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观点

一:佛教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佛学的基本观点

佛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有“四法印”——佛法的四条原则:“诸法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寂静涅磐”;“四谛”——苦、集、灭、道;因果论;缘起论;佛法强调人类要通过发慈悲心,开发智慧,提高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与智能为主。其中慈悲与智慧是全部佛法的根本与核心。佛法所有的修证方法都是为悲、智两个字服务的。

“诸法无常”的含义是指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当中,没有静止不变的事物。一般的人以为人一生几十年最后生命结束才算是“无常”,其实不然。人体内的细胞与思想意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进行者生灭交替的运动。无论是物质或者精神,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世界,都逃不脱无常这条规律。恩格斯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与佛法的观点完全一致。

“ 有漏皆苦”。“漏”是指贪欲、愚昧偏见等各种烦恼心情。这种烦恼能改变人性,使人丧失理性。“苦”是指人的精神上的压抑与不安,痛苦失望,饥饿,疾病之类困扰人心的种种的不愉快的感受。所谓的幸福人生也都蕴涵着苦,潜伏着苦,离不开苦。世间的幸福都有不稳定性、欺骗性、增加烦恼等特点。

“诸法无我”。“法”代表一切人与事物。“我”指称为人与事物的“独立自性”或“物质性”。人的躯体、思想、意识、行为都不能独立存在,因为单独的感觉、思想、肉体、行为等,都不能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若躯体是人,人就不会死。因为单单是躯体人类是可以想办法保存的。因此人好比是有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物体,真正的我是没有办法得到的。

“寂静涅磐。”涅磐“是脱离诸种烦恼的意思。涅磐不是世俗的意义上死亡的含义,而是超越了死亡的痛苦阶段,进入到安静自在无为的快乐境界之中。涅磐是所有世间佛法的修行人渴望实现的最高境界,进入了涅磐就是脱离了生死的轮回,断除了一切的烦恼的根源,进入到与宇宙的存在皈依的世界之中。

苦集灭道的涵义。苦知一切世间生命所能感受到的种种苦痛。比如爱变恨、乐变苦、享乐过度带来的苦恼、青春之乐潜藏着的衰老与疾病的危机,美味品尝过多导致的生病,钱财带来的杀身之祸,名利地位的变迁引起的种种麻烦等等。苦的根本的原因在佛法上解释为右于人的贪、嗔、痴、慢、疑而导致的覆盖心性的无明所引起。一旦人类能够洞悉苦的根源,并在源头上杜绝到这些思想的侵蚀,人就会获得开悟,明心见性,获得正知正见,远离颠倒梦想。

集的涵义指产生以上这些痛苦的原因。灭指的是从根本上消除烦恼、苦感,得到自由自在的解脱境界。道指的是之所以要脱离痛苦获得快乐的方法与道路。道法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能够指导思想行为的智慧的见解。

佛法认为一切事物之间都有直接与间接的因果关系,每一事物既是前一事物的果,又是后一事物的因。事物之间有的是原因,有的是条件,有的是结果。并且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认为任何事物与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处于时间线上的前后相序的运动过程。因果关系是一切实有事物的普遍逻辑关系。佛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深俱现代发明的系统论与运筹学的观点,认为各种事物与生命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找到这种联系,就要仔细地考察事物的前因后果的关系,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从而看清现象与事物发生发展的本质。所以佛法的理论是符合辩证法的原理的。佛法提倡的戒杀、戒酒(毒)、戒淫邪、戒偷盗等观点在今天看来对改善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以及社会的安宁与人们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建立仍有着积极的现世的意义。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余下全文>>

二:佛教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佛教的主要观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善开悟,离苦得乐。

三:【佛教】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教的基本思想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盘,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记得过去梁漱溟先生,他从佛教的研究,慢慢转入儒家。他认为佛教的人间性不够,所以当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请他演讲时,他在黑板上写了“此时、此地、此人”。他说:“我为什么走入儒家,就是为了这六个字讲时间,佛教谈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阿僧只劫,但是我们生命当下的现世很重要。佛教讲到空间、地方,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世界虽然讲了那么多,但我们相处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净化它。佛教讲到众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中,以人最为重要。”太虚大师在梁氏演讲之后,作了一个说明: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更是重在人类的普济。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四:什么是佛教?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2500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通过修行而大彻大悟。佛的含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最高觉悟,悉达多称自己为佛,他所创立的宗教就叫“佛教”。

佛教的教义很多,简单的概括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

1苦: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感受皆骸,这是佛教的价值观,这是由于这个价值观,佛教才主张出离这个世界。

2集:佛教分析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苦产生的原因就是业与烦恼。其中的业,也就是众生的身口意行为是正因,烦恼是助缘。

3灭:这是佛教修行达到的一个没有苦,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也就是无余涅槃。

4道:这是佛教讲的如何解脱生死轮回,获得漏尽智证通的法门,共有37道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8正道,简单地说就是修行戒定慧,以达到“灭”的解脱境界。

