看得出来,鲁迅对于高鹗给贾宝玉安排的这个结局,是不甚满意的。
那么,贾宝玉的结局到底该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推测和分析:
一种就是上面提及的高鹗的安排--出家为僧。作这种安排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前八十回中两次写到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第二十一回脂批曰:“宝玉之情古今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到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之为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从前八十回及脂批所提供的这些线索来看,贾宝玉之“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应该说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所以目前通行本中贾宝玉遁入空门的结局,已为绝大多数的读者所认可。前些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贾宝玉的结局作了另外的处理,因而引起广大观众的不满,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二种则是根据清代及民国初年一些资料及传闻口碑,如《阅微草堂笔记》、《红楼佚话》、《痴人说梦》,以及传闻中的“三六桥本”、“端方本”等的记载: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并非出家,而是流落街头,“沦为击柝之役”或“看街兵”,与同样沦为乞丐的史湘云结为夫妇。也有说他们“夫妇在都中拾煤球为活”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是传闻野史,并无过硬的证据。
第三种是梁归智的说法,他在《石头记探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说法。他认为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虽然是出家,但不是一次,而是两次。具体说,是贾宝玉在黛玉死后被迫与宝钗成婚,却始终未能达到思想感情的和谐一致,终因“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而弃宝钗、麝月出家为僧--这就是所谓的“悬崖撒手”。然而他却并未在空门中找到出路,而是经历了更彻底的精神破产,终于又还俗于史湘云结婚了。
但后来宝玉玉湘云的婚姻也终于“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于是他只好第二次出家。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引渡,回到青埂峰“复还本质,以了此案”。而这“第二次出家”与“第一次出家”不同,不是出于贾宝玉的自愿,而是“完全由于客观原因,而不是由于宝湘感情的破裂”--因为他们此时是“风尘知己,患难夫妻”,“他们婚后的生活是物质贫困,精神幸福”。因此,宝玉的第二次“出家”是“被迫的”。这一说法,实质上是巧妙地将前面的两种说法捏合到了一起,虽不失为一个可以自圆的解释,但毕竟只是一种推论,其证据是显然不足的。
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确凿的资料证据发现之前,根据脂批及前八十回的线索及暗示,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出家为僧是唯一合理并且令人信服的结局。
三:红楼梦中的宝玉有几个兄弟姐妹?他排第几
关系如下: 贾家的祖宗辈们,也就是宝玉的曾祖父有两个,一个是贾演,是宁国公,一个是贾源,是荣国公。 贾演有个儿子,是贾代化,也就是宝玉的叔公。贾源个孩子是贾代善,是宝玉的爷爷,也就是贾母的丈夫。 宝玉的叔公贾代化那边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宝玉的两个叔伯,一个是贾敷,八九岁就挂了,一个是贾敬,就是老是在城外炼丹最后吞金丹身亡的那个。 宝玉爷爷贾代善这边是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是伯伯贾赦,一个是宝玉他爹贾政,还有一个就是林黛玉的妈妈,宝玉的姑姑贾敏。 宝玉他伯伯贾敬在没有去炼丹之前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宝玉他大堂哥贾珍,一个是堂妹贾惜春。宁亥府那边和贾珍一辈的还有一个叫贾璜的,不过并不富贵,算较远的亲戚。贾珍有个儿子,也就是宝玉的侄子了,叫贾蓉。宝玉在宁国府的侄子辈还有贾蓝、贾菌和贾蔷,前两个书里都没有细说,后一个是近亲,从小跟着贾珍过活的。 荣国府这边,宝玉他伯伯贾赦有三个孩子,一个是宝玉的二堂哥贾琏,一个是堂姐贾迎春,一个是贾琮,庶出的,书里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明说,都不知道是堂哥还是堂弟。贾琏的女儿贾巧姐是宝玉的侄女。 贾政五个孩子,也就是宝玉的亲兄弟姐妹啦,一个是大哥贾珠,结婚没多久就挂了,留下个儿子是贾兰;一个是大姐贾元春,一个是宝玉,一个是妹妹贾探春,一个是弟弟贾环。然后荣国府里宝玉侄子辈里还有个贾芸,不过是较远的亲戚,并不富贵。 其实贾家的辈分看名字就知道了,先是三点水旁的是曾祖父一辈,代字派的是爷爷辈,名字有反文旁的是爸爸那一辈,名字有王字旁的是宝玉那一辈(女孩子们的则是春字),名字有草头的是侄子辈(贾兰例外,不过他这个兰字也相当于草啦……)
四: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石头的关系
再仔细看一下原著,补天石不是神瑛使者,感觉你应该是看串了
五:红楼梦贾宝玉说的老三是谁?
贾环吧! 贾宝玉上有哥哥,他排老二,下面就是贾环了。 依图宝玉手里拿的是黛玉送他的琉璃灯罩,当日宝玉,贾环,贾兰都被关进监狱。贾环为了得到吃的就出卖了宝玉,于是这被宝玉左掖右藏生怕被夺走的琉璃灯罩就被狱卒抢走,贾环也就得到了那跟Baba似的窝窝头! 大概就是这样,不然还会有哪个老三对不起宝玉,还是在琉璃灯罩物归原主的情况下!
