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的岑文本是个什么样的人
字景仁,唐朝宰相,南阳棘阳人,(595~645年)。祖父名善方,仕萧察,吏部尚书。父名之象,隋末为邯郸令。曾被人诬陷。岑聪慧敏捷,博通经史。他善于文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20篇,《全唐诗》录存其诗4首。
文本年少 岑文本少年时代即聪颖明理,博览经史。隋时,其父岑之象遭诬入狱,冤不能申。当时他14岁,到司隶处申冤,辩对哀畅。司隶命作《莲花赋》,他一挥而就,受到赞赏,父冤遂申。 隋末 萧铣在江陵建立割据政权,任他为中书侍郎,专典文书。萧铣于荆州称帝,召岑为中书侍郎。唐李孝恭定荆州时,岑劝铣出降。及入城,诸将欲掳掠。岑劝孝恭说:“隋无道,群雄并起,江南人民受苦不堪,王师到此,萧氏君臣,江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实为去危就安。今若纵兵掳掠,不仅士民失望,且江岭以南无复向化了。”孝恭称善,乃严申军令,禁止杀掠。授岑为荆州别驾。孝恭进击辅公祏,令岑主管军书,复授行台考功郎中。 贞观元年 授岑为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唐太宗行藉田(古时帝王春耕前农田,以奉祀宗庙)之礼,岑 上《藉田颂》;元日(正月初一),太宗大宗群臣,岑又上《三元颂》,文辞均佳,很有才名。经李靖举荐,擢拜中书舍人。 后又任中书侍郎,曾与令狐德芬撰修《北周书》,其中许多史论出于文本,最后官至中书令。他善于文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20篇,《全唐诗》录存其诗4首。 当时,颜师古为朝廷重臣,文书巨擘,深通典章文物制度,名重一时。皇帝诏诰,皆出其手。后颜师古因事失官,当时皆认为无人后继。可是唐太宗却说:“我有南阳岑文本,才能远在颜师古之上。”太宗以岑为中书侍郎,专管机密。可见对他器重程度。他不仅富有才华,而且重于操守。每遇升官,不喜反忧,并非感到才能不足,而是觉得应该多做实事,责任重大,故深受唐太宗赏识。 贞观十一年 岑上书陈述治国之道。恳乞太宗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国家为重,下以黎民为念,选贤任能,闻过即改,去奢从俭,不忘武备。是时魏王李泰广修第宅。岑又上书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岑兼摄。岑说:“ 臣才疏学浅,仅此一职,犹恐不称,岂能更添太子宫?臣请一心事陛下还原更求东宫恩泽。”太宗乃止。不久,拜岑为中书令。归家面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岑说:“我无功于国家,得此殊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有亲友来庆贺,岑说:“我愿受吊,还原受贺。”有从劝其营置产业,岑说:“我是南方一平民,徒步入关,我的愿望,只不过秘书郎或一县令即心满意足了。而无汗马功劳,徙以文墨升任中书令,地位够高了。优厚的俸禄,足以令人惧怕,岂能更言产业?” 文本之死 在对高句丽的作战中,他曾与唐太宗同行。在对辽东的战争中,一切后勤事宜,诸如粮草转运、铠甲武器等物资钱财,全部委任于他。因心血损耗,精力枯竭,操劳过度,染病在身。以致神情言辞异于平常,太宗看到后,为他担忧说:“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能与我同返。”及至幽州暴病殃于军中,享年51岁。唐太宗十分悲恸,闻严鼓之声,说:“文本殒逝,令人悲伤,今宵夜警,所不忍闻。”即命停止夜警。追赠他为侍中、广州都督,赐谥号宪,陪葬于昭陵。自岑文本始,其从子岑长倩、孙岑羲相继为相,一门三相,令人惊叹。(见《旧唐书》卷七十、《新唐书》卷一0二及《中国历代宰相传略》中)。
二:历史上的岑文本是个怎样的人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辞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撝挹。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
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选自<<旧唐书 岑文本传>>
史书上关于岑文本的记载很完美,但既无过,也无十分出彩的地方
附《岑文本传》参考译文: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格沉稳文静,容貌气质好,学识广博,能融会贯通,谈吐文雅,善于写文章。贞观元年,被任命为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兼职。正遇上太宗行藉田之礼,岑文本献上《藉田颂》。等到新年太宗亲临宴请百官的时候,文本又献上《三元颂》,文章的语言很美。文本的文才已经很有名气,再加上李靖推荐,于是太宗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本文认为自己出身书生,因此总是很谦逊。平时的旧友,即使出身微贱,文本也一定与他行对等的礼。文本的住所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也没有。侍奉老母以孝顺闻名,扶养弟侄们情深义重。太宗常常说他“宽宏仁厚忠诚严谨,我把他当作亲信”。此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任太子的属官,太宗想让文本也兼任太子的属官。文本再拜,说道:“我凭借平庸的才能,所居官职早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只担任这一个官职,还担心错误多得数不清,怎么能再辱列太子的属官,来招致舆论的非议呢?请您允许我一心侍奉您,不再希求太子的恩泽。”太宗于是放弃了让文本兼任太子属官的想法,仍然让他五日一参拜太子,皇太子按照宾友之礼,与他答拜,他就是这样被礼遇。不久被封为中书令,回家后面带忧色,他的母亲很奇怪,问他这是为什么,文本说:“我既非元勋又非先王旧臣,承受了朝廷过多的宠信和荣耀,责任重、官职高,因此忧惧。”亲戚朋友有来庆贺的,文本就说:“现在只接受哀悼,不接受庆贺。”又有人劝他置产业,文本叹息说:“我南方一平民百姓,空手进京,当初的愿望,不过做个秘书郎、县令而已。没有战功,仅仅凭着文章官至中书令,这已经到了极点了。承受那么重的俸禄,已经很不安,哪里谈得到再置产业呢?”对他置产业的人感叹着退下了。
