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一:在中国,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是毛泽东说的。有谁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哪篇著作里说的?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经典论断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

二:农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浅谈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也挂悬壶来济世 好招妙手共回春

今天,中国已经由农业大国过渡为崛起中的农业强国,但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广了近十年的时候,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们一时还无法定论。只要留意,我们似乎还听到了许多来自农村教育的叫苦叫累叫穷的声音,还看到了许多农村教育的不先进不入流不和谐的画面。究竟农村教育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每一个勇于担当的教育人,都得“不辞镜里朱颜瘦”,以一种“先农村之忧而忧,后农村之乐而乐”的大胸怀、大智慧,为农村教育的又高又快又好地发展,作出思考和探索。

一、农村教育问题探因

透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最早谈及农村教育的是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他认为中国在“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形态下,教育必须从乡村入手,要优先改变农村教育。时至今日,中国农村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单纯地把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政治工具或经济工具,不再只重知识而轻能力或重能力而轻知识,也不再忽视人的自身发展。但参照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对比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联系农村教师的真实体验,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1、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浪打船摇道位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农业大国,国情已经决定了我们得优先重视和发展占有更大人口比例的农村教育,让更多的合格公民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来。但事实上,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城市教育的相对概念而呈现的,忽视了乡村文化自身的建设机理,而把纯城市教育当成了其改造和发展的价值取向。这种“离农性”“唯城市化”和“泛城市化”,使得如今的农村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模式、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评价机制,不论在确定培养目标还是在选择课程内容以及衡量教育的评价指标上都显出了城市化特征,都与城市教育毫无区别。在农村,教育仅仅被作为一种升学的工具,当作走上仕途和爬上官阶的阶梯,被沦为追名逐利的敲门砖,被异化为跳出“农”门的筛选工具,亦或成为向城市输送半成品的加工厂。纵使有许多农民子女因此而如愿以偿,但每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是我们几乎已经遗忘了的大量的失败者。他们的失败,越来越不能掩盖大多数农民的失望与对这种教育的拒绝。走出分享稀缺教育资源的角逐场,他们开始醒悟,既然此路难通,那么何必十多年来苦学苦练?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农村教育应试成风,厌学成风,甚至罢考成风,教育价值取向严重偏离,农家子弟只好将本应升挂在文化天空的明月照向了名利的沟渠,既不爱应试教育的“武装”,也不爱全面发展的“红装”。

2、农村教育公平“难入寻常百姓家”。

相比十七大来说,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但审视现实,政策指向了公平,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公平,甚至越呼吁什么,就越不公平。公平几乎成了对农村教育的戏弄。有人戏称:“中国经济以牺牲上海,换来深......余下全文>>

三:如何提高农村公民受教育意识

关于新时期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欣赏 - 教育论文

公民意识是构建国家民主制度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觉悟程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命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原因分析“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与封建社会的“臣民”和“子民”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没有公民而只有统治者和臣民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民长期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附属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但整体上还是比较淡薄,尤其在广大农村,农民的公民意识普遍缺失,具体表现为: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仍需提高,独立主体意识亟待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民主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尚需加强。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缺失基于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农民作为被压迫的主体,不仅在经济上被压榨,而且受传统的臣民文化思维的深刻影响。具有勤劳、善良、坚忍等传统美德的中国农民,在潜意识里习惯于被差遣、受奴役,只知尽义务,不知有权利,缺乏主体意识与独立精神。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很快建立起来,但意识形态的革新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的臣民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农民大众的潜意识里,束缚着广大农民的思想,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严重制约了农民公民意识的发育,从而导致广大农民的公民意识普遍先天不足。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缺失受现实社会环境的制约公民意识是新时代的产物。在解放后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全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在城乡间的明显不公。城市学校校舍较好,设备较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农村中小学校教学设备缺乏,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种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状况延续至今,导致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大多数农民文化底子薄,农民仍然存在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从农民的教育年限来看,“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为7.3年,高中文化程度占.5%,初中文化程度占49.3%,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占.2%”④。整体偏低的劳动力素质制约着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另外,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不足,农民素质问题没有真正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这些都是造成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重要因素。

二、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困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人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更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凶此,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公民意识,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培育农民的科学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卡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意识等公民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科学意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日益普及,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科学意识不强,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很多新技术、新品......余下全文>>

