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教的理解

一:可以给我讲一下你对佛教的认识吗?

工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通过听闻学习佛法,众生可以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获得智慧,完成生命层次的提升。

佛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指明灯,有了他九法界众生犹如在大海中漫无目的漂泊的航船有了灯塔的指引,抵达最终的彼岸。

二:佛家怎样理解生命的意义?

佛家结实生命的意义不外乎以下几点:

1. 当你内心深处怀抱着「希望不要伤害他人」这样清净的态度,接着就能无分别地去利益他们。

2.由于无分别的大悲心,就不会有帮助某些人而不帮助其他人的问题,行为也不会偏袒。

3.拥有这珍贵人身的究竟目的,是要使一切有情从所有的障蔽或内心的染污中解脱出来,获得无上正觉之解脱:恒常、圆满的安乐。

4.我们已得珍贵的人身。但即使利用此珍贵的人身获究竟安乐,永远解脱所有的苦及苦因烦恼和其业报,这仍然不是珍贵人身的究竟目的5.当你内心怀抱着「怨亲平等」的观念时,你不会区别亲疏而只帮助亲朋好友等亲近的人,看到其他的人,如果是怨敌,你就不帮他们,有时甚至还伤害他们,这都是有分别心的。

6.藉由成就一切智,你也会为了每一位有情而获得圆满的威神力和大悲心。有了一切智,你就有力量以各种善巧方便来引导有情。7.珍贵人身的究竟目的是避免去伤害有情,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去利益一切有情,因为每一位有情都想离苦得乐。

8.参加禅修课程和修行,不单是为了要有健康的身体,甚至也不是为了内心短暂的安宁,而是要获得内心的恒常安宁,从烦恼和妄想中完全解脱。9.每一位有情都想要有最最恒久的安乐,就是大解脱。大解脱的意思是去除两种障碍:粗糙的烦恼障和微细的染垢(所知障)。

10.以慈爱和悲悯的态度对待一切有情,平等地去利益他们。这就是获得珍贵人身的主要目的,就是人生究竟的意义。

11.当内心止息这些烦恼,就是最清净的正等正觉之安乐。

12.我们不随顺这样的分别心,而是串习无垢染的慈爱心,完全一视同仁地去利益量等虚空般的一切有情。

三:佛教对空理解?

万事万物不能永久存在 为空!!

四:佛家如何理解人生与痛苦

解为因果,人生为因之业力所报之身,痛苦为恶业力之所果报。无论是令之痛苦还是快乐,都无非是过往之业报,受尽归空。

五:佛教到底是什么

学佛点滴

——对佛教的理解

⊙什么是佛?

能觉是佛。

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一个能够觉知万事万物的心性,这个能觉的心性就叫做佛。你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吗?你相信自己会有一天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洞察无碍吗?如果你相信的话,那你就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个未来的觉悟者。如果你不相信,你还是一个未来佛,为什么呢?因为不管经过多少磨难,你总有一天会觉悟,因为能觉的心是我们本具的,所谓天真自然佛,人人本具之。

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完全清楚了。这样的人我们称他为佛。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教育。

用这个自性本具的能觉之心来教化自性暂迷的迷惑之心就叫做佛教。虽然我们说佛教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常常误会,以为有一个他来教育我,而实际上是把我们自己的觉悟之心显扬出来。佛像、经典、僧众只是起了一个增上缘。就是帮你觉悟向上的一个好缘。

⊙学佛,谁是我们的老师和榜样?

释迦佛是我们自性本觉的榜样和老师

虽然自性本觉,佛教本有,但仅仅靠自己独觉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众生是需要导师和榜样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导师的指引、善知识的指点,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弯路。释迦牟尼就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称他为本师。

⊙老师的使命是什么?

老师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开启自性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并不是自己发明了什么真理,然后再灌到我们众生的脑子里来,不是的。而是告诉我们:智慧和德能是我们自性本有的,不需要向外去求,只要把妄想和执着去掉就可以了。

⊙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内容是什么?

四十九年说法无非是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说小说大、说渐说顿、说偏说圆、说有说空,无非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佛能给人以祸福吗?

不能,没有学佛的人以为佛能给人以祸福,其实不是的。打个比喻,法官定案,他要以公正法律为依据,法官不能给人以祸福,佛也如是。一切因果报应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而然,没有谁在主宰。就象古人说的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其实是把宇宙间的祸福之理说尽了。就像现代的医学界也证实了,说慌的人体内会分泌毒素。

⊙佛能保佑我们不生病吗?

如果我们妄念连连、恶业不断,佛是无能为力的。佛只能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避免。我们如果按照佛的话去做,身体自然会健康起来。就象父母随时随处护念儿女,但是不能保证儿女不惹祸,父母只能教育儿女怎么做。佛也如是,可见教育才是最大的保佑。再说我们天天念佛,心地平和,妄念减少,免疫力自然增强。我们可以在缘上下功夫,恶缘断了,恶果自然就不能结了。

⊙在灾难降临的刹那间,有可能感通佛菩萨而避免灾祸吗?