三:岑文本官高而忧中岑文本是个怎样的人 5分
耿才能,文中通过李靖等人的言论侧面写出岑文本富有才华,受到皇帝重用;谦逊、忠诚,为国家鞠躬尽瘁。从他对自己出任高官却不准别人祝贺道喜,最后为国家操劳,病逝任上看出。
四:岑文本的人物经历
祖父岑善方,仕西梁萧察,官至吏部尚书。父岑之象,隋末时期邯郸县令,遭人诬陷。岑文本十四岁时到司隶为父诉冤,辞情激昂恳切,召对明辩。其父冤狱得以昭雪,“由是知名”。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萧铣在荆州称帝,聘任岑文本为中书侍郎,负责起草文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军包围荆州,规劝萧铣投降。河间郡王李孝恭平定荆州,军中将士都想大肆抢掠,岑文本劝李孝恭说:“自从隋朝无道,群四海延颈盼望好的君主,现在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投降者,实在希望去危就安。王爷一定要纵兵抢掠,诚非鄙州从苦难中获得重生之意,也怕长江、岭南的人,向化之心受到沮丧。”李孝恭认为说得很对,立即下令禁止抢掠。于是江陵城中井然有序,秋毫无犯。南方各州县闻讯,皆望风归顺。文本先后被任用为荆州别驾、行台考功郎中。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岑文本被任命为秘书郎。先后上《藉田颂》、《三元颂》,文辞甚美,才名大震。后由李靖推荐,被提拔为中书舍人。武德中,诏诰及军国大事的文稿皆出于颜师古之手,而岑文本才思敏捷超过他。中书侍郎颜师古被免职后,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门掌管机密文件。公元637年(贞观十年),他参与撰写的《周书》完成,被封为江陵县子。该书的史论多出自岑文本之手。 贞观十一年(公元638年),岑文本上书说:臣闻创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世,有始有终,所以隆其基。今天虽亿兆人民平安无事,四方安宁,既承篷乱之后,又接凋敝之余,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垦避犹少。覆盖之恩显奇,而疮痍尚未恢复;德教之风普及,而资产屡空。就以古人种树打比喻,年代久远,则枝叶繁茂;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给它培植厚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动它,必定枯槁。今天的百姓,颇类于此。常加葆养,则日渐繁衍生息;突然征发徭役,则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故帝舜说:“可爱非君,可畏非人。”孔安国解释说:“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孔夫子说:“君犹舟,人犹水,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就是古代贤明君王,虽休勿休,日慎一日的道理所在。 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为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打猎游玩之娱;去奢侈节俭,减工役之费。秀静园内,而不求辟土;把弓箭收藏起来,但不要忘记武备。 当时,魏王李泰宠冠诸王,大修第宅,岑文本以为奢侈之风不可长,便上疏极力说明节俭的重要意义,对魏王泰的奢侈挥霍要有所抑制。太宗称赞他的意见,遂赐帛三百段。贞观十七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岑文本虽然官高禄厚,但他却认为自己仍是一介书生,侍奉老母以孝闻名,抚育弟侄恩义甚诚。唐太宗称赞他“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当时,晋王李治新立为皇太子,许多名士兼任东宫官职,唐太宗也想让岑文本兼任东宫一个官职,但他一再拜谢说:“臣以平庸之才,早已超过了本分,守此一职,犹惧不能胜任,岂能再忝东宫的官职,以速遭时谤。臣请一心侍奉陛下,不愿再希望东宫的恩惠。”唐太宗只好作罢,但要他每隔五日去东宫一次,皇太子以宾友之礼待他。贞观十八年,被任命为中书令。一般人升官则喜,他却面带忧色。他的母亲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 “非勋非旧,过度承受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亲朋好友听说他升了官,都前来庆贺,他却说:“今受吊,不受贺”。有人劝他多置些田产,他叹道:“南方一平民,徒步人关,往日的希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罢了。而无汗马之劳,只因文墨致位中书令,这也......余下全文>>
五:为什么岑文本没能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24功臣大多都是随唐太宗征战过,立有军功享有爵位,最高的为太宗同宗的郡王李孝恭,最低的是唐大宗称赞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的‘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永兴县子虞世南,其他22人均为国公,岑文本只因文章才华享有高官,没有军功,更没有爵位,在尚武的唐朝是不太可能列入凌烟阁功臣之列!