四:目前农民培训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整体培训层次不高,培训视野窄和培训理念落后,N多年前的培训材料还在使用。其次培训课程开发能力差,基本上都在炒概念,艰深的理论知识功底不够,实际操作经验不足,结果就是半吊子。第三培训师参差不齐,由于语言障碍,许多培训师无法获得先进的培训知识,又怎么去培训别人?第四提供培训的企业都是大而全,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才是企业的特长,误导消费者。

五:如何开展对农民的发展教育

第一,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初步解决了农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撤并引起的少量孩子辍学问题等。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阶段性产物,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2000万人,他们的最大问题是亲情缺失。各地搞的“寄宿制”、“代管家长制”、“亲情沟通平台”等都是有效措施。但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关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各地工作开展也不平衡;留守儿童对老人“逆向监护”、留守女童更需特殊关注等新问题不断产生。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以及必要的管理人员,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鼓励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托管中心”等关爱活动。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校外生活。总之,要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了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即“两为主”的政策,并要求在收费、受资助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两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0亿元左右专项经费,用于补充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但应该看到,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好学”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做到“两为主”加“全覆盖”。要逐步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规范、扶持以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抓紧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强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输入地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是办好寄宿制学校和村教学点。我们抓寄宿制学校已经有些年头,从实践看效果很好,有利于集中使用教育资源,也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这项工作既要常抓不懈,又要因地制宜。总的看,投入要逐步加大,规模要适当扩大,水平要尽快提高。关于村教学点的问题,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如果因为学校撤并、上学路途遥远而使孩子们辍学,那与我们的政策方针是背道而驰的。世界各国都有一些规模很小的学校,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如果广大农村群众和农村孩子确有需求,有的村教学点还是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这件事在山区、边远地区、牧区尤为重要。

第二,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我国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不少农村高中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还比较普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信息化设施等明显赶不上城市;办学经费紧张,“吃饭靠财政、运转靠收费、建设靠举债”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办学模式趋同,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千校一面”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突出,学生的负担和学习压力大。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一要支持农村地区,特别是“普九”较晚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提高普及水平,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同时,全面改善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使其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缩小与城......余下全文>>

六: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1949年6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发表了全面阐述新政权形态的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论断在毛泽东的农民理论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对新中国的农民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证明农民落后的经典话语。

七:语文语病问题

不知道你是不是高中的学生,下面是我在高三教学中总结的病句辨析知识,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综观历年的高考语文病句辨析试题,其所选的病句错误类型都是十分“典范”的,虽然通过各种措施增加迷惑性,但总体来说,其“病征”是十分突出的,而且也有一些规律可寻,如果抓住这些“病征”顺藤摸瓜,加以甄别,就更容易判断出该句是不是有病,是何种语病。笔者对历年高考试题及一些模拟试题中的病句进行了比较分析,罗列了以下一些规律,供老师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一、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1.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搭配不当,“事件”不可以“批评教育”)

2.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果树、棉花、甘庶,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枣树。(分类不当,“梨树和枣树”都是“果树”)

3.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4.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语意不明,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计“三千余元”还是单“诉讼费”“三千余元”)

二、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

1.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应将“有效的”调至“方法”前)

2.昨天,许多代表热情地在休息室里同他交谈。(应将“热情地”调至“同他交谈”前)

3.这期培训班是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五月底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名职工代表参加了这次培训。(“联合”应调至“举办”前,让位于时间状语)

三、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1.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表意不明,是“三个学校”还是“三个学生会干部”)

2.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重复,“十几万元”本为约数,不可以再用“左右”)

3.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端正党风、增强党的凝聚力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语序不当,“一种”应在“行之有效”之前)

4.华能集团三电厂今年对锅炉设备进行了改造,吨煤发电量增加了1.5倍,煤消耗量域少了1.2倍。(用词不当,“减少”不可以用倍数)

5.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国内外同行对其先进的功能大加赞赏,先后有二万三千多人次前来参观。(用词不当,“人次”是复量词,不可以做主语)

6.早晨五六点钟,通往机场的街道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人群。(用词不当,“人群”是集合名词)

四、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1.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搭配不当,应为“从……中”)

