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

一:如何建立妇幼卫生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创新农村卫生改革管理体制与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卫生事业与农村社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乡村卫生人员技术素质和农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改善环境卫生状况,使农村居民获得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到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00年为基数分别下降25%和20%,平均期望寿命在2000年基础上增加1—2岁,实现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初保工作目标。

三、工作任务

(一)各乡镇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2001—2011年初保健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的初保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协调会,研究解决初保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实施农村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则上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卫生院。调整后的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按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人员。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市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健全体系,完善功能。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对常见病、多发病要能就地处理。规范卫生服务行为,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重点控制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其他重大疾病。预防和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减少各种心理疾患,做好老年保健。

(四)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贵州省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1年)》。加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降低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高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努力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各项指标。

(五)加大公共卫生监督和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力度,公共卫生监督与监测体系要从城镇向农村延伸,重点抓好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劳动卫生安全,对农村居民健康危害最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要能够有效控制。

(六)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大力发展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结合小城镇和文明乡镇建设,创建卫生乡镇,改善农村居民的劳动生活环境。

(七)继续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在我市开展,针对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普及医药卫生科学知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人群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八)加快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药品经营企业,要通过兼并和改制,建立基层药品配送中心,鼓励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方便农村就近购药。

(九)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组织引导农村居民实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并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

(十)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的特点与优势,不断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

四、实施策略

加强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推动初保工作向前发展。

(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职责。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初保工作。成立由......余下全文>>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余下全文>>

三:怎样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具体工作

1、要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县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县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制定本县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和协调机制,中医药事业费要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并占全县区卫生总事业费10%以上;

2、县区卫生局要设立中医药工作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干部,建立县区中医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工作考核机制。

3、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制定提高补偿比例等鼓励政策,引导参合农村居民选择应用中医药服务。

4、县级中医院建设:医院一级临床科室要达到10个以上;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不低于60%;建立县级中医医院基层指导长效机制,强化县级中医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业务协作,包括对口支援、双向转诊等,并作为考核和评价县级中医医院的重要指标。

5、乡镇卫生院要独立设置中医科,中医类别医师人数占比不低于25%,要有基本中医药设备;要在健康档案中记录中医体质辨识内容,能开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不少于10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并能开展中医康复服务;同时,指导村卫生室业务。

6、注重人才培训,农村中医药人才要注重培养中医全科医生,并引导农村西医人员学习和运用中医常。以中医药知识与技能为主的乡村医生每两年要接受100学时以上培训;鼓励中医师承人员参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7、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分层分类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推广应用。农村医疗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要达到100%;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人掌握不少于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人掌握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2

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作用是什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国务院第80次常务会议精神和全国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应对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的作用,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中医药防治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医药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目前,疫情在全球持续快速蔓延,病毒传播力大于季节性流感。我国疫情呈现增速发展趋势,本土病例持续增多,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重症病例连续出现。据专家预测,今年秋冬季节,甲型H1N1流感在北半球发生第二波疫情流行将不可避免,危害可能更大。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在我国前一阶段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中,中医药积极参与,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做好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医药防治工作,对于减少甲型H1N1流感对公众健康带来的危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医药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并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做好辖区内中医医疗资源的统筹协调,切实做好中医药防治相关准备工作。 二、切实加强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医药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主动参与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领导机构的工作,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在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制订、临床专家组成立、人员培训等工作的同时,要结合本地区中医药工作的实际,研究制定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医药防治工作方案,建立完善中医专家组,并加强对中医药人员的培训。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认真研究本辖区中医药人员参与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并组织中医药人员积极参加会诊和救治。 三、积极参与甲型H1N1流感病例医疗救治 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下,采取不同方式,积极参与甲型H1N1流感病例医疗救治工作。 充分发挥中医药专家的作用,加强技术指导和支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临床专家组中的中医专家,要借助临床专家组这一工作平台,指导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救治,特别是中医药参与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省级中医药专家组的成员也要在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统筹安排下,主动参与救治工作。 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传染病院和综合医院的中医临床科室及中医药专家,要积极参与救治工作,提高临床疗效,并注意做好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治疗效果的总结及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对于重症病例,要发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优势,最大程度降低病死率,减轻危害。被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收治甲型H1N1流感治疗定点医院或后备定点医院的中医医院,要对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不留死角,一旦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要立即进行整改。对采取居家隔离治疗措施的轻症病例,基层医疗机构要积极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治疗,可主要以中医治疗为主。 四、规范开展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医药预防工作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组织本辖区的医疗机构规范、适度开展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中医药预防工作。参照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修订版第一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余下全文>>