六:岑文本为什么力挺李恪
因为李恪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你看一下历代名人对李恪的评价就知道岑大人为何支持李恪啦
1、《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史臣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
2、《旧唐书.太祖、代祖诸子列传》
河间节贯神明,志匡宗社,故妖不胜德明矣。道宗军谋武勇,好学下贤,于群从之中,称一时之杰。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3、《新唐书.长孙无忌列传》
赞曰: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 朱鸣辰,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戎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瑗、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噫,使长孙不逐江夏、害吴王,褚不谮死刘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4、《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52]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5、《汉唐三君知子》[53]
英明之君,见其子有材者,必爱而称之。汉高祖谓赵王如意类己,欲以易孝惠,以大臣谏而止。宣帝以淮阳王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数嗟叹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为嗣,而用太子起於微细,且早失母,故弗忍。唐太宗以吴王恪英果类我,欲以代雉奴。其后如意为吕母所戕,恪为长孙无忌所害,钦陷张博之事,殆於不免。此三王行事无由表见。然孝惠之仁弱,几遭吕氏之覆宗;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於阍寺,汉业遂衰;高宗之庸懦,受制凶后,为李氏祸尤惨。其不能继述固已灼然。高祖、宣帝、太宗盖本三子之材而言之,非专指其容貌也,可谓知子矣。彼明崇俨谓英王哲即中宗也。貌类太宗,张说谓太宗画像雅类忠王,即肃宗也。此惟取其形似也。若以材言之,中宗之视太宗,天壤相隔矣!汉成帝所幸妾曹宫产子,曰:「我儿额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使其真是孝元,亦何足道?而况於婴孺之状邪!
6、《武氏乱唐之原》
唐武氏之乱,成于徐世绩“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实由于长孙无忌之私其甥。当承乾之废,无忌等力赞晋王,太宗寻悔之,欲更立吴王恪。夫再易太子,诚非美事;然为宗社大计,又不得以常理论。雉奴懦恪类己,知子莫若父矣。无忌以恪非长孙氏出,力谏而止。高宗立,遂有聚?之耻。未几,而遂有?攘之祸。无忌早已不保其身,世亦一传而覆其宗。人臣一念之私,凶于尔国,害于尔家,可惧哉!
7、家法之当正而天道之好还也隐巢之事太宗适处其不幸髙祖不早为之定分事势急迫而无忌决其谋太宗为之太过至承乾以逆泰以窥望两弃晋王以母弟次立太宗病其柔懦属意吴王竟以无忌諌止吴王初无觊心也无忌诬而杀之太宗之子贤者死才者废而髙宗竟以昏懦政归武氏唐宗室连颈受戮者数千百人无忌始以。
8、恪雉奴等己子耳,犹以私爱弃英果而立柔懦。借使诸王皆朱均也其肯舍己子而外求贤人授之位乎?此其去圣人逺矣,然观太宗尝立论讥评晋武以为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国乱不可安也家亡不可齐也又曰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贤之道岂若斯乎其诋诃前古如此而昧於己子卒使庸昏嗣有大位刼於牝晨几至覆邦岂所谓笑古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耶身属鞬执锐取天下於百鬪之余一举而委之孱子岂不自念其国乱不可安之论耶彼以佩刀自向盖小夫贱妇之为。
9、愚按是时承乾方处东宫凶德未著太宗出吴王使居藩屏欲其早有定分可谓处之尽其道矣其后既立晋王又欲立恪卒陷恪於死地何始终之矛盾邪窃尝论之汉高祖之欲易惠帝唐太宗之欲易高宗......余下全文>>
七:请问唐太宗时有岑文本这个人吗?
岑文本(公元595年-公元645年),字景仁,唐朝宰相,南阳棘阳人。祖父名善方,仕萧察,吏部尚书。父名之象,隋末为邯郸令。曾被人诬陷。岑聪慧敏捷,博通经史。他善于文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20篇,《全唐诗》录存其诗4首。
唐太宗将伐辽东,所有的谋划,都委托岑文本办理。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岑文本从太宗征辽东,因其“受委既深,神情顿竭,言辞举措,颇异于平常”。唐太宗见了十分担心,对左右说:“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能与我一同返回。”及至幽州(今北京市),得了暴病,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流着眼泪安抚他。不久病卒,享年五十一岁,赠侍中、广州都督,谥宪,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