2.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人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介词使用不当,应为“对”)

3.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主客体颠倒,应为“对青年人来说”、“对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

4.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余下全文>>

八:农村教育和农村学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农村教育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农村的学校都集中管理,不想我小时候基本每个村都有学校不论大小,有的就一个班,教育出来的学生参差不齐,一换环境就要适应很长时间,学习成绩根本就不行。总的来说农村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就像电脑,学校有电脑室,可是基本不用,为什么?因为懂得少还有一个就是没有维护资金

九: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必要性有哪些

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今天,谁都承认没有充足的教育投入作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难以落实。所以,对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认真反思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投入上的症结,要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现状和矛盾

基础教育重在远效性,不能直接化为生产力,不像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那样本身具有“造血功能”,而主要依赖于“输血”才能健康发展。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以来都处于“贫血”状态,概括分析,这是我国整体教育投入水平低、投入总量在使用上严重失衡、基础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城乡间差异、政府间财力格局与义务教育事权与责任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

1.我国整体教育投入水平低

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及其与有关国家的比较,是反映一个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和投入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长期以来,我国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国际上有关国家比较明显偏低。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已超过了5%,如:美国(1983年)为6.8%,日本(1983年)为5.6%,加拿大(1985年)为7.2%,原苏联(1983年)为6.6%,就连发展中国家印度在1985年也达到了3.7%,而我国直到进入本世纪才跃上3%。请看表1。

观察表1列出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整体教育投入水平是相当低的。近几年来,我国在教育投入方面虽然已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教育的投入仍然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世界上许多比我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十年前提出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的目标至今也没有实现,甚至有的年份还呈下降趋势。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28%,比上年降低0.0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整理

2.投入总量在使用上严重失衡,偏重非义务教育,使基础教育投入更显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不仅在总量上投入不足,而且内部分配的比例也很不合理,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教育投资的重心一直倾向于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投入过少。请看表2。

资料来源:国家教委编:《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1996),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页。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7—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资料来源:国家教委编:《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1996),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2页、186页。

从表2可以看出,1991年到1995年的五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生均国家拨付经费是中学生均国家拨付经费的10倍以上,是小学生均国家拨付经费的20倍以上。而且,这种投资结结失衡的现象还在进一步扩大。1996—2001,高等教育经费增长了3倍,而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经费只增长0.6倍左右。高等教育投入比重由1996平的16.3%提高到27.8%上升了11.5个百分点,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投入比重不断下降,两者分别下降了大约6个百分点。请看表3。

3.基础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

中国教育投入总量不足,教育投入分配使用失衡,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十分不利,而更残酷的是,基础教育总体分到的一点点分配。又存在着明显的城乡间差异,城市中小学校拿走的比重远远高于农村学校,这就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困境雪上加霜了。请看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当年城市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3......余下全文>>

十:现在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关心吗?

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心和重视义务教育,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把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尤其是在2005年底,国务院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作出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建立,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扬和拥护。 目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范围,经费来源有了制度性保障,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群众的教育负担大大减轻,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据教育部统计,2006年新机制实施第一年就直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100多亿元,西部地区约有20蒃学学生重返校园。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达到223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54亿元。农村义务教育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呈现出可喜的局面。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偏低。实施新机制后,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一些高寒、缺水地区,冬季取暖和安全饮用水的开支较大,有的学校仅采暖费一项,就要用去公用经费的一半以上。 --校舍等基本办学设施还相对不足。一些农村学校的宿舍、食堂、运动场地和卫生设施达不到基本要求,至今还有两三个学生挤一张床铺的现象。在一些县城及其周边地区还存在着大班额现象。 --一些地区的教师实际收入有所下降。实行新机制后,由于严格了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并制止了乱收费,一些地区教师实际收入有所下降。 --对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低。 正是针对这些问题,今年将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教育部已经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起三年内,全国财政将新增经费470亿元左右,用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此次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以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的补助标准,地方财政负担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进一步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50%的奖励性补助,省级财政统筹落实地方应承担的资金;东部地区所需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励。中央将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两年内落实到位,中央与地方的经费分担比例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并对高寒地区给予特殊照顾。 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化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任务将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同时建立起防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长效机制。为支持地......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