六:红楼梦里怎么形容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七:红楼梦中贾宝玉人物性格是什么??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工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余下全文>>
八:红楼梦中贾宝玉喜欢的到底是谁?
简言之,泛爱的宝玉爱所有的人,但是他最爱的不是黛玉,更不是宝钗袭人晴雯等等,以一例子为证,78回 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多情公子才纪悼完晴雯,在79回就和黛玉讨论作文之法,讽刺的是,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倒显得是公子无情。而晴雯一直被作为“黛副”,多多少少表示,便是黛玉他也不是多爱的,说白了,他爱黛玉,只是为了自己感情上的满足,在宝玉的感情观而言,是一元的,他是北斗星,需要众星拱月被关注的。
所以我觉得,根本上,他爱所有的人,但是最爱的是他自己,其实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最爱的当然是自己,要是他自己都不爱,还能爱谁?
那些认为他最爱的是黛玉的人,肯定不接受,当然那些异性,在他的心里排个座次,他自然敬重宝钗,怜惜黛玉,因为宝钗处世精明强干,有能力;黛玉不强求他求经济仕途功名,是理解他的,加上身体羸弱,所以他和黛玉呆的时间多些,这不是他更喜欢黛玉的理由。
细读文本,总觉得那些爱很假,大家发现吗,里面就是些小误会,就冷战了,事实上就采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桥段,爱情是假的,或者那种演绎爱情的方式很假,今天读来,几个十多岁的孩子,在荷尔蒙分泌过剩的时候,感情大概来的冲动些,但是深层的,真诚的,质朴的爱,倒很渺渺。
结论是宝玉没有最喜欢,只有更喜欢谁谁,比如宝钗黛玉二人,当黛玉无理取闹的时候,他肯定是喜欢宝钗的善解人意的;当宝钗以一副道学家劝他多读书,学习八股,将来驱仕途,他当即变色,就提到林妹妹了,这时候有是比较“爱”林妹妹多,到底爱谁,他是爱所有的人的。众丫鬟们等等,太多了太多了。
九: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后有没有儿子
按曹雪芹的原意贾宝玉是没有儿子的,但是高鹗续写的是贾宝玉有儿子,叫贾桂。有“兰桂齐芳”之说。
十:红楼梦中宝玉到底和谁在一起?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写完了的,108回,但后28回让借阅者迷失,按他的文笔,后28回中,贾宝玉和史湘云成为患难夫妻,但史湘云也悲惨死去,贾宝玉看透世间万物,回归天界了,而通灵宝玉回到上下去了,回到它原来的地方. 谁都知道,按高鹗续补的后四十回《红楼梦》的交待,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了举人,又留下儿子贾桂重振家业,自己则飘然而去出家当了和尚,还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所以鲁迅先生说:“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却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蓬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 看得出来,鲁迅对于高鹗给贾宝玉安排的这个结局,是不甚满意的。 那么,贾宝玉的结局到底该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推测和分析: 一种就是上面提及的高鹗的安排--出家为僧。作这种安排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前八十回中两次写到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第二十一回脂批曰:“宝玉之情古今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到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之为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从前八十回及脂批所提供的这些线索来看,贾宝玉之“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应该说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所以目前通行本中贾宝玉遁入空门的结局,已为绝大多数的读者所认可。前些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贾宝玉的结局作了另外的处理,因而引起广大观众的不满,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二种则是根据清代及民国初年一些资料及传闻口碑,如《阅微草堂笔记》、《红楼佚话》、《痴人说梦》,以及传闻中的“三六桥本”、“端方本”等的记载: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并非出家,而是流落街头,“沦为击柝之役”或“看街兵”,与同样沦为乞丐的史湘云结为夫妇。也有说他们“夫妇在都中拾煤球为活”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是传闻野史,并无过硬的证据。 第三种是梁归智的说法,他在《石头记探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说法。他认为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虽然是出家,但不是一次,而是两次。具体说,是贾宝玉在黛玉死后被迫与宝钗成婚,却始终未能达到思想感情的和谐一致,终因“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而弃宝钗、麝月出家为僧--这就是所谓的“悬崖撒手”。然而他却并未在空门中找到出路,而是经历了更彻底的精神破产,终于又还俗于史湘云结婚了。 但后来宝玉玉湘云的婚姻也终于“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于是他只好第二次出家。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引渡,回到青埂峰“复还本质,以了此案”。而这“第二次出家”与“第一次出家”不同,不是出于贾宝玉的自愿,而是“完全由于客观原因,而不是由于宝湘感情的破裂”--因为他们此时是“风尘知己,患难夫妻”,“他们婚后的生活是物质贫困,精神幸福”。因此,宝玉的第二次“出家”是“被迫的”。这一说法,实质上是巧妙地将前面的两种说法捏合到了一起,虽不失为一个可以自圆的解释,但毕竟只是一种推论,其证据是显然不足的。 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确凿的资料证据发现之前,根据脂批及前八十回的线索及暗示,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出家为僧是唯一合理并且令人信服的结局。 ——选自胡邦炜著《<红楼梦>中的悬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