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中国式教育

一:中国式教育与西方式教育的不同

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方式2011-01-08 18:24

前不久留美教育博士刘萍对中美教育作了一个比较并得出“美国初级教育不如中国”、“中国的初级教育基本功扎实”的评价(见“一个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2001年5月28日贴于“教育与学术”)。我认为她的看法是很片面的。作为一个教育学博士,如果她的观点广为传播,会误导许多人甚至整个教育界。本人在中国(学士和硕士)和北美(博士)都学理工科,且孩子在北美上学近十年。我想谈谈我的感觉和看法,供教育界人士或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因时间匆忙,不便展开来写,这里仅讨论几个重点并以实例于以说明。

例一、尽管西方初级教育(小学和初中)比起中国来学习内容少、节奏缓,可我十多年来在北美的学校和公司里接触到的老外在业务上多数都很优秀,平庸者比例小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而且普遍敬业精神强。他们的表现一点也无法让我想象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我真的看不出他们在中学只作过1000道数学题和我们曾作过5000道数学题的差异。说什么“西方的先进科技都是靠移民”,未免太过夸张了,太夜郎自大了。这样的评价也只能在中国人的“坊间”流传,根本不可能被西方主流传媒认可。

例二、文革后公认77,78级学生最优秀。这种优秀不仅表现在学习而且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但恰恰这两级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停课闹革命,在“社会大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五花八门的各种知识,根本没上什么课更别说受什么严格的科学教育了。很多人都是靠的高考前恶补几个月考进大学。

例三、我本人72年(15岁)在四川考高中时正值“修正主义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我们也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小学后三年和初中三年的课程全部补齐,而且弄得清清楚楚。

例四、君不见许多人小学和初中成绩很好,但一到高中便垮了下来。这样的人考大学一般无望。但那些小学和初中成绩一般,但高中成绩往上冲的人一般都是考大学的料。

这些例子这正好说明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佳模式和人体智力发育的自然规律,那就是:

一、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与对该知识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人类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诱导,刺激和引导这种好奇心。填鸭式和题海式教育是泯灭这种好奇心的天敌(必要的记忆背诵除外)。而且极易导致人对学习的反感心理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其他负面影响。

二、15岁(左右)以前的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理解力和接受力相当有限,不宜于承担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了也是事倍功半。这段时间应让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用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积累对自然的认识。而15至25岁才是人类理解力和接受力的高峰期,才是强化在校学习的适当阶段。15岁前是感性的量变积累过程,15至25岁才是一个将前面的积累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质变过程。后一个时期的学习效率可以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前一个时期。

我想在这里多费点笔墨说说为什么在学生15岁以前减压的重要性。虽然15岁以前人的大脑发育不成熟,不宜于进行高强度的在校教育,但人从出生到15岁之间却是人认识社会,观察自然,了解世界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期间发生的许多外部事件对儿童都是第一次,他们都觉得十分的新奇,会让儿童在脑子里产生千千万万个为什么。这些蒙蒙胧胧,千奇百怪,带有初级哲学色彩的命题会整天萦绕在儿童的脑子里,产生一种寻找解释的强烈冲动,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厚实的思想积淀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变积累过程。说通俗点,只有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牛顿们才能够从容地躺在大树下沉思“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瓦特们才能够目不转睛地盯着......余下全文>>

二:如何评价BBC今年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式教育》

在伏尔泰眼中,中国是一个充满了哲人王的国家,人人文明讲礼貌,内心坚韧而有节制,天性善良而悲天悯人,和那些冷血的西方资本主义强盗不同,是整个人类文明最后的希望

在罗素眼里,中国虽然没伏尔泰说的那么好,不过也差不多啦,号召大家要学习中国人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精神

50-70年代间,美帝一致认为中国是全世界妇女权益保障最得当,妇女地位最高的国家,估计当时没有什么联合国人权指数和女权指数之类的报告,总之当时人就这么认为啦,觉得中国是一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国家,比美帝英皇都要好太多了

到现在美帝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认为在未来,下一代之间的竞争,以中国的学校教育,他们必然是被秒杀的

美帝那里的人,所谓的爱国者,基本上都是药丸党,公开发言能怎么批判怎么批判,批判时候能怎么危言耸听怎么危言耸听,充斥着浓浓的“药丸”味,像波士顿法律里Alan Shore这种男性,还真的遍地都是,一开口就是大道理,“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什么的话,贵国就真的完蛋了!”

