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行政区划

一:东汉行政区划的具体区划

京兆尹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领10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左冯翊治高陵(今陕西高陵)。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祋祤[duìyǔ]、云阳。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领20县:安邑、闻喜、猗氏[yī]、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濩泽、东垣、解县。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阴、卢氏、黾池、新安、宜阳、陆浑。河南尹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领21县:雒阳、平县、平阴、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阴、林虑。 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领17县: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汝南射桥)。领37县:平舆、上蔡、灈阳、吴房、西平、定颍、召陵、濦强[yīn]、西华、征羌、汝阳、南顿、阳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阳、安阳、新息、弋阳、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鲖阳、固始、项县、宜禄、新阳、宋国、思善、城父、山桑、细阳、汝阴、慎县。陈国治陈县(今河南淮阳)。领9县:陈县、新平、宁平、武平、苦县、柘县、阳夏、扶乐、长平。梁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城)。领8县,睢阳、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沛国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张集)。领21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酂县、谯县、郸县、铚县[zhì]、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鲁国治鲁县(今山东曲阜)。领6县:鲁县、汶阳、卞县、驺县、蕃县、薛县。 陈留郡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领17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阳、东昏、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庆祖北)。领15县: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武阳、阳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发干、聊城、博平。济阴郡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城西北)。领11县:定陶、冤句、乘氏、句阳、成阳、鄄城、廪丘、离狐、成武、单父、己氏。山阳郡治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领10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任城国治任城(今山东微山鲁桥)。领3县:任城、亢父、樊县。东平国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宿城)。领5县:无盐、寿张、须昌、富城、章县、东于陆、宁阳。济北国治卢县(今山东长清马上附近)。领5县:卢县、茌平、蛇丘、刚县、成县。泰山郡治奉高(今山东泰安范镇)。领12县:奉高、博县、梁甫、巨平、茌县、嬴县、牟县、莱芜、盖县、南武阳、费国、南城。 平原郡治平原(今山东平原饮马店附近)。领10县:平原、高唐、祝阿、漯阴、安德、鬲国、西平昌、般县、乐陵、厌次。济南国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枣园西北)。领10县:东平陵、土鼓、历城、台县、著县、菅县、东朝、邹平、梁邹、于陵。乐安国治临济(今山东高青高城镇)。领9县:临济、高苑、千乘、乐安、博昌、利县、寥城、寿光、益县。齐国治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领6县:临菑、西安、昌国、般......余下全文>>

二:东汉行政区划的简介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古代继新莽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州郡县三级区划建制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后期正式成型。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灵帝中平五年(189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三:东汉行政区划的郡国

东汉郡国的设置比较稳定,郡国的名目和领域的变动幅度较小。《续汉书·郡国志》所载一百零五个郡国可作为东汉一代行政区划的代表。此一百零五个郡国乃从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一百零三个郡国发展、演化而来。公元37年(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并省西汉王国十:以广平属巨鹿,真定属常山,河间属信都,城阳属琅邪,泗水属广陵,淄川、高密、胶东属北海,六安属庐江,广阳属上谷。公元69年(明帝永平十二年),益州徼外哀牢内属,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并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公元84年(章帝元和元年)分东平国三县置任城国。公元90年(和帝永元二年)分乐成(本西汉之信都)、涿郡、勃海复置河间国,永元八年复置广阳郡。安帝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辽东属国。公元129年(顺帝永建四年),分会稽置吴郡。综上所述,由西汉一百零三郡国省十,置十二,成为一百零五个。 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于公元4年(元始四年)废除朔方、司隶两部,全国变成12州;据《尧典》中无交趾而有“宅南交”的话,改交趾为交州;据《禹贡》中有雍州、无凉州,改凉州为雍州。东汉光武曾恢复西汉旧制,复置司隶部,复改雍州为凉州。但不久,在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又参用王莽之制置州。以后东汉的州制与西汉有以下不同: 降司隶校尉部为全国13州之一; 废朔方,归入并州; 改交趾为交州。 公元184年(灵帝中平元年)爆发黄巾起义,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于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总之,汉代的行政区划承袭了秦制,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王朝不同的是: 汉代有郡、国并存的局面。汉初,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和国—郡—县三级制并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实行的是郡或国统县的二级制,直到东汉末大致如此。所以,更确切地说,汉代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郡、国并存的制度。 汉代的县级区划单位的形式多样化,除县以外,还有邑、道、侯国。 汉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中出现了“州”。武帝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东汉末年,州由虚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体,开始出现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东汉行政区划的地方建制

东汉的县级地方建制与西汉相同。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侯国,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令或县长(以侯国大小为异),相不隶属于列侯,但负责为列侯征收租税。封国户数在千户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满千户的,只置庶子一人。东汉的侯另有乡侯、亭侯,所封之地各为一乡、一亭,这样的封地辖于所在县,与乡、亭相等。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称邑,置令、长。邑的体制与侯国相当。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隶属于郡,多设于巴、蜀等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道的长官。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一人,秩千石;县丞一人,掌民政、文书、仓库;县尉二人,掌治安。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县丞、县尉各一人。东汉诸县出产盐的,置盐官,负责管理盐场、盐矿,征收盐税。出产铁的县置铁官,负责冶炼、铸造。在手工业发达的县置工官,负责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税赋。在水产发达的县置水官,负责管理渔场、征收税赋。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均隶属于少府,属于派出机关。东汉在县以下的官制与西汉无异,具体可以参见西汉官制。

五:东汉末年行政区域划分图(州、郡、县)

链接:pan.baidu.com/s/1BgyWu 密码:ihct

这个里面是古代各个朝代的电子版地图,比较全!

答题不易,望采纳,谢谢!

六:求个东汉三国行政区划图,看三国时候就知道各个地方是哪里了

三国州地图

现在的地图对比

七:东汉末年全国是怎么划分行政区域的

东汉末年,地方多事。灵帝中平五年(189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十三个州部为:司隶校尉部(治雒阳)、徐州刺史部(治郯县)、青州刺史部(治临淄)、豫州刺史部(治谯县)、冀州刺史部(治高邑)、并州刺史部(治晋阳)、幽州刺史部(治蓟县)、兖州刺史部(治昌邑)、凉州刺史部(治陇县)、益州刺史部(治雒县)、荆州刺史部(治汉寿)、扬州刺史部(治历阳)和交州刺史部(治龙编)。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又分凉州置雍州刺史部。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

八:谁能给张东汉行政区划图,最好到郡

发到你邮箱了,这个是繁体版,注意地名要从右往左读

九: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什么两级转变成什么三级

由 郡县 两级变成 州郡县 三级

望采纳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