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一:为什么说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悲哀?

因为现中国的教育绝大多数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有很多弊端,这些弊端造成了中国教育的悲哀。首先,应试教育采取标准化教育,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就如计划经济一样。每个人在各方面的能力大小都不尽相同,而应试教育是让所有的人学习同样的“标准教材”,这样就很可能会扼杀一部分人的能力。以分取人是当前应试教育的特点,但分数并不能反映一切,它只可以拿来作为参考,分数决定论是不公平的,正如有的人所说:“分数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活的人不需要为死的分数而死。”但是,以分取人在应试教育中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的又一弊端是只是呆板地读书,在学习中缺乏实践,只学而不习。所谓“学习”,我的理解是学之而后践之。虽然现在的学校增加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但收效不大,这样做并不能从跟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当然,应试教育的弊端还有很多。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非常之难,因为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案是不切实际的,加之应试教育的思想已在大多户人心中根深蒂固。虽然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弊端很多,但它是现在中国最好的教育方案,至少所有的人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如果按照恢复高考之前的升学推荐制度,普通百姓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大学,虽然应试教育有万般缺陷,但它还是有优点的。再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不只由教育制度造成,也与个人的缺陷有关。

二: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这么令人悲哀?

中国的教育,就个人理解为填鸭式的教育。

学校而言:

老师不停地灌输,学生不停地记笔记、背诵、答卷。中国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训练,训练如何得高分,这有点悲哀,有点像学习的机器。

(在另外一方面不得不说,这个现状是暂时没办法改变的,你要留学,你要得奖,你要得到很多荣誉你就需要成绩,需要那个分数,你个人反馈给社会的成绩。)

家庭而言: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今天去这个补习班,明天去那个补习班,他们觉得成绩好一切都好,片面的追求高分,促使学生只能是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增压。

(父母那一辈就是这样过来的,思想观念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过来,理解他们的同时,也思考一下,怎么对自己的下一代。)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多方面的。

在全世界,中国学生的奥数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这也是中国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利”。

世界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在进步,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学习培训这一块没有那么高的追求,他们有这个意识:孩子真的需要减压,做点他们喜欢的事情。

所以,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在悲哀的同时,还是寻找其间的一丝光明,中国的教育,在慢慢变好。

三:中国教育的悲哀是什么?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没有实际能力的考试高手。

四:中国教育的悲哀

日前,中国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透露,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比去年约减少40万。另有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加高考,占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10%。 84万应届毕业生放弃考试,根本原因在哪里?高考制度是否存在缺陷?高考改革的方向在哪里?高考之外,学生的选择空间在哪里?为此,本刊专访了教育家卿光亚先生。他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家私立学校——都江堰光亚学校的创办人,1992年,为了给自己6岁的儿子提供好的教育,他辞去电视导演之职办学。 当初与儿子一同上学的160个孩子,有16个坚持到了高中毕业,最终8个被国外大学录取,其中4个拿到了奖学金,其中一个就是他儿子;一个去了法国的免费大学。2007年,他的光亚IB国际高中班有毕业生31名,也全被世界著名大学录取。 受访者 卿光亚 访问者 实习记者 李倩 1.你如何看待84万考生放弃高考这一现象? 卿光亚:这个现象到2009年才发生已经太晚。参加高考的目的,是为了进大学,但大学生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现象已经持续好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达到8%,总统办公室就要亮红灯,如同飓风、地震等灾难一样。 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失业率已经达到40%,仍然没有引起重视。大学生失业率高,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有问题的。如果高校不能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那学生为什么还要参加如此困难的高考? 还有人认为,“这个现象有其积极意义——减少了入学压力”,其实是非常愚蠢的看法。减少入学压力,并不能代表减少就业压力。即使考生减少了,大学入学率达到100%,就业率也不会提高。 2.你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什么问题? 卿光亚:问题是责任不明细,专业设置老化,由此造成了就业率持续走低。自从1997高校入校学生不包分配开始,大学就成为了“无责任学校”。不包分配看似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但也推掉了高校的教学质量监管和教育责任。 大学每年都有足够的生源,因此大学不负责任的教育教学态度并不会影响其正常运行。学生进来学什么专业,怎么学,都没一个科学的搭配和一个监督的机制。有些专业是不符合社会需求、必然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入学时就能知道4年后必将失业。 3.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形成,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卿光亚:有。我们的民族非常悲壮,很喜欢接受教育。从春秋时代开始,我们民族就有了读书的优良传统。人们无论什么情况都坚决想读书,但是不管读什么书都行,哪怕成了读了大学都找不到工作的社会废物,仍然无怨无悔。这个现象之所以悲壮,在于它不是由于学生的懒惰,而是学习内容不合理造成的。 4.有人把高考制度比喻为现代的科举制度,你如何看? 卿光亚:科举制度是正确的,因为科举制度目标很准确,它是选拔人才,它通过八股文选择符合农业社会管理和封建制度框架下的人才。科举制度的方式是为目标服务的。 5.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中国高考改革的方向是“使高考从单一标准下的考试功能转向为评价教育、评价考试、评价考生”,你怎么看? 卿光亚:这个改革方向没有抓到要点。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因为高考不好,而是因为虽然高考成功了,但入读了大学也没用。因此这个改革是舍本求末,南辕北辙。真正该改的,正是大学教育。 6.高考制度本身不需要改吗? 卿光亚:高考制度需要改,但不应该是为了高考而改,改革的方向必须是让学生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更为健康成长。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因为选拔制考试造成不考不教,不考不学,学生们为了“上大学”丢失了12年的符合科学搭配的课程学习,过了12年的惨烈生活。现有的高考,没有体育考试、艺术考试和道德考试,学生人格和兴趣爱好的发展都是不健......余下全文>>

