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姓与女真姓的渊源

一:赤盏(女真姓)与张(汉姓)的渊源

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浩,本姓高,为东明王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著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二:女真完颜姓氏与王姓的渊源流

完颜,本是黑龙江的一个地名,此地的女真人被称为完颜部,以地为姓,后完颜部的阿骨打建立大金汗国,使之成为王姓。因此在清末改姓时大部分完颜氏改姓了王或同音的汪,如王朔。

三:女真姓完颜与汉姓王的渊源关系???

在《金史》附录的《金国语解》里,载有女真与汉族姓氏的对应关系:“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徒单曰杜。女奚曰郎。兀沿曰朱。蒲察曰李。颜盏曰张。温迪罕曰温。石抹曰萧。奥屯曰曹。孛术鲁曰鲁。移刺曰刘。斛勒曰石。纳喇曰康。夹谷曰仝。裴满曰麻。尼忙古曰鱼。斛准曰赵。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温敦曰空。吾鲁曰惠。抹颜曰孟。都烈曰强。散答曰骆。呵不哈曰田。乌林答曰蔡。卜散曰林。书虎曰董。古里甲曰汪。......”;还有一些随名字为姓者。

完颜——来源于金代女真“完颜”,入居中原后,元朝时改汉姓:王,颜,陈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四:汉姓的李与女真姓的蒲察有什么关系

蒲察,是女真的第二大姓,在清朝翻译为富察氏,今天通常改姓为富,付。但在元朝时以及明朝初,一部分蒲察氏人改姓为李,如元朝小说家李直夫,人称蒲察李;明朝的女真首领阿哈出,改名李诚善。

五:把女真姓改为汉姓发生在什么朝代

在渤海国时代就有这种情况,不过当时还不怎么称为女真。金代建立以前就已经很多这种情况。原因是当时东北各部与长城内王朝经济交流频繁,东北地区各部并不统一,所以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应该是很频繁的,这样就造成为交流方便而采用汉字姓名。这就好像今天很多人出国会取外文姓名一样。

六:女真性改汉姓 完颜与王的渊源 乌古论与商 术虎与董 蒲察与李 赤盏与张 任选3个

一,在四世祖中,有完颜也先帖木儿元帅,至正年守岷州,洪武赐姓王世(氏),死则归原姓。至正是元末帝年号,洪武是明朝开国年号,彼时当是元末明初年间。据老家人说,祖上有人曾在元朝任元帅,后投奔朱元璋,屡立战功,被朱元璋赐姓王。这与世系碑上所载基本相符。

二者女真文字“完颜”的汉语意思就是“王”,也就是说,完颜翻译成汉语就是王的意思。这也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在《金史》附录的《金国语解》里,载有女真与汉族姓氏的对应关系:“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此是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官名:完颜旻)开始的,其建立大金国后,命完颜希尹制定女真文字,在此过程中,明确了女真文字与汉字的对应关系,鉴于完颜作为王族的地位,自然将女真文字“完颜”与汉字“王”对应,让完颜阿骨打非常满意,将自己的汉语名字定为王旻,此为明证。

朱元璋作为皇帝,赐姓也不是随口、随便给一个姓就了事,肯定是要经过研究的,之所以给岐山完颜赐姓王,肯定也是考虑到了完颜的汉义就是王这一层。如此,岐山完颜应是从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就改姓王了。当时给岐山完颜的优待政策是生时姓王。 二,赤盏晖,字仲明,其先附于辽,居张皇堡,故尝以张为氏 【 在《金史》附录的《金国语解》里,载有女真与汉族姓氏的对应关系:“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徒单曰杜。女奚曰郎。兀沿曰朱。蒲察曰李。颜盏曰张。温迪罕曰温。石抹曰萧。奥屯曰曹。孛术鲁曰鲁。移刺曰刘。斛勒曰石。纳喇曰康。夹谷曰仝。裴满曰麻。尼忙古曰鱼。斛准曰赵。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温敦曰空。吾鲁曰惠。抹颜曰孟。都烈曰强。散答曰骆。呵不哈曰田。乌林答曰蔡。卜散曰林。书虎曰董。古里甲曰汪。......”;还有一些随名字为姓者。 】

七:姓氏兰的来历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又称"纳喇"、"那拉")。 而“纳兰”或“那拉”都不是满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激默特姓。土默特消灭了一支满人,占领了他们的地盘,却不知为什么改称了这些征服者的姓氏——纳兰(那拉)。后来,他们又举族迁徙到了今天的辽宁省的叶赫河岸,建立叶赫国。叶赫,是“伟大”的意思。清史里的“叶赫那拉”源头便在这里。

八:中国姓氏中的“那”姓起源怎么得来的啊?

