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是什么?有哪几为代表人物?主要研究什么领域?有什么卓著的研究成果? 5分
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而且你是学校出了让你写ESSAY吗?
二:中国的文化研究与英国文化研究有什么区别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研究 中国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以作为主要分析视野和方法。这种照搬套用的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方“语境错位”问题。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诚然,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对于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也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但是,其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其在过高估计大众个。性被文化工业摧毁程度的同时,过分地简化了大众接受和使用文化工业产品的过程。正是在这一点上,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具有纠偏和补充作用。文化研究不仅注意到了自上而下宰制性力量对大众的控制和操纵,更看到了从属者自下而上对宰制性力量的抵抗和颠覆,重新认识到了大众的文化辨识力、主动性和创造性,重估了大众文化政治的进步性潜能。正因如此,如果把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大众文化理论接合起来,并经过从西方地方性语境到中国地方性语境的转换,会有助于更全面、辩证地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大众文化现象曾被一些中国学者纳入传统理论框架中予以阐释。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场关于刚刚兴起的流行音乐的激烈争论,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有人认为,港台流行音乐是资本主义畸形社会的产物,其中虽然也有少数民歌和思乡的歌曲,“但多数是内容消极、颓废,情绪低级、庸俗的陈腔滥调之作”。因此,在强调安定团结,促进“四化”建设的今天,对其危害性应有足够的估计。流行音乐是“比下等还低劣的东西”,“用这样的音乐能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吗?”对包括流行音乐在内大众文化现象的这一类责难之理论资源,通常来自于“文化大革命”中延续下来的极左意识形态。由此出发,大众文化现象就被简单化地视为一种仅仅具有娱乐性而缺乏社会性、政治性内涵的东西,而被贴上“资本主义”标签予以排斥,或被视为“粉饰太平、麻痹斗志”的精神麻醉品而予以否定。当然,在这一时期对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的谴责声中,也有人自觉地为之辩护。比如,有人认为,“我们的‘新星’,根据自己的演唱风格选择适当的曲目,或‘严肃音乐’,或‘通俗音乐’,这完全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任何人不该无理指摘。”“文化园圃,宜放百花。有时会出现不平衡:或红花少了,或白花少了,那就不妨多种些红花、白花,却不应把其他颜色的花锄掉。”显然,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大众文化现象无论是指责还是辩护,其理论资源基本上都来自于传统的思维或意识形态框架。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以及对外开放的迅速推进、电子传播媒介的迅速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大众文化开始全面地进入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空间,从而确立了自身的地位。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进入普通人日常生活空间,仅仅意味着“左”文化地盘的缩小,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还同时意味着传统上属于知识分子的部分文化领地迅速地被蚕食。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传统知识分子一直以对民众扮演主动者、引导者、教化者等角色而自居。从儒家“博施济众”、“润泽斯民”、“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使命,到“五四”时期旨在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运动,再到20世......余下全文>>
三: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派 从社会形态去理解政治,经济,文化。
文化研究学派 从意识形态去理解政治,经济,文化。
四:中国的文化研究与英国文化研究有什么区别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研究 中国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以作为主要分析视野和方法。这种照搬套用的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方“语境错位”问题。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诚然,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对于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也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但是,其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其在过高估计大众个。性被文化工业摧毁程度的同时,过分地简化了大众接受和使用文化工业产品的过程。正是在这一点上,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具有纠偏和补充作用。文化研究不仅注意到了自上而下宰制性力量对大众的控制和操纵,更看到了从属者自下而上对宰制性力量的抵抗和颠覆,重新认识到了大众的文化辨识力、主动性和创造性,重估了大众文化政治的进步性潜能。正因如此,如果把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大众文化理论接合起来,并经过从西方地方性语境到中国地方性语境的转换,会有助于更全面、辩证地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大众文化现象曾被一些中国学者纳入传统理论框架中予以阐释。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场关于刚刚兴起的流行音乐的激烈争论,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有人认为,港台流行音乐是资本主义畸形社会的产物,其中虽然也有少数民歌和思乡的歌曲,“但多数是内容消极、颓废,情绪低级、庸俗的陈腔滥调之作”。因此,在强调安定团结,促进“四化”建设的今天,对其危害性应有足够的估计。流行音乐是“比下等还低劣的东西”,“用这样的音乐能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吗?”对包括流行音乐在内大众文化现象的这一类责难之理论资源,通常来自于“文化大革命”中延续下来的极左意识形态。由此出发,大众文化现象就被简单化地视为一种仅仅具有娱乐性而缺乏社会性、政治性内涵的东西,而被贴上“资本主义”标签予以排斥,或被视为“粉饰太平、麻痹斗志”的精神麻醉品而予以否定。当然,在这一时期对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的谴责声中,也有人自觉地为之辩护。比如,有人认为,“我们的‘新星’,根据自己的演唱风格选择适当的曲目,或‘严肃音乐’,或‘通俗音乐’,这完全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任何人不该无理指摘。”“文化园圃,宜放百花。有时会出现不平衡:或红花少了,或白花少了,那就不妨多种些红花、白花,却不应把其他颜色的花锄掉。”显然,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大众文化现象无论是指责还是辩护,其理论资源基本上都来自于传统的思维或意识形态框架。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以及对外开放的迅速推进、电子传播媒介的迅速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大众文化开始全面地进入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空间,从而确立了自身的地位。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进入普通人日常生活空间,仅仅意味着“左”文化地盘的缩小,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还同时意味着传统上属于知识分子的部分文化领地迅速地被蚕食。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传统知识分子一直以对民众扮演主动者、引导者、教化者等角色而自居。从儒家“博施济众”、“润泽斯民”、“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使命,到“五四”时期旨在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运动,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启蒙”......余下全文>>