五:卫生事业计划管理中医德规范的是

机构职责  (一)依据国家卫生、药品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中医、中医中药结合、中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刊物  医结合以及民族医疗医药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组织起草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  (二)根据各类卫生技术准则和中医药自身特点,拟定中医医疗、保健、中药、护理等有关人员的技术职务评定标准和医疗、保健、护理等人员执业资格标准并监督实施;参加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执业中药师资格标准。  (三)规划、指导和协调中医医疗、科研、教学机构的结构布局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拟定各类中医医疗、保健等机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并监督执行。  (四)对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临床用药等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依据有关规定在中医行业推行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五)研究和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拟定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监督和协调管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研究机构。  (六)研究和指导藏医、蒙医、维医等各民族医疗医药工作;组织各民族医疗医药的理论、医术、药物的发掘、整理、总结和提高;拟定和逐步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监督和协调管理各民族医疗、医药机构。  (七)拟定和组织实施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国家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组织重大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奖励、推广和保密工作。  (八)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组织拟定和实施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注重中医药师承教育;对中医药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并在教育及实践中提高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  (九)组织拟定中医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倡导并监督医德医风建设,加强敬业爱岗宣传,提高中医行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十)指导与协调中医药对外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台湾地区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推进中医药科学的国际传播。  (十一)按规定权限负责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有关公事务、人事管理和党群工作;联系相关中医药社会团体。  (十二)承国务院及卫生部交的其他事项。

六: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的文件内容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一、依据功能与任务,确定医院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院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重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照年度定期评价。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第二章 队伍建设一、严格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二、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与培训。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科室命名规范。二、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三、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本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四、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五、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六、严格执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七、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对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急危重症中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八、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九、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和中医综合治疗。十、研制和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门诊中药处方数、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处方总数及中药饮片处方数与门诊人次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第四章 重点专科建设一、省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专病)达到一定数量,专科床位、设备、人员、技术及业务达到规定要求。二、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课题应针对优势病种的中医治疗难点。三、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本专科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四、推广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路径。五、开展本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六、开展专科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研制和使用专科中药制剂。七、建立重点专科研究室,开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专科研究工作。第五章 中药药事管理一、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定期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合理遴选医疗机构内使用的中药。二、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三、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四、按要求积极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六、严格执行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规定。七、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八、临床药师参与中药药物治疗,促进安全与合理用药。第六章 中医护理一、参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开展中医护理工作。二、执行《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辨证施护。三、护士掌握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能够提供具有中......余下全文>>

七:卫生厅的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综合协调厅机关政务工作,拟订厅机关各项工作制度;协调管理厅机关电子政务,负责文电处理、档案管理、新闻宣传、期刊管理、政务公开和信息发布;安排和组织本厅年度工作会议和其他综合性会议;负责秘书事务、机要、政务信息和值班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负责重大卫生政策、重要政务工作和领导批示办理事项的督促检查;负责厅机关、厅直管单位和厅直属单位的安全保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综合协调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组织协调省人大代表建议、省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办理人民来信来访,指导卫生系统的信访工作。(二)人事处(科技教育处)拟订全省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全省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拟订卫生机构编制标准及收入分配政策;负责厅机关、厅直管单位和厅直属单位机构编制、人事任免、工资福利、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干部援疆援藏,以及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起草加强厅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全省卫生系统表彰奖励工作;拟订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标准,承担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和评审工作;负责指导全省性医疗卫生社团组织业务工作。拟订全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全省医药科研项目管理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负责高新卫生技术临床试验研究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医学卫生技术的标准研究和技术评估;承担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全省继续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全省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培训;协同有关部门管理全省高等医学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参与指导高、中等医学教育工作;指导协调卫生科学普及工作。(三)规划财务处拟订全省卫生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统筹规划与协调全省卫生资源配置;负责厅机关、厅直管单位和厅直属单位规划建设,以及财务和资产管理;提出卫生服务价格建议;负责提出本厅部门预算、中央、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基建投资及其他资金的安排意见与管理;拟订卫生财务、会计、基建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并监督实施;拟订全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和建设规划,指导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负责全省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组织监督实施卫生装备的国家标准;协调监督国外卫生贷款在鄂的立项与实施工作;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四)政策法规与食品安全协调处组织协调卫生法律、行政法规、卫生标准的拟订和呈报;负责部门规章、卫生执法中有关法律问题的解释及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和执法人员培训工作;负责综合性卫生政策研究、起草重要会议文件、讲话材料、政策研究报告;拟订全省卫生改革发展措施;承担厅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工作;负责卫生行业法律事务及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指导和规范卫生行政执法工作;指导地方卫生政策、卫生法制、卫生标准工作。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具体工作。(五)疾病预防控制处(省卫生应急办公室、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拟订重大疾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与公共卫生相关疾病的防治规划、国家免疾规划并组织实施;拟订全省疾病控制机构建设规划和基层防保组织工作规范并组织实施;指导和协调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承担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依法承担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对重大突发疫情、病情实施监测和紧急处置;组织拟订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紧急医学救援的规划、预案;组建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负责卫生应急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演练;指导各地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帮助和指导各地应对其他突发事件的伤病救治工作;组织救灾、反......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