不管美帝实际形势有多好,他们一开口全是严峻的问题,全是药丸的味道,并且总是能找出别的国家的优点,对比自己国家的缺点,然后呼吁大家努力改进

类似中国也有这样的人,从鲁迅胡适那代人开始就有这种传统,无限制的美化日本,到了现代,陈丹青也总是说西方如何如何

举出这么多例子,其实是想告诉各位,针对他国的分析,如果仅仅是分析和报道,那么这类消息往往是可以参考的,比如经济学人的banya板块,纽约客的中国来信板块

如果仅仅是报道披露和分析,这些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但如果一旦涉及到他国和本国的对比,类似这类的分析,往往对于他国人来说,几乎毫无参考价值,甚至连可信度都基本没有

因为一旦涉及对比,那么就不再是客观公正的分析和报道了,他们自然是带有目的的,有了目的,自然是带有偏好的,不管是伏尔泰还是鲁迅,都会存在刻意美化他国的情况

他们的目的其实就一个,要么是激励本国人,要么是警醒本国人,所以针对他国都会存在刻意的美化或者抹黑情况

本国人拿着这样的分析,可以激励自己,也可以警醒自己,但是如果他国人把这种分析当真了,连你都会觉得他们太傻逼吧

毕竟别的国家的人进行分析对比,目的也是为了自己国家,干嘛要好心的帮你辛苦分析得出结果让你改进呢?

中国的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大家都上过学,想必比BBC清楚,就算不清楚,也可以找找中西方的教育家写的分析文章和书籍,但是对于BBC做的这种明显带有对比性质和目标指向的东西,不看也罢

看人家名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说的是British kids, 而不是Chinese kids,一群中国小孩在这嗨个什么劲儿?BBC都不爱操理你

这种纪录片,对本国人的意义远大于他国人,结果本国没多少热度,反而他国人议论纷纷,甚至还坚信不疑

说明他国人还需要提高自信和智商啊

三:什么是中国式教育?

写在前面的话

车子开动了,人很多。头发花白的老大爷给抱着五六岁的小孩一直吵闹着要喝果汁,这个老大爷就给他拿了一瓶果汁,打开盖子之后,小孩子没有拿住果汁,瓶子里的果汁洒在老大爷的身上,坐在后面的女人立即口中带有脏字说骂了起来,老大爷一边用纸擦拭溅到身上的果汁,一边和坐在后面的女人说,“孩子还小吗,行了,别说了”!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是百思不得其解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在延续和革新中发展,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和和谐社会,那我就想问,素质教育是什么时候教育才好呢,是上了学之后呢,还是从孩子哇哇落地开始,有的人回答肯定是后者,但是怎么教育呢?在这件事情中,这位长者的话,同样代表了很多中国人的话,很有代表性!中国教育有一种怪圈,就是隔辈亲,很怪的。有些开明的年纪很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是严格,大多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情来教育,但是由于工作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没有时间及时的教导他们,可能把孩子放在公公婆婆或者自己父母的身边,这时候,长者的疼爱渐渐的,很容易的形成一种错爱---溺爱!环境加之人为因素的改变,放纵了孩子对社会的正确的认识,我们常说的坏毛病,逐渐的传播到了他们的身上,有的父母不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自身的缺陷就已经是一种习惯,一种自己认为很对的习惯。

再看车上的这两个成年人,抱着小孩的女人,再喝吸着孩子和剩下的果汁,瓶子空掉了,她下意识的把瓶子扔到车内的地板上,手里撕了一块面巾纸,擦拭嘴角上遗留奶迹后,同样的方式处理掉纸巾,车子到达了终点,车上的人都下了车,这两个人坐的座位下面,很多垃圾,如香蕉皮,小食品袋,果汁瓶,使用过的纸巾等,可以开超市了;

我又想起了刚才那个女人的话,她自身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她所用的语言和行为,本身就是不对的,这也许就是一面镜子,也许会看到我们自己,成年人可能会被生活的担子所重压,但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希望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只有失望,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你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虽说已经让人传说了几千年,但是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说起这个大家说那是腐化的旧文化。

又一日,还是发生在公交车上,一个妇女带着一个孩子,小孩应该是可以上小学的样子,上车后,那个小孩的母亲告诉小孩,我们就坐两站地的车就下车,车厢内的人并不多,但是没有作为了,妇女领着小孩走到了车内的后门,准备下车,这时候,小孩就是吵闹着,要座位坐,大有没有座位我就哭闹到底的地步,而这位妇女只是环视四周,没有做任何的反应,这是坐在车门附近的乘客只好让位置给这个小孩,小孩很兴奋的坐在座位上,没有说谢谢,而那个妇女同样也没有反应。