五:中国教育为什么如此不公平

我们的教育已经烂透了。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残害青少年的制度。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糟糕的教育?关键在高考,高考是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而科举的源头在哪里?在我们的儒家思想。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奴才。儒家思想始终是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从来不鼓励个性发展,也不注重社会进步。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伦”。“明人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以这个宗旨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对上司的唯唯诺诺,而不会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社会的人。这样的教育目标,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下面我们择其荦荦大者,试做一分析。

第一、读书为了做官,带来学生的人格分裂与道德卑下。

儒家学说是一种伪善的学说,它明明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却总是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这样的伪善表现的教育上,就是大家都知道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但人们却从来也不在公开的场合表露这一点。

如果不是为了做官,这样的书有什么好读的。绝大多数的知识对我们来说都是废物,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也用不着的东西,教学方法又那么刻板,不能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我们学它只是为了拿到一块敲门砖。古人说“黄金屋”、“颜如玉”这样的话,就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做官。在中国,一直到今天,你不做官,你到哪里去拿到“黄金屋”和“颜如玉”呢?而且还不能做清官。别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喝庆功酒的时候,只听到大家祝愿贵公子前途无量,没听说谁祝别人儿子将来做个包青天、孔繁森的。为什么?做个清官还到哪里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啊,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

但是这样的话却不能说出来。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中学和大学就入党的那些人了。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上真正追求社会正义与进步的人,反正我遇见的几个都是品质上很龌龊的,哪里是为了什么社会进步,纯粹就是要寻找一种仕途上的终南捷径。他们说的和做的常常是正好相反的。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教育制度下的优秀分子!

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去做贪官(也可以是个一般的官,反正决不能做清官),而口头上又不能表现出来,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在人格上的分裂。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在众人面前拼命表现自己,而实际上对社会却极为冷漠自私。在中国的教育中,说谎是人生的第一必修课。你翻翻中学生的作文,里面充满了虚伪的感情,空洞的大话,和自己绝不相信的人生“哲理”。这是怎么来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就知道,哪些话可以讲,哪些话只能放在心里,可以做却不能讲。

中国孩子道德的卑下与心灵的麻木,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做一次访谈。这些学生都是两国高中生中的顶尖人物。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其余全部选择了财富和权力,却没有一个人选择真理和智慧。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的儒教徒说,这说明我们更要抓道德教育,要读经。这只能是屁话,因为这些孩子的问题正是儒教的伪善造成的,只要不能清除儒家的伪善,我们就没办法真正搞一点像样的道德建设。

第二、教育的出发点是要求顺从,所以不鼓励创新。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余下全文>>

六:中国人为什么有一个“虚岁” 中国教育的悲哀:一心成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把十月怀胎作为第一岁,又叫虚岁,这一岁,铭记了远古人类繁衍的艰辛,铭记了母亲怀胎十月的孕育大恩。也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果这种中国大众的说法成立,那么,中国人应该以推算出一个怀孕起始日期作为生日和年龄增长点,方符合逻辑。至少,一虚岁不应该指从出生到除夕,即不应该既可以短至不到一天又可以长至一年,而是应该以生日作为年龄增长点,这样也大致可以符合逻辑。

