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一:计划经济时期具体指什么时间

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0月共和国成立后,前三年是经济恢复时期。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期间都属于计划经济时期。

党的十四大---大会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二:计划经济在我国什么时候建立的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在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我国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

1、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户的改革思想;

2、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3、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4、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由此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经济关系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经营管理法制化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上,它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多年来理论探索的宝贵成果。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创新意义:(1)阐明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2)阐明了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是现代经济运行普遍采用的调节经济的手段;(3)阐明了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手段的市场经济的共性。等。

2、十六大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

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消除体制性的障碍,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2)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计划经济(planned [command] economy●planning economy)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时间:1949——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改革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确提出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内容: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作用:完全政府行政手段调控经济。

四: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什么经济结构?

(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所有制的结构来看,改革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中“一大二公”的特征十分明显,完全符合传统计划经济的共同标准。在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中,按照公有程度不同,城市工业经济所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则主要以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指令性的农产品统购计划和相应的生产计划,并不具有完整的集体产权。

(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通过指标、计划参数、实际评价等实行全面的控制,而企业的绩效则完全表现在对计划的完成和当局的偏好。高度计划指令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但由于信息问题,导致计划多具有刚性而缺乏灵活性。

(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导致在国家和政府之外并不存在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

(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政府的计划和指令。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

(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这导致在货币支付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方法,通过牟取权力,搭便车等行为进行变相支付等行为也是导致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根源。

(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但由于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行为更多得表现为一种合作的社会性生产和团队生产过程,单个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和贡献率无法做出准确测量,这给按劳分配规则的执行带来了困难。从前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实践来看,多数按劳分配实际都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这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工业对农业的抑止。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这一结构导致后期经济增长中产业链条的断裂,是造成后期改革最初发端于农村的根本原因。

(8)对外封闭型经济。社会主义政权的诞生由于处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涨阶段,两大社会制度的冲突从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之前就明显存在。尽管新政权都表示希望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提出过“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指导方针,但由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质上都是封闭型的。...余下全文>>

五:中国何时回归计划经济时代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跨国托拉斯内部,基本都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一种理想状态,目前的计算机水平管理三十年前的经济还差不多,要管理目前的经济体系,光脑时代都未必能完成。

六: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计划经济的?然后什么时候结束还是没有结束?谢谢!

我国在1956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基本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1992年,计划经济已经结束——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

补充:

1、1952年11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4月中央又成立了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工作小组,并形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到1956年底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用来描述其经济形式的官方术语。在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南巡时确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