那姓宗族。那姓满族宗族在辽东满族氏族中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个姓氏。

那姓这一姓氏出自于音移的多音节满族姓氏纳拉氏。纳拉氏是以其历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纳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纳拉氏虽为满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却散居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史料对纳拉这一姓氏的记载为:“虽为一姓,各自为族”。这样,史料的记载就证实了明代纳拉氏姓的女真人,并非同一宗族。

辽东的那氏满族宗族,是以氏族宗谱中所载,以一世祖纳齐布为祖先的纳拉氏后裔,即明代中后期的哈达、乌拉两部纳拉氏氏族。除此以外,在海西女真其他部中的纳拉氏氏族,与此部纳拉氏氏族,并无血缘关系连带。如辉发部纳拉氏在辽东《纳拉氏谱书》中将其姓氏的冠用业已说明。“辉发部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尼玛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其始祖昂古理、兴济理二人,自黑龙江载木植主获利,移迁于察鲁居焉!察鲁地有扈伦国纳拉姓噶杨阿、图莫图二人平素结好深厚,俱由察鲁移居张地,四人聚约修睦,昂古理、兴济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拉。叶赫部先世系蒙古人,姓出默特,始祖兴恳达尔汉,奉明国成祖皇帝之命,率其部民兵等,卫守东省开原界此北围场,遂灭扈伦国。张地所居的纳拉姓部寨屯村,因据其姓。”

从上述资料记载中,民间纳拉氏存藏的史料已将纳拉氏的宗族血缘关系阐述清楚,即海西女真四部中,辉发与叶赫两部的纳拉姓氏族,与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氏族先人,不属同宗。由史料记载中可以得知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先世,原居住地为黑龙江中下游,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迁徙,于明末迁至兴京地区。

明代时期的纳拉氏氏族姓氏是由音移变化而来的。这一姓是纳兰产生的音移变化。在此之前,金、元时期女真的纳兰姓氏为纳刺姓,部名为纳喝。纳喝部在历史上曾居住在今吉林省叶赫河流域。而在金代,纳刺氏的女真姓氏汉译过来为康姓。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那氏的姓氏演变,一直是沿用原始姓氏音移的方式演变下来,直至清代中期冠汉字姓至今。

九:谁知道镇姓的由来

镇姓,分布在湖北省松滋市各乡镇(西斋镇居多)和咸宁市咸安区、沙市、枝江、巴东、公安五峰以及湖南的石门、澧县,四川的巫山等地也有少量居住。

过去的《百家姓》中找不到镇氏此姓,只有“康熙字典”镇字条目中载:“唯有湖北松滋有此姓”。据说出了举人镇美锦(松滋第四世祖)以后,才把“镇”字列入《万姓谱》的。镇氏家族在过去由于人少,加上经济贫穷,历代多次迁移等原因,对于家族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一直没有较详细的文字记载,也无家谱可查(松滋和咸宁各自有谱),只是先辈一直在向后辈述说:“我们是女真族,是金人,所以姓金真,即镇姓。镇氏是洪武三年( 1363年)由四川巴县娥眉山大栗树迁来松滋,远祖有谷玺公、谷玉公两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富名强,镇姓家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全国各地,并有一批有志之士为国家建设工作在各条战线上。但每当涉及到姓名之时,国人无不惊曰“尚有此姓”,殊不知不但镇姓确有,且还有一个族别的问题需要求证(镇姓一直在民族栏中称“汉“,实际应是满族)。国家马上就要执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笔者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了解镇姓的来源和进行族别的鉴定,将镇姓来源和族别还其本来面目。

女真,古族名,源于唐黑水 mò hé族,五代时(10世纪)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后被契丹阿宝机迁于今辽阳市南,称偈苏馆(熟女真)。北宋初,以完颜部为核心迅速发展,北宋末(12世纪),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逐迁居中原,从明朝起又向南迁移,在明代分称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分。明末(17世纪),女真主要部落被努合尔和赤和皇太极统一,成为满族的主要部分。

阿骨打( 1115年)是女真族完颜部的领袖,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金政权,建都金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太宗天河三年(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是统一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灭兴三年(1234年)在蒙古和宋联合进攻下灭亡。共历十帝,统治一百二十年,故产生金姓。而金是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前提下建立的金政权,由此可见,女真族是金人之祖,金人是女真之后,故派出金真姓,且镇姓就是女真族、金人的后代,其族别应为满族。

“民族辞典”( 197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陈永龄主编)62页的“女真条”上注“女真各部成为满族的主要部分”,该辞典1209页有满人“镇海”条:镇海(1160—1251年),为蒙古汗国大臣,克烈氏,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克烈部与蒙古部分裂后,归依铁木真,任扯儿必,随从统一蒙古各部,有勇略,善骑射。开喜二年(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时,受封百户长,为执掌农业、手工业的重任,受命领所俘汉民万人于鄂尔河流域屯田,建镇海城,并掌洪州诸种工匠事宜。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受封右丞相,信仰景教,精通畏兀儿文,执掌中书省的畏兀儿文字行文,八年(1239年)分封功臣时,受赐恩州一千户,世食其赋……。由此可见,镇姓人就是镇海南迁后裔。

中国姓氏文化渊源流长,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为告慰先灵,让后辈有爱国、爱民族、尊重历史的责任心,笔者愿和关心、热心的族人和对民族历史有见解的、对姓氏文化有研究的导师和朋友们共同探讨、求证,以求得到一个真实的“镇”姓和族别!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