这种说法认为:“古时认为怀孕后新的生命已经开始,到生产时年龄计一岁,所以可以认为虚岁是从怀胎开始算起(不计算怀孕的精确时间,一律以出生即为一岁)”。然而,古人习惯上以出生为生命起点,现代科学观念以受孕为生命起点。在这方面,东西方并无差异。中国古人重视出生时的年月日时等每一个时间单位,重视“生辰八字”,说明中国古人更以出生为生命起点。实际上,中国人计龄时不考虑出生日期的原因是,我们考虑年份次序而不考虑时间跨度。

中国古代使用的农历历法(实为阴阳历,非阴历),每月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但结合以参考太阳位置来计算的年,会因调整时间误差而存在闰月的情况。但古人并不会因此在同一年过两次生辰。此外古代历法还会因改朝换代、新帝登基等特殊情况在计日方面有所调整,因此“重年不重日”是虚岁算法的最大特点。

中国古人重视年、月、日、时辰组成的“生辰”概念(如生辰八字),而西方人重视月和日组成的“生日”概念。在计龄上,中国古人考虑的是正在经历的年份次序,而西方人考虑的是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再加上中西历法相异,所以虚岁与周岁的计龄规则是完全不同的。

七:为什么中国教育那么差劲

我们的教育已经烂透了。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残害青少年的制度。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糟糕的教育?关键在高考,高考是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而科举的源头在哪里?在我们的儒家思想。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奴才。儒家思想始终是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从来不鼓励个性发展,也不注重社会进步。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伦”。“明人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以这个宗旨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对上司的唯唯诺诺,而不会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社会的人。这样的教育目标,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下面我们择其荦荦大者,试做一分析。

第一、读书为了做官,带来学生的人格分裂与道德卑下。

儒家学说是一种伪善的学说,它明明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却总是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这样的伪善表现的教育上,就是大家都知道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但人们却从来也不在公开的场合表露这一点。

如果不是为了做官,这样的书有什么好读的。绝大多数的知识对我们来说都是废物,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也用不着的东西,教学方法又那么刻板,不能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我们学它只是为了拿到一块敲门砖。古人说“黄金屋”、“颜如玉”这样的话,就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做官。在中国,一直到今天,你不做官,你到哪里去拿到“黄金屋”和“颜如玉”呢?而且还不能做清官。别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喝庆功酒的时候,只听到大家祝愿贵公子前途无量,没听说谁祝别人儿子将来做个包青天、孔繁森的。为什么?做个清官还到哪里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啊,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

但是这样的话却不能说出来。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中学和大学就入党的那些人了。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上真正追求社会正义与进步的人,反正我遇见的几个都是品质上很龌龊的,哪里是为了什么社会进步,纯粹就是要寻找一种仕途上的终南捷径。他们说的和做的常常是正好相反的。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教育制度下的优秀分子!

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去做贪官(也可以是个一般的官,反正决不能做清官),而口头上又不能表现出来,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在人格上的分裂。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在众人面前拼命表现自己,而实际上对社会却极为冷漠自私。在中国的教育中,说谎是人生的第一必修课。你翻翻中学生的作文,里面充满了虚伪的感情,空洞的大话,和自己绝不相信的人生“哲理”。这是怎么来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就知道,哪些话可以讲,哪些话只能放在心里,可以做却不能讲。

中国孩子道德的卑下与心灵的麻木,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做一次访谈。这些学生都是两国高中生中的顶尖人物。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其余全部选择了财富和权力,却没有一个人选择真理和智慧。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的儒教徒说,这说明我们更要抓道德教育,要读经。这只能是屁话,因为这些孩子的问题正是儒教的伪善造成的,只要不能清除儒家的伪善,我们就没办法真正搞一点像样的道德建设。

第二、教育的出发点是要求顺从,所以不鼓励创新。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余下全文>>

八: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不是很悲哀

我国目前的教育也给学生增加了太思想上的负担,学生的思想给固定化模式化了,使人越学越不敢思想。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问这是什么。幼儿园的学生可以有几十种答案,小学生可以给出十几种答案,中学生可以给出七八种答案,而大学生则可能只有两三种答案。可以说学得东西越多,思维被限制的领域也就越小。还有我国学生思想日益教条主义化和形式化,老师说的话有时甚至可以成为圣旨到处传诵。就比如拿中学生写作文来说,如今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容易形成思路和结构上的八股模式,思想统一、单调、情感苍白,比如老师给出“减肥”这个话题,多数人的结构会是先写减肥的好处在写过度减肥的危害,最后再强调要辩证的看待减肥。

九:为什么中国式教育都这样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僵化教育”。一味的强调“尊师重道”,只知道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叫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完全埋没和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完全不能建立自己的开放性思维。这种悲剧直到现在还在循环着不间断的上演,哎,令人无语!!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