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的特点

一:河南豫剧的的主要特点

语言本地化是几乎所有戏曲的特点,豫剧唱腔高亮清晰(这些都是针对别的剧种而言),更值得称道的是剧情及表演,多描写人的心理变化和感受,像京剧唱念做打都比较全面到位,但显得呆板,豫剧里的每个流派表演同一部戏曲的时候,区别较大,比如马金凤的对花枪和翠兰田的对花枪,味道迥异。豫剧很能体现优秀的剧目有《拷红》《桃花庵》,拷红在描写红娘心理上非常真实到位,是别的所有剧种的西厢记都达不到的,比如,红娘陪莺莺到书院被关在门外,每更次一段唱,唱出了她对莺莺私会张生的看法,及对老妇人毁婚的观点,挨冻受怕的表演。很到位的描写了一个封建社会中层女性的心理。

二:豫剧的由来,特点和优秀剧目

豫剧, 旧称河南梆子。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河南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在河北的部分地区,旧称河南高调。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豫剧流派最早划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后来有河南省原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提出划分四个流派的问题,即又加上了祥符调和沙河调。1962年河南省举行老艺人汇演,经原河南省豫剧院艺术室整理,将四大流派的唱腔汇编成集,共分为四部,以后在社会上就传开了豫剧的四大流派。   (一)豫东调流派的特点   “豫东调”即指郑州以东,以商丘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它的唱腔比较高昂、活泼,曲调比较华丽。常用音域为bE调的“5-----5(高音)”落音多在“5”上,也成为“上五音”。调式为七声徵调式,音阶排列为:5 6 7 1 2 3 4 (#4) 5。豫东调的早期板胡是用五度定弦法(里弦“6”,外弦“3”)伴奏,从上例来看伴奏旋律有其自己的特点,唱腔有着浓厚的豫东调风味,下韵均落在“5”上,从调式来看是典型的“5”调式。但豫东调的板胡目前已经不用五度定弦了,变成了四度(里弦"3",外弦“6”),伴奏旋律也相应的有了变化,这也是豫东调伴奏上的一个进步。   演唱豫东调得比较有名望的艺人有唐玉成、李斯忠、马金凤等。   (二)豫西调的基本特点   “豫西调”指郑州以西,以洛阳为中心的“西府调”。曲调较为低平,常用音域为D调或bE的“1------1(高音)”。落音多在“1”上,也称为“下五音”。调式为七声宫调式,音阶排列为“12345671”。演唱豫西调比较有名的艺人有周海水、常香玉、崔蓝田、王二顺等。   (三)祥符调的基本特点   “祥符调”指以开封为中心的比较流行的唱法。从调式上分析和豫东调相同(“5”调式)。所不同之处在于祥符调的唱腔比豫东调唱腔细腻些,相比之下豫东调唱腔有些粗狂,这恐怕也是由......余下全文>>

三:河南豫剧的特点,好听的豫剧有哪些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所以,河南梆子是豫剧的前身,两者的概念不尽相同!

四:豫剧的服饰特点

早期豫剧(河南梆子)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稜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故楼主可以参考京剧服饰的特点

五:豫剧的风格特点有什么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欢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600多个。其中常演不衰的有《对花枪》、《三上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则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等。

六:河南豫剧根据唱腔特点分为哪四个流派?

豫剧流派最早划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后来有河南省原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提出划分四个流派的问题,即又加上了祥符调和沙河调。1962年河南省举行老艺人汇演,经原河南省豫剧院艺术室整理,将四大流派的唱腔汇编成集,共分为四部,以后在社会上就传开了豫剧的四大流派。

(一)豫东调流派的特点  “豫东调”即指郑州以东,以商丘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它的唱腔比较高昂、活泼,曲调比较华丽。常用音域为bE调的“5-----5(高音)”落音多在“5”上,也成为“上五音”。调式为七声徵调式,音阶排列为:5 6 7 1 2 3 4 (#4) 5。豫东调的早期板胡是用五度定弦法(里弦“6”,外弦“3”)伴奏,从上例来看伴奏旋律有其自己的特点,唱腔有着浓厚的豫东调风味,下韵均落在“5”上,从调式来看是典型的“5”调式。但豫东调的板胡目前已经不用五度定弦了,变成了四度(里弦"3",外弦“6”),伴奏旋律也相应的有了变化,这也是豫东调伴奏上的一个进步。

演唱豫东调得比较有名望的艺人有唐玉成、李斯忠、马金凤等。

(二)豫西调的基本特点  “豫西调”指郑州以西,以洛阳为中心的“西府调”。曲调较为低平,常用音域为D调或bE的“1------1(高音)”。落音多在“1”上,也称为“下五音”。调式为七声宫调式,音阶排列为“12345671”。演唱豫西调比较有名的艺人有周海水、常香玉、崔蓝田、王二顺等。

(三)祥符调的基本特点  “祥符调”指以开封为中心的比较流行的唱法。从调式上分析和豫东调相同(“5”调式)。所不同之处在于祥符调的唱腔比豫东调唱腔细腻些,相比之下豫东调唱腔有些粗狂,这恐怕也是由于豫东人喜欢“红脸”的唱腔,崇拜“红脸”艺人的原因吧。

再者,祥符调唱腔多用些衬字、花腔,在旋律中常出现:5 6 2 7 | 6 5 | 5 6 2 4 | 5 - || 或 : 5 2 4 | 5 - | 这些也可以说明祥符调与豫东调比较有差异的地方。

(四)沙河调的基本特点  “沙河调”指许昌以南鄢陵、扶沟一带而言。它的调式与豫东调相同,兼有豫东调、祥符调的特点,所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伴奏过门有其独特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局限性较大,已逐渐淡化了。尤其是豫东调、豫西调混合唱法流行于世后,沙河调的伴奏方法的特点就不太明显了。

七:豫剧有什么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字正腔圆,声音变化较大,身上轻巧,俗称:靠山吼等。

八:各地的文艺特色是什么,比如河南的戏曲 5分

中国民间十大戏曲

【京剧】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此时,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渐冷落下来。约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了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名“京调”。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乾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越剧】

越剧又名绍兴戏,兴盛于上海,中国汉族戏曲第二大剧种,五大剧种之一。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发祥于上海和杭州,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广大江南地区、以及一些北方地区,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历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用“越剧”称之。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

黄悔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悔县的“采茶调”。“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行,与当地民间流行的舞蹈、曲艺相结合,逐渐形成为民间小戏,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解放后改秤黄悔戏,黄梅戏早期多演出“两小戏”(小丑,小旦)和“三小戏”(加上小生)。后来受“高腔”影响,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清道光以后,黄梅戏流入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曾与徽剧同台演出,深受徽剧的影响;此外,还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得到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解放后,黄梅戏发展很快,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黄梅戏曲调丰富,共有一百多种,如“评词”,“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黄梅戏用安庆地区的语言演唱,加之唱时一律用本嗓儿,所以使人感到语言易懂,字音清晰。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部分地区,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余下全文>>

九:河南的越剧有什么特点

你好,河南主要的是豫剧,豫剧的特点是: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越剧是在南方,主要特点是: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