可能。因为心、佛、众生是三位一体的,可以说感通佛菩萨,也可以说是自心的“一心”所起的作用,自心就是佛。平常我们的觉悟之心被烦恼所复盖,智慧和德能都无法显现,现在临时抱佛脚,一句“阿弥陀佛”一句“观音菩萨”自心的智慧显现了,能力也显现了,所以刹那间便消除了灾祸、你说这是自力还是佛力,实在说自力和佛力是同一个力,自他不二么。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知众生和佛相比,就多了一点烦恼。

⊙修行,以什么为标准?

佛经是我们修行的标准

我们的自性是否觉悟了?觉悟到什么程度?我们本具的正知正见是否具备了?具备的是否圆满?我们自性的清净心是否现显了?现显了多少?我们要用佛经来印证,来对照,来检查。看一看自己......余下全文>>

六:佛教为什么排斥性,佛对性的理解是什么? 20分

真实的佛法并没有什么忌讳。

佛教讲究不问不知不辨不明。

忌讳性的是中国的封建礼教。

一个吃饭一个睡觉,这是人类的本能,是六道众生中人道的共业共性。佛法从来没有回避过的。

在佛教看来,这个吃饭睡觉是人类自我保护和繁衍的本能,是与宇宙的真相相违背的。没必要整天挂在心上,吃饭维生而已,睡觉繁衍而已。

过度地关注和刻意地过度无节制滴喜好都是浪费偏执,都是妄想执着,所以需要正确地认识,并且冷静地对待,讲究适可而止。

出家人之所以不讲性,是要身体力行地实践佛陀的言教,把注意力放在吃饭睡觉上是浪费。是对精进有害的。所以真修行的出家人是会正确看待性行为,所以不去理会这种本能。

所以提倡精进苦修,就是为了专心一意滴精进,尽其所能心无旁骛滴尽快地觉悟。

佛教一点也不忌讳性,甚至还有大段的谈论,但佛法不追求性,因为有更高的目标——单以“乐”而论,男女欲乐算是人间至乐吧,可佛法中的“定”能带来更强、更深的乐,彻骨彻髓,周身遍洽,乃至于楞严经中说“见胴体横陈,味同嚼蜡”。

善知识,这一问题不只佛教忌讳。儒家也有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的说法。这是因为饮食男女是人的原始欲望。而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正是烦恼痛苦产生的根源。当一个人被原始欲求所左右时,动物性就占上风。所以那些有成就的圣贤,特别注意不让外物左右自己的内心,所以大禹戒酒,三过其门而不入,才有治水的成就;孔子练琴到三月不知肉味,才体会到了韶乐的最高境界;庄子宁曳尾于途中,也不愿衣锦绣于庙堂,才有了逍遥游;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桃花源传说;菜根谭上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中国有古语,寒窑出将相,茅屋出公卿;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奇男。都说的是简朴有规律受约束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学业、修养、进步有非常大的帮助。佛教戒淫,也是基于修行要从自我约束开始

七:佛教的意义?

首先我要说的是,佛没有掌握着众生的吉凶祸福。佛不是创造万物的神,佛只是一切真理的发现者,而不是创造者。佛虽然有神通,但是佛知道万事万物因缘和合,都有各自的因缘果报在,决不能违背因果来做事。世人无知,不明因果。所以佛菩萨慈悲,在人间示现,教化众生。所以佛教徒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为“本师”,称自己为“佛弟子”,其关系是“师生”关系。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教育世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行正道,如何脱离痛苦,如何究竟涅槃!就像学校里的老师,虽然想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人才,但是不能代替学生写作业,也不能代替学生考试。佛也是一样,通过种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留下“经、律、论”各种典籍让世人学习,传下各种法门让世人修行。从而世人才会真正弃恶扬善,不再冤冤相报!

八:请大家谈一下对佛法的理解

关于佛法,我还在初步了解与学习中,个人感觉佛法主要就是讲两点:

一、因果。(智慧)

二、善良。(慈悲)

信仰因果、尊重因果,是明理。(承认因果)

弃恶从善、自利利他,是修行。(改变因果)

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我认为佛法教导人们的就是这两点。

所谓“戒律”,本意实是慈悲心的体现,故而尽量不恼害众生,不给人添麻烦。

两者相辅相成。

凡信因果者,必生大善。

凡行大善者,必渐趋入智慧境界。

能帮助别人,就尽心帮助;暂无余力,则先努力完善自己。

完善自己的目的:为了更好的助人。

“渡人先渡己”,否则以盲指盲,无异于替轮回火上浇油。具体实践起来,这个度如何把握,学问很深,这正是修行要面对的功课。

以上陋见,若有指正者,不吝赐教。谢谢。

九:佛教对人是怎么来的怎么解释?

万事万物包括人: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世间有成住坏空

念想有生住异灭

缘聚则物生,缘散则物灭

曾经我请教过一位法师:“人从哪里来?”以前我参看了很多佛教的资料。只有这位法师给的答案言简意赅,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法师说:人,从欲望中来。“

祝你快乐吉祥

望采纳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