这样的教育,怎能有育好好的人才,孩子的哭闹和任性,就是父母眼中的可爱吗?孩子的眼泪就是感情的催化剂吗?不明白,我们在一直说导着素质教育,社会教育,但是我们都忘了一种能让孩子成才的教育,及时教育,孩子教师我们的未来,但是,你要是没有教育好他们,那你自己的未来就不会很灿烂,生活中的很多我们不是很注意的行为和语言,无形中就给你自己的下一代,进行了及时的教育,我们经常感叹为什么,也许中国的父母在后悔的时候就是自己反思的时候,不是吗?

四:问题一: 你眼中的教育是怎样的? 问题二: 你个人更倾向于中式教育还是西式教育?简单说明它们各自的

中国式教育块接近于填鸭式教育

我倾向于于西方教育。中国教育墨守成规,限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中国孩子大多缺乏独立性。西方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在中小学时不会给学生过大的压力。

中式教育符合中国现状的发展

五:韩寒如何看待中国教育体制

意识形态教育,落后的教育,形式教育,灌输价值观的教育,中国只有一个学校党校

六:谈谈中国的教育 40分

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实际就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教育──筛选胜利者,淘汰失败者,学校之间激烈竞争,胜利的学校盲目扩充、大量招生,失败的学校生源流失、难以为继,人力资源与财富资源越来越集中在某些优胜的学校,胜利的学校与失败的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将越来越大,这将出现什么结局呢?教育决定未来──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成员的途径,教育的水平决定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个人的生存能力不仅关系社会的繁荣稳定,而且关系家庭的和睦幸福,家庭的和睦幸福则关系下一代的教育环境,如此循环,无穷无尽,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今天为社会提供贫富差异的教育服务,那么明郸必将出现一个更加贫富悬殊的未来社会!

初中教育是我国的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学校追求重点高中录取率显然是有违义务教育的原则的。大家可能看到过,当一个普通学校的学生考上了重点学校,可能是高中,也可能是大学,原学校的门前会挂起横幅来,现在想想,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吗?当今中国式教育的落后在于它是为少部分学生服务的应试教育而不是为大多数学生服务的素质教育,缺乏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模式,盛行应试教育的残余思想和落后做法。为什么现在从上到下都呼吁“素质教育”我想就是这些因素吧。

中国有句古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外界的评论足以促使我们深刻地反思:为什么在我们看来,素质教育越喊越响,而在别人眼中,却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我们教育的尴尬,原因何在?到底是什么促使教育行业追求眼前利益和盛行短期行为,从而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呢?所以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个人认为中国式教育出现许多问题,原因就在于:对学生的成长规律、才能、潜力都不了解,只是按照大人的主观愿望去规划孩子,从不把孩子看成是独立、与众不同的个体。这是不尊重生命个体的表现。这种让人心力交瘁的教育,让学生收获了什么?是人格缺陷、心理障碍、心态冷漠、独立性差、社会适应的能力差,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个性现在对学生们越来越重要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办学宗旨则为“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灌输式未必不好 启发式未必全好”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个人以为,他的话外之音就是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并非一无是处,西方的启发式教育也非一好百好,两种教育方法应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点,才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当前“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成为推行优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急先锋。连老师们也要完成一篇接一篇的“课改论文”;这就不禁令人联想当年曾兴盛一时的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理论引进的“目标教学改革”,今天却已退出历史舞台,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教学的改革如果没有长远的教育思想,那么它们都将是没有生命力的!让我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根本?很多学校现在口口声声要进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们的负担,但是结果呢?结果还是有一样多的作业,一样多的考试,一样多的…………

个人认为,就当今中国式教育来看,最好的改革办法就是使教育寓教于乐,更有实用价值,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们学生实践的多一些,停留在书本上的少一些;实用的多一些,理论的少一些,这就满足了一些一大批学生的需求了。

七:为什么人要读大学才有出息呢?中国式的教育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智力开发

中国国情呀,其家中国现在很多大学生高分低能.中国教育只注重学校教育应试教育而忽略了能户培养,长期不重视德育教育这样造就了一大批庸才和危险品.但是如果你没有大学文凭找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八:说出中国学校的优点和缺点

各BB必须文化节金额不符合华商基金DJ车祸福建队伍兹沃娜列娃儿童房屋租赁权力度假酒店铺设备用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