五:媒介文化研究的焦点包括哪些方面
众所周知,经验学派(emperical school)和批判学派(Criticle School)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学者李彬认为,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正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学术基础,人本主义和终极价值也正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思想根基。⑴
毫无疑问,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都属于批判学派,他们关注的都是媒介存在的意义。前者注重的是“对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病理学的宏大批判”(理查德·约翰生语),⑵ 后者关注的则是媒介文本意义产生的要素及其受众对媒介文本的能动解读能力。他们的媒介文化研究都是与美国传统的传播学研究大异其趣的。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在宏观研究上的相同之处。两个学派在媒介文化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那就是“媒介权力”。虽然在具体的批评方法上差别很大,甚至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是围绕着媒介权力展开批判的。
2.作为一种参与政治的方式
文化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它的政治参与方式,他们都通过一种学术研究的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或者解读某种文化现象的方法。他们都以一种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且都有着强烈的直接干预公共政策的理论冲动。
法兰克福学派把媒介文化和文化工业放在政治语境当中,“将其作为把工人阶级整合进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手段来研究”,同时,他们还揭露大众传播媒介是如何作为帮凶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的。于是在其理论中,他们努力寻求政治改革的新策略(如阿多诺的回归批判性)、政治改革的新机构(如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自由主义阶段公共领域的回乡渴望)、政治改革的新模式(即他们所努力鼓吹一种新的文化革命的可能性等)。就媒介文化的视角来看,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传媒所有制问题(即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归谁所有)、媒介制度(即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公共性)、媒介权力问题(即谁在掌握着又是如何操作着媒介权力)等。法兰克福学派以激进的批评话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以“人性解放”的名义批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他们把哲学推向社会生活,由此造成的对抗文化却是他们始料未及的。这是因为,对抗文化是一种俗文化,被它利用的哲学著作影响越是广泛,越易成为通俗读物,越易沦为商业文化。比如,法兰克福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弗罗姆等的“爱欲”被通俗化为性解放的理论等。对抗文化的一个后果是维护它表面上所反对的资本主义制度。⑶
与法兰克福学派相比,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更具有先天的参与政治的冲动,这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学术立场是分不开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学者大多是无产阶级出身,他们认为媒介文化是普罗大众在利用传播媒体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文化是工人阶级自身创造的,媒介文化就是大众在利用媒介的时候自己解释出来的文化,而不是权力意识形态和资本意识形态强加给大众的先入为主的文化。所以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媒介文化观点更加鼓吹一种“抗争”功能,费斯克甚至提出了一种“符号民主”的观点。后来学者对文化研究学派的理论观点颇有微辞,说他不可救药地陷人了“文化民粹主义”(或曰“文化平民主义”)。
如果说法兰克福的政治理想是自上而下的“改良”的话,那么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政治理想则是自下而上的“革命”。
3.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他们都动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的自成一格,形成了媒介文化研究方法的鲜明特色。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是由哲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等构成的,他们都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然后运用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一样,坚持将文化放人其产生与被消费......余下全文>>
六:什么是伯明翰学派
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在英国伯明翰大学(Birminghan University)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霍加特担任该中心主任5年后,1968年,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接任主任。该中心第三任主任是1979年接任德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第四任主任是乔治·洛伦(Jorge Lorrain)。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扩展为文化研究系,担负了向本科生讲授文化研究课程的任务。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宣称其成立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分析和批评的对象广泛涉及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休闲方式等。在这些众多而分散的研究内容中,大众媒介始终是其研究焦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其研究方法最初受美国传播学研究影响,但在霍尔领导时期,吸收了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观点,转向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很少,据说同时期从来没有超过三个人,但其影响却是世界性的。文化研究自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后,渐渐扩展到美国及其它国家,成为目前国际学术界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学术思潮之一。在追溯文化研究的根源时,尽管霍尔认为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开端,但大多数学者认为,20世纪50、60年代出版的几部著作堪为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这些著作是: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1958年)厂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年)、《漫长的革命》(1961年)、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
参考资料:blog.sina.com.cn/u/4859ec3b010002mf
七:有关越轨文化的研究是以下哪个学派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研究概述一、研究的意义 二、主要相关物三...一、功能学派的社会整合理论二、冲突学派的社会冲突...3、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更多游戏礼包可以在公众号:8090app 获取到!
望采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