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室总结

一: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计划及总结 10分

小学科学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素质教育方针指导下,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科学奥秘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推进学校科学教育工作,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激励科学创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二、 活动目的

1. 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在游戏中学习科学。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进取的科学素养。

3.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1. 时间:课外活动时间

2. 地点:科学实验室。

四、活动内容

选取较简单的实验,准备好实验材料,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实验过程,真正经历科学学习过程。

五、活动措施

1.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老师可减少不必要活动前准备,多让学生自己进行准备,选取最适合的实验材料进行活动,提高活动效益。

2.活动时老师要作适当讲解,进行必要规范的演示,学生分组要团结合作。

3.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以保证学生实验成功率达到100%。

4、注意注重安全教育,对较危险的实验应多强调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严格规范操作。

5、鼓励学生动手的同时多动脑,大胆地创新。引领学生实验胆大心细,在活动中满足孩子童真的天性和激发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六、 注意事项

1. 自叮参加,注重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2. 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有秩序,有热情。

3. 自觉维护科学实验室的整洁环境。

科技小组活动总结

学校为丰富少年儿童课余文化生活,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此成立了科技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为主要目标,现将本学期兴趣小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 、激发兴趣,筹建小组

在全校各班广泛宣传,形成一股踊跃报名、争入科技兴趣小组的热潮,在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挑选出一些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参加各科技兴趣小组,同时添置必需的器材,并制定好活动工作计划,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扎实工作, 丰富内容

围绕计划我们有步骤地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工作,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改变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盎然高涨的情绪下参加了各种活动:

1.  生物观察活动

我们带领学生观察了不同植物的叶,池塘生态系统等,还组织学生开展了生物标本制作活动,制作生态瓶等,通过观察和实践,大家对我们周围的生命形式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对各种小生命有了更多的关怀和关注,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我们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了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模型制作活动

这是深受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一项科技活动。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各种工具发展的历史、种类、用途,了还了解了有关现代制造方面的知识。在实践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孩子们大胆设计,采用多种形式设计。这大大加强了新加入学生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  简单电路、双向开关双控灯制作活动

我们通过渐进的学习,让孩子们逐步了解熟悉了电和电路,逐渐掌握了电路工作的原理,并能通过对原理的灵活运用达到实际制作运用的目的。从而消除了孩子们开始有的陌生和神秘感,慢慢地孩子们觉得乐趣无限。

三、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我经常利用实验室的器材给学生做一些教材外的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也勤于动手,善于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这些办法如果能做成实物就是发明创造。不......余下全文>>

二: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在每一次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要了解本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具、知道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你要得出的结论等。有些容易出差错的实验,教师要动手亲自做一做,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 2.规范操作。规范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保障。众所周知,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 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正确填写实验报告,为后面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一般的小组都会派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的组员进行记录,教会学生有条例地进行整理数据,多次训练后学生就会掌握记录方法。 4.汇报交流。汇报交流可以使实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汇报交流是实验课上的最后一道程序,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以及在实验中的一些困惑。这样有争论、有探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知识的火花就会得以呈现。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 四、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喜欢的一门课......余下全文>>

三: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求个有创意的实验。

告诉你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小苏打、白醋、杯子(最好是透明的效果更明显)、玻璃盖(或者其他的也可以,只要盖住杯子就行)

实验步骤:1在一个杯子装一些白醋。

2在杯子里放上是适量的小苏打。

3这一步最好与第二步同时完成(两个人 一人放苏打,一人盖盖子)盖盖子轻轻摁着。

4过一会醋会冒出白色的小泡待平静后打开盖子,把里面的气体倒到蜡烛上方。(不要把醋倒出来)。

5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蜡烛熄灭了。

原理:很简单,醋与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较重就把火熄灭了(火只有在有氧的情况下燃烧)。

四: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

科学课是以实验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活动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课的教学必须重视实验。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实验方法要简单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要规范化,以提高教学效率。好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任务的完成。

一、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具有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多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自信。这时教师的实验教学主要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这种教学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大部分为探究性实验,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亲自感知实验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紧紧围绕是不是盐水这一问题设计活动。先让学生观察马铃薯在两盆液体中的沉浮,再让学生质疑、假设、推理,最后动手实验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探究性,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课前围绕实验搜集资料,并学会整理资料,做到有效地汇报、展示材料。教师进行训练,由扶到放逐步进行。进行实验准备不能拘泥于教材,做到简单化,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实验要求,可以让学生选用较为普遍的符合教材编写意图的事物或实验材料,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失去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又能使得教学内容更富有挑战性,有效强化教学效果。

四、实验操作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问题信息源”。教师还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大胆质疑,进行自主设计实验方式,自主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认真观察、自主探究等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大调动,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五、实验操作还要规范化,以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提倡自主、民主、开发、创造性的探究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

1.规范化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科学实验时,学生首先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观察,获得典型而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顺利形成概念、得出结论,从而总......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