五:佛学的基本观点 简洁全面

简单的来说:

世尊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言: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一四一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摄尽于此一偈。大小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

而后,文殊菩萨真实化身之宗喀巴大士又将佛教之修行总结为“三主要耿”

三主要道为:

菩提心:为利成佛利众生之愿心

出离心:知道六道轮回之痛苦,所以发起修行

空性见:找到自身的本来面目。

此三主要道亦是佛陀教法所归纳而成的一个捷径窍诀、诸教义之精华、一切论著之结晶,论义甚深,加持极大,极为殊胜也。其论既是菩提道次第论的精华摄要,亦是所有中观及三乘法门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是故此三最胜要道法门,是每个学佛者,于学道修行过程中缺一不可而必须要掌握的三种要道,是最殊胜的法门。

此上,即为佛学的基本观点。

六: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佛教导我们要善待一切众生,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就像净空老法师说的那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念佛。

七:佛教的基本思想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八: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佛的教导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式。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维去发现和分析乃至解决,则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觉察而后最终觉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烦恼,但不是让我们脱离社会。只有正确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为,就不会有烦恼产生。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

九:佛教的主要思想和哲理

佛教思想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贤者”。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八正道即正见(对佛理的正确见解)、正思(思维须以四谛来矫正)、正语(言语不能违背佛理)、正业(行为符合佛理)、正命(符合佛法的生活)、正精进(正确地学习佛法和修行)、正念(铭记佛法)、正定(如法禅定,收心于一)。经过八正追的修习,才能最后达到涅之境。十二因缘是十二个彼此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即老死、生、有(生存条件)、取(追求)、爱、受(苦乐感受)、触、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名色(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识(投胎时的心识)、行(前世的身行、语行、意行)、痴。这十二因缘彼此相依,流转不息,形成“六道轮回”。

佛教的教义主要体现在佛经之中。佛经全集《大藏经》包括经、律、论三大部分,所以又称《三藏》。

在中国所传的佛教属大乘教派,盛行偶像崇拜,故中国各佛教寺庙提倡造佛像以示尊崇,佛教徒供泰佛像以求功德。中国各寺庙中供奉的神像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和罗汉、诸天神(天龙八部、侍卫、天女)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约始于东汉。东汉明帝曾遣使赴西域求佛法,便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迎入中国,并在洛阳改建白马寺,作为藏经拜佛之所。白马寺成为中国最早的佛寺。

佛教初传入中国,人们常常把它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仙术与黄老之学视为同路。随着对佛教认识的逐渐加深,很多人发现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巨大差异,群起而攻之,历数佛教的各种弊端,试图把佛教从中国给排挤出去。中国历史上,某些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利益,曾数次下令禁佛,著名的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四次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对佛教的发展打击甚重。

佛教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不得不对其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逐渐屈服于王权,与宗法制度相协调,并慢慢简化成佛手续,使佛教思想逐步渗入中国社会。

魏晋时期,佛学开始与儒适合流,产生了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统治阶级一点点认识到佛教可以作为“坐致太平”的思想工具,在资助译经、修建寺院、开凿石窟等方面都十分突出。

隋唐时代,最高统治者采取三教并用的方法,使佛教逐渐中国化,产生了天台、法相、华严、禅宗等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派系,使佛学达到鼎盛。

天台宗亦称法华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其创始人智襁宣传大乘“空宗”教义,主张止、观双修。其后,湛然又提出“无情无性”说,以草木沙石都具有佛性作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补充。9世纪初,日僧最澄将此宗传入日本。13世纪,日僧根据此宗所依《法华经》创立日莲宗。11世纪末,朝鲜僧人义天把此宗传人朝鲜。

法相宗,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唐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取得很高声誉。回国后,用全部精力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其后窥基继其遗志,从事译著。法相宗宣传大乘“有宗”教义,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承认“识”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法相宗注重逻辑分析,但论证过程过于繁琐,枯燥乏味,难以在中国民众中扎下根基,故盛行30余年就开始衰落下去。唐代,日僧道昭也将此宗带入日本,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日僧玄也将此宗带回日本,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

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创始人法藏......余下全文>>

十:佛教的核心思想

以前我看阿含经上说六道之中人道最适合修佛,下三道根本接触不到佛教,修罗戾气太重,天道太幸福以至于沉溺于幸福之中。我由此想到以后人类发展越来越好,越接近天道众生,佛教势必越衰微。也许正因为这样才需要不断有菩萨化现来救度我们。

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想,就算科技确实可以延长寿命,可以延长寿命和永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再退一步,就算人类能通过将细胞保存下来得以永生,必然带来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人数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到时候也许就要像现在房子买卖一样,交钱的给供水供吃的,不交钱的细胞就自生自灭吧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