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
1、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异同,通过填写教材P46表格,知道“三民主义”的含义,从而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早期革命活动。
2、通过教师讲述武昌起义爆发的故事,播放武昌起义视频和辛亥革命新形势图,知道武装起义的经过并认识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3、通过学生演板,掌握民国纪年法,加深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记忆。
4、通过“人物访谈”和“欢迎国家最高领导人”两个情剧的演绎,明白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帝制,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通过探寻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活动,阅读孙中山语录,感受伟人人格魅力,学习一代伟人爱我中华、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继承他“振兴中华”的伟业,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片断实录
1、导入新课
2、人物采访
3、表演欢迎主席和皇帝的仪式
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和胡锦涛主席
其余学生扮演吉安地方官员或学生
教师扮演皇帝和主席身边的人
三、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刚上完,我就开始在思考这次参赛的得与失。认真盘点这节参赛课,私下认为也许是以下几点得到大赛评委的认可:
1、新课导入较新鲜巧妙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上我费了点心思,此次去参赛,特意穿了一套立领中山装,切合教学主题。上课伊始,一句嘘寒问暖,让学生倍感亲切,参赛课上师生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已削减大半。然后话题转移到自己的着装,谈及中山装,提到了孙中山,联想到“辛亥革命”,简短自然地导出了课题《辛亥革命》。在课堂上,我能感觉到这个新课导入很快吸引了学生目光,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活化”了历史题材,使历史课堂顿时活泼起来。后来的点评会上,评委称此导入“设计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其中也强调了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即教师的形象。此次参赛告诉了我,教师不能不修边幅,如能结合教学内容,从发型到着装稍做讲究,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奖励设置奖出了奇效
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何建立一套持续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曾有过设置“课堂奖励卡”的想法。但参赛时间紧迫,只好灵机一动,采用“已停止流通的一分钱纸币”将奖励,并将个人激励和小组竞争相结合。后来整堂课上,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举手,积极大胆发言,课堂始终处在宽松、活泼、热烈的氛围中。这不能不说跟以上奖励设置有很大关系。物质与积分奖励的办法,符合了初中学生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自我展示、小组竞赛的积极性。市教研室周萍萍老师总结发言时,说:“很高兴看到有教师别出心裁地采取奖励措施。”
但我深知,物质奖励的举措只是参赛课的小妙招,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既能发挥即时性效用又能发挥延时性效用的评价办法,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与同仁进一步探讨。
3、活动表演掀起高潮
初中历史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这已成历史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理念,并非易事。单说创设历史情境、表演历史短剧等活动,就大有学问。这次参赛课中的活动设置表演,我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1)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如分配角色、进入角色、退出角色,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正所谓“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有时退居幕后,也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让学生随心所欲。(2)尽量把主演的位置交给学生,把评判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疱。(3)活动的设置要为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教学难点服务。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否则“活动表演”变成了一场“无厘头”的“闹剧”。本课中的“人物采访”和“欢迎主席和皇帝的仪式”表演中,我尽力遵循......余下全文>>
二:如何细化辛亥革命一课的课程标准
【基本理念】
以“我”拉近学生与《辛 亥 革 命》一课的距离,以“我”的三种身份:亲历者、研究者、继承者把导学案中的三个环节知识梳理、知能拓展、情感体验紧密的联系起来,以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 亥 革 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3.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历史学习的现实感与时效性。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从前面所学内容导入新课,承上启下。把学生带入这段历史。 具体的教学环节:
(一)引导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进行知识梳理。根据课本的三目内容,重点设计了三个问题,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的解决问题。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师结合课本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必要的方法。如怎样概括辛亥革命的过程,巧记历史等。
(二)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知能拓展。第一个问题纵向比较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进而得出辛亥革命的进步性的结论。
第二个问题横向联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法律来巩固革命成果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辛亥革命紧跟时代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精神,树立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基本理念。
第三个问题是现代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深刻感受辛亥革命是中国20世纪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里程碑。
(三)引导学生以继承者的身份进行情感体验。以主题班会的形式,结合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升华,使学生深刻认识为什么要学习这段历史,学到了什么,学了以后怎么做。这样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坚定学生为伟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四)小结。学生从两个方面对辛亥革命进行总结,即肯定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又看到革命尚有不足之处,为下一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做铺垫。
(五)巩固练习。(机动处理)就做学案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
(1) 如何就现有教材实现三维目标的问题。 (2) 如何处理好导学案和新学案关系的问题。 (3) 如何处理好导学案和教材关系的问题。
三:辛亥革命说课稿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三专题的第二课《辛亥革命》。本次说课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辛亥革命这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章中的第二节,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学习很有必要。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说出武昌起义的原因、过程;说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分析《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说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的意识。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意义,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把握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⑴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其次,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他们一方面上课状态比较活跃,另一方面他们的理
性思维能力已有了提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都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这又是本课学习的不利方面。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第三、 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讨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余下全文>>
四: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如果你来上《辛亥革命》这节课: (1)你将如何设计这节课的导入,并说明你的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3.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高潮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及辛亥革命的评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否定,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宪法的特点。对内容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对孙中山为什么辞去临时大总统,及当时复杂的形式学生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多媒体教学导入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孙中山——辛亥革命。第二次,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邓小平——改革开放。今天,我们来学习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导入
(二) 讲授新课
教师:在学这节课前,请大家思考一下,一场运动或者一场革命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要从背景、经过、评价来分析.好的,我们首先来探究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探究问题一: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和投影,结合课本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地区
长城以北与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与云南
英国
强......余下全文>>
五:请结合史实,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的发生到这时是不可避免
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
六: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袁世凯怎么死的
袁世凯是病死的,附你要的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
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能力:
1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2、活动一:
情境:播放视频资料《辛亥革命的准备》。
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问题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要求作记录。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背景、原因分析的方法指导。
3、活动二:
情境:播放视频资料《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
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史实,教师补充讲解这一史实。
4、合作探究题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要求学生先开展讨论,后进行辩论。
老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指导学生学习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教师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力量不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和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是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来完成的。
6、布置课后探究题: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一、辛亥革命的兴起阶段(1894、11—1905、8)
1、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2、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建立革命团体
4、传播革命思想
5、发动武装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等)
二、辛亥革命的发展阶段(1905年8月——1911年10月)
1、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2、 发动武装起义(1906萍浏醴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等)
三、辛亥革命的高潮阶段(1911年10月——1912年春)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 参议院制定
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等 意义P53
4、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文化教育方面 (4)社会生活方面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辛亥革命的成功: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经济:解放生产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
3、......余下全文>>
七:辛亥革命有什么伟大意义20个字
结束了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政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