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曾在一部讲述大学四年生活小说中提到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近日阅读之后思绪万千。

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丽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丽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以一言以蔽之:第一遍是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第二遍,梳理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第三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第四遍,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四个人生活遭遇,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犹如刘姥姥踏进大观园,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小说是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前不久,看完了米兰昆德拉写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直都想写一点读后感,一点点都行。但是,思考了这么久,真的不知道写什么好。说实话,我没有看懂!我看书并不多,但唯独这一次,连小说里的故事都不是很明白,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几个简单的人物的名字和一条狗的名字。这篇小说,不是单纯的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只是其中的载体。最主要的,是里面有许多高深莫测的哲学语言,因为哲学语言,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原来偶尔听说过这本小说的名字,听说也很出名。看这本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能看多么高深的书,懂得多么渊博的知识、哲理,纯粹是因为从网上买书,无意看见了,便买了。当时并不知道里面到底讲了什么,心想,既然那么出名,可能有它出名的原因,不妨看看,结果……刚开始看不懂,可能是因为不适应作者的写作风格,人物对话,故事情节,事情发展顺序,作者完全不考虑,以为看久了会适应,没想到,硬着头皮看完了,脑子里却没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悲哀!

唯一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章,名字叫做卡列宁的微笑。书的前面讲到卡列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狗,那换个思维想,也叫做狗的微笑。从......余下全文>>

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25分

初读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宾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宾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一言蔽之: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再读,梳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同时,要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逗布拉格之春地事件,以及逗两千字宣言地,等等,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一遍遍深读,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小说主人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遭遇,就有了如下认识: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写的很美好——卡列宁的离去让人感觉所有的一切生命都虚无缥缈,空荡荡的,轻如尘烟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宾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宾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莎比娜在背叛中度过了一生,每一次的背叛都令她激动不已。这种循环往复的背叛所带来的重,是她满心喜欢的,也是乐于承受的。但是,当她背叛了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以后,她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背叛的了。背叛的终极就是虚空。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富有激情的萨宾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从从某时刻开始对自身灵魂的拷问与修正,试图摆脱原有的逗级",最终步向逗宿命地的覆灭。

这部小说是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序言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也许一开始观看的动机,带着对米兰·昆德拉名声的好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但我想,看过后绝对不会后悔。时常在寂静无人或是喧嚣吵闹的时候,都会不经意回味其中的细节与对白。

《轻》是昆德拉的一贯作风,简单甚至普通的情节设置,没有大起大落,也无一波三折。故事的叙述中包含更多的是思考的痕迹。关于灵与肉,关于轻与重。贯彻了全本书。曾有人把《挪威的森林》与《轻》作对比。相比而言,作为一个作家,村上春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只负责默默地叙述故事,而非表达内心。而昆德拉,则带有更多导演的色彩,参与并且指导。他是为表达思想而写作的,而村上则是为单纯的叙述而写作。具有可比性的是,三个主角的性格联系。关于轻与重的比较。只是村上更为含蓄,而昆德拉更为直接。

每个作者都会有自己固定的笔锋。正如每次阅读昆德拉作品的时候,感觉更像是对话。像是有人告诉你,关于流动的思想的蕴意。而这正是昆德拉作品的特色,当然,《轻》也在其中。

故事关于托马斯,关于泰瑞莎,关于莎宾娜。简单的故事。开篇,莎宾娜便对托马斯提到,托马斯,你一点也不媚俗。媚俗,对于当时的捷克来说似乎无法避免。书中描述的是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而人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难免显得人云亦云。而托马斯,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忽略社会,忽略应有的责任。他只是一名医生,仅此而已。他可以在闲时找莎宾娜,然后完事便散。对于托马斯来说,这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人生态度。

似乎是命中注定,托马斯遇上了泰瑞莎。那个美丽却平凡并缺乏安全感的女人。从此,托马斯的生活便改变了。他被迫去考虑责任,并为此付出自由。小说如此设置,实属巧妙。毫无疑问,泰瑞莎和莎宾娜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泰瑞莎是传统的,她渴望幸福,渴望专一,渴望灵肉结合。而莎宾娜则相反,反叛,自由,不受束缚。对于托马斯来说,泰瑞莎是他的重,而莎宾娜是他的轻。因此与托马斯一直在两者的关系间找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而三者,也在微妙的关系中成了好友。

托马斯似乎注定不能成为媚俗的存在。天性的风流与不受拘束,让他的生活永远充满各种诱惑。可是泰瑞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当泰瑞莎第一次紧握他的手不愿放开,他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感到责任之于他的重。后期,他发表反苏联的论见,并与泰瑞莎一同逃亡到瑞士。期间,泰瑞莎作为一直支持他的人,给予他非媚俗的动力。论见引起了反响,被认为具有反动效果。之前支持并同意托马斯的人在形式政策的压力下纷纷签写了同意书。只有托马斯,毅然拒绝,并以放弃医生职业作为代价。周围的人一片热议,并不因为真的反对托马斯的做法,只是源于心底对托马斯的羡慕,又因为托马斯的不媚俗而感到内心的惶恐。因为大家都低头了。他们只是想要有人和他们一样低头,来减少内心的罪恶感。而泰瑞莎,始终支持着托马斯。即使托马斯仍有肉体的出轨,但他始终是深爱泰瑞莎的,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泰瑞莎始终作为一个追求者。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追求摄影的真实,并追求最平凡的幸福。童年的阴影始终折磨着泰瑞莎。母亲的裸体让泰瑞莎无法摆脱不能承受之轻。因此泰瑞莎始终是缺乏安全感的。但泰瑞莎同时也是勇敢的,她为还原最原本的事实不顾危险冲上街头拍照,并且义无反顾。她深爱着托马斯,却无法忍受托马斯关于灵与肉的解释。即使她一次一次地原谅托马斯。她与莎宾娜并不相同,她追求的是平静。她曾对托马斯说过,比起你,我更懂得如何爱卡列宁(狗)。因为我爱它我不要求它一样爱我,我不会嫉妒它与别人一起,我也不会要求回报。也许对于爱情,大家都是自私的。因为有......余下全文>>

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5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初看书名就油然而生一种肃穆的感觉,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来翻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别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觉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个男人的身边——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过两次离婚的男人。后来,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会让某一个人拥有一切旁人所羡慕的东西,作者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然而她谁都想要,同时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作者要传达的爱情观。然而,我不懂爱情。我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你所喜欢的一切特质。你必须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作者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