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人口过多+经济不发达=优质学位供不应求=考试选拔制=应试教育,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改变
二: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触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人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有一篇论文,你可以参看一下 题 目:浅析素质教育 作 者:人文学院/石蕾 摘 要:本文就什么是素质、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三方面对素质教育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本文将从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三方面对素质教育做简要的分析。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③它们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地,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余下全文>>
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素质的内涵
素质概念,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本文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素质是一个人从事某一工作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关于人的素质的基本理论,目前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要素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品德、智力、体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二是“构成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自然生理素质(先天遗传)、社会文化素质(后天习得)和心理素质(个性品格)构成;三是“发展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即由心智全面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实践能力等)到身心全面发展(生理与心理素质的统一),再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思想、能力、品格等);四是“能力说”,认为人的素质不是各因素静态的总和,而是动态性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素质的变化,并且认为素质是能力(事实上,能力只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五是“统一说”,认为人的素质是其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具有整体性、社会性与适应性。总而言之,人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和。
2.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五: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换言之,素质教育不要求也不允许对入学的儿童按照某种标准(例如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差异)进行筛选。“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把素质教育与实施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义务教育从立法上保证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与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其主要定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general learning)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基础教育以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宗旨,因而不少人指出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教育是塑造、培育人的事业,如果在基础教育中充斥了定向的、专门化的训练,而不是着眼于把普通的基础打扎实,那就等于抑长趋短,将非特化功能倒退为特化功能,缩小了发展的自由度、窒息了人的可塑性。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但如果把基础教育局限于职业的、定向的训练,就会使本来应得到扩大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过早地停滞、萎缩,这岂不是同教育(优化控制)一词的本义背道而驰吗? 杨江南在《教学反思:高分与素质并重的学习方法》 一书中也认为:“教育不可能教给学生一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成功教育的根本,基本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那么素质教育要培养什么核心素质呢?杨江南从人的意识结构与社会需要出发归纳出了四大基本素质: 深入现实与了解实际:这是极重要的基本素质与解决问题的关键,个人思想与感情的深化也需要以此为基础; 感情素质与服务意识:感情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与力量之源,调控了人的活动与其它素质的建立,包括促进永久性记忆的形成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服务意识则是感情素质在现实行动上的体现,也是感情素质逐渐深化的基础; 主动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与人生历程:主动才能形成独立与创造性的思想,获取全面的认识,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推动个人发展; 永葆活力与生命不息:无论外界条件与过去的成败如何,不管能否达到某一具体目的,都努力做到能做到的最好,是弱小生命绽放蓬勃生机并发挥极致的基本素质;生命活力也体现在保持思想开放,积极吸收外界营养,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里对四大基本素质的界定囊括了人的理性与认知系统、情感与价值系统、行为与动力系统以及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要通过实现......余下全文>>
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都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高校教师要重视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
以上是网上扒拉来的,我们上课的时候有上到过的,但我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笔记。反正就是类似的东西。
七:人的本质理论 素质教育 什么是自由全面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在他们逝世之后,很少为人们所提及。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同样也很少专门论述。去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突出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检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最早而且最系统阐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的,当数他们写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里主要结合这部著作及他们其他的相关论述,讨论一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及其在当代价值系统重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的最高价值
1.中国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就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世界已经形成了自生自发自觉的社会秩序与稳定的制度。但是,在古代中国,这仅仅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以家庭家族关系为中心的完备的伦理本位社会秩序,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成为核心价值,由此形成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教化体系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社会实践体系。尽管这一价值系统经常受到冲击而陷于“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但它又不断重建而成为维系社会稳定运行的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
2.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世界强烈冲击下,仓促应战,开始了从农耕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乃至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历史性的转变。但是,传统的价值系统并没有同步地瓦解而为西方式的新的价值系统所取代。由于西方在中国的肆虐和西方自身异化的现实,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一边在瓦解,一边又在重构,许多部分反而变得更加顽强。近代西方的价值体系来到中国,在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中不可能不变形。传统的价值系统已不能继续整合中国社会,而源自西方的近代价值系统只在很少一部分中国人中获得认同,在更多中国人中却激起了强烈的反弹,中国于是出现了价值系统的分裂、断裂乃至某种真空。
3.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确定自己的价值核心或终极奋斗目标,构建合乎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的价值系统,以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继续前进的伟大动力。正是针对这一时代需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阐明,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最高纲领与现阶段奋斗目标的统一点被这样明确地确定下来,这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十月革命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这里所解决的正是社会主义中国现时代及未来新的价值系统的终极目标或价值核心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问题。
4.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余下全文>>
八: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1.素质的内涵
素质概念,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本文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素质是一个人从事某一工作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关于人的素质的基本理论,目前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要素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品德、智力、体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二是“构成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自然生理素质(先天遗传)、社会文化素质(后天习得)和心理素质(个性品格)构成;三是“发展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即由心智全面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实践能力等)到身心全面发展(生理与心理素质的统一),再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思想、能力、品格等);四是“能力说”,认为人的素质不是各因素静态的总和,而是动态性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素质的变化,并且认为素质是能力(事实上,能力只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五是“统一说”,认为人的素质是其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具有整体性、社会性与适应性。总而言之,人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和。
2.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参考资料:hi.baidu.com/...e.html
九:素质教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 评价素质教育应遵循方向性、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客观性、全面性、单项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2)简介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十:权威回顾:素质教育是怎么提出来的
挑战与回应——素质教育不朽使命(1) ------访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
孙云晓 洪明
------湖南师范大学培训中心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息息相关。60年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主题,这个主题对“教育人”提出的挑战是,如何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如何使得我国的教育国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适应?上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的酝酿并逐步确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找到了通向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
2009年3月24日上午,我们有幸拜访对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做出巨大贡献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请他从时代的高度回顾并总结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要义、现实挑战和未来趋向,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持续而深入发展。这位已经年过7旬的老教育家,用3个多小时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虽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探讨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提出的,但它与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的教育追求密不可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次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少年儿童研究:素质教育的提出在中国大体上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了,您曾经说过,素质教育是个时代命题,我们深表赞同,也深受启发。今年是建国60周年,回顾历史我们感到,素质教育不仅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时代性问题,而且蕴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理想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请您从更大的背景下谈谈素质教育的时代性问题。
柳斌:你们的提出的素质教育分析的角度很好,我们确实需要对素质教育进行历史的梳理。其实,谈素质教育绝对不能隔断历史,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这个问题上而产生的,它不过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所谓教育方针就是我们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目标以及如何发展教育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总体指导思想。我国有个教育方针现象,国外大体没有。有这么一个教育方针应该对教育发展是有利的,它可以保证在一个阶段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紧密地围绕这个目标办教育,保障按照国家民族利益来发展教育。党的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和表述,它是个时代性话题,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记得1957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有个关于的讲话,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的、生动活拨的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文化的、有觉悟的劳动者。这个讲话很经典,也就成为新中国党的第一个正式教育方针,以后的教育方针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而成。当然有时候也做了些修正,比如1958年,这个方针前面就加上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内容。党的第一个......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