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余下全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几个原理啊
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中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认识论主要包括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及认识和时间的关系,科学理论与时间的关系;
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果关系),发展的观点(质变与量变、前景性与曲折性),矛盾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依法治国有什么马克思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原理与完整法律体系的依法治国
实际上,关于什么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学、在马克思学派看来,‘无产阶级’的产生,它是在蒸汽机大工业发展的阶段产物。也就是说,由于蒸汽机生产力在“生产过剩”,可是在操作蒸汽机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工人,却在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实际上,形成一个无产阶级的国家,也只是在当时的英国蒸汽机大工业发展阶级的工人,是在过着还不如巴士地狱的坐牢人的生活。
这才是《共产党宣言》在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作者在《共产党宣言》是观察到了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就是:在蒸汽机工业生产要比手工业生产而先进。因为,手工业生产是绝对不会有生产过剩的。然而,却在蒸汽机工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那是存在着生产过剩。
那么,只要当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而有其生产过剩的话,那就可以有解决贫困问题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现实前提。所以,从这个前提来看,马克思才认为:无产阶级比手工业阶级而先进。也就是说,只有进入到蒸汽机生产力的大工业才有可能去解决“生产过剩与极端的社会矛盾”。
实际上,马克思论述的革命,决不是马克思主义论述的革命。马克思在界定的革命,是将“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是对一般意识形态的革命。这就是马克思的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本质区别。
由此可见,在一般意识形态的革命,那是会来重新划分财产来让“贫穷者”过上有财产的生活。但是,当财产分光后,新的贫穷者又会产生。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用一般普遍的共性来说话的。那么,从富人与穷人相比的话,富人在一般多数来说,是不是要比穷人一般多数而要肯吃苦得多呢?也就是说,成为一般多数的富人要比成为一般多数的穷人要辛勤得多?
当然,在现实中的贫穷那是多种原因在造成贫穷的阶层。不过,在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社会里,就是穷也不会没有吃的,这种社会现象在当代经济发达国家那是看到了。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将革命而定义在一般意识形态的政治前提,是极其错误的。因为,马克思对革命的定义,那是定义在对“改变现存的事物”的改变前提上,才是能促进社会发展的革命,才是能推动历史进程的革命。
实际上,在现实中真正地改变贫穷现象的基本前提:是能吃苦、是能用辛勤劳动来改变贫穷,这才是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同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改变贫穷的社会现象,是在对生产与交换的现实关系的创新和改革。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固化生产与交换的确定关系。这种确立固化生产与交换的经济体制,是不可能解决得了贫穷的社会问题。
然而,应当采用“集大成经济学”的方式,来重新划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重新建立“集大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来实现。也决不是曲振兴坚持“资产阶级、剥削阶级”的这一谬论,能实现的。
从曲振兴的以下观点就可以看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原理,是阻碍深化改革开放的障碍。也就是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原理的人,将会重新来划分创新者、改革者的财产。
实际上,在法制社会,是由法制来限制在用不合法手段取得的不合法的财产。也就是说,是由法治国家来没收那些不合法的财产所得,而不是由一般政治意识形态来没收——通过合法的劳动所得的财产。这就是马克思学、马克思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学、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本质区别。凡是在用马克思主义学、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立场,才会说出以下的观点:
“——哪些人又是‘新生的无产阶级’?又是怎么‘新生’的?”
然而,马克思学、马克思学派,针对曲振兴所说的这一观点,就会说,曲振兴在凭什么来确定是“......余下全文>>
四: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供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就是理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对的,并不是任何“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江泽民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余下全文>>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哪些
第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通联系与发展 第二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余下全文>>
七:马克思基本原理属于什么专业
哲学
我才看公共基础知道 里面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归为哲学类
八:马克思有哪些基本原理
一看你问这问题,就知道你对这个不太了解。你问的问题太大了,根本没办法回答。估计就你这个问题写上几本书都可以。如果我没猜错,楼主想问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一般公务员考试、本科生公共课考试会用到。以下帮你列出主要的哲学基本原理,供你参考。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是运动的。
3规律的客观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守客观规律)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7.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9.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10.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1.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2.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21、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
2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23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24、整体与部埂的辩证关系
25、两点论与重点论
先写这么多大,基本上常考的就这些。
九: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质
--- 是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学说;
科学地揭示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它一切理论的独有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一条红线,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都同这一规律紧密联系着,都是对这一规律的证明或运用,都是以这一规律为思想武器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表现和必然性结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它一切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当之无愧的被公认为伟大真理,之所以是统一的,之所以无懈可击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之所以能够洞查秋毫,之所以是照妖镜和显微镜,其根源就在这里。
---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对这一规律的揭示,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
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指产生和构成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的各个原理,如唯物辩证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等等都可以分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本原理和基本原理则统称马克思主义原理。毫无疑问,只有对客观规律、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必然法则的科学揭示才能被称为订理。
这就是马克思对他发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即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简要表述,并明确指出了这是指导他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即明确表述了这一思想是贯穿于他的全部理论的核心内容。
-----------------------------------------------------------------------------------------附
---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上述本质内容,马克思自己是这样说的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