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呼吸调节过程中化学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和生理意义。并解释为何人运动后会出现呼吸加快。
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运动,而且,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还能随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这都依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1)呼吸中枢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它们分布于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等各级部位,对呼吸运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1)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它们发出膈神经和肋间神经支配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脊髓不能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它只是上位脑控制呼吸肌的中继站以及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2)延髓有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腹侧和背侧两组神经核团内,以控制吸气肌和呼气肌的活动.3)在脑桥前部有呼吸调整中枢,该中枢的神经元与延髓的呼吸区之间有双向联系,其作用是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正常呼吸节律是脑桥和延髓呼吸中枢共同活动形成的.4)上位脑虽不是形成节律性呼吸所必须的部位,但正常人体的呼吸要受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高位中枢的影响. (2)呼吸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引起吸气被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吸气时肺扩张到一定程度,刺激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平滑肌内的肺牵张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切断吸气,促使吸气转为呼气.在动物这一反射较明显,如果切断动物的两侧迷走神经,可见吸气延长,呼吸加深变慢.肺缩小反射对平静呼吸的调节意义不大,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与其他骨骼肌一样,当受到牵拉时,本体感受器(肌梭)受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呼吸肌收缩,此即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当运动或气道阻力增大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肌收缩增强,在克服气道阻力上起重要作用. 3)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反射:是喉、气管或支气管粘膜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可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排出,具有清洁、保护和维护呼吸道通畅的作用.但长期和剧烈的咳嗽可导致肺气肿;也可使胸膜腔内压显著升高而阻碍静脉血回流,致使静脉压和脑脊液压升高.喷嚏反射:是由鼻粘膜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其作用在于清除鼻腔中的刺激物. 4)化学反射性呼吸反射:调节呼吸活动的化学感受器,依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前者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呼吸中枢;后者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Ⅸ、Ⅹ脑神经根附近,能感受脑脊液中H+的刺激,并通过神经联系,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 a.CO2对呼吸的调节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但以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研究表明,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不是CO2本身,而是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后,与H2O生成H2CO3,由H2CO3解离出的H+起作用. b.低O2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余下全文>>
二: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等九
吸吮反射是哺乳动物及人类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是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一种,是指当用乳头或手指碰新生儿的口唇时,会相应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
眨眼反射是一种先天具有的反射,用于与保护眼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内
被抱起时,新生儿会本能地紧紧靠贴着你,这就是怀抱反射,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命、延续种族具有重要意义
抓握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它不经过大脑思考,而是在低级反射中枢(脊髓)进行处理,表现为婴儿对放入其手中的物品立刻抓握。
巴宾斯基反射是因中枢神经通路(锥体束及大脑皮层)还不成熟而引起的,是指用火柴棍或大头针等物的钝端,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拇趾会缓缓地上跷,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然后再蜷曲起来。
惊跳反射(Startle reflex)亦称莫罗氏反射(moro reflex),是动物被突发性的强感觉刺激诱发的一种防御性反射,表现为面部及躯体肌肉的快速收缩,之后往往还伴随着当下行为的中止以及心率的增加。
击剑反射是指仰卧时,把新生儿的头转向一侧,小宝贝会立即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屈起对侧的手臂和腿,做出击剑的姿势。
游泳反射可以帮助那些意外地掉进水里的新生儿免于立即被淹死,而增加被抢救的机会等。浸入水中的婴儿四肢会主动划动,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因此给身体一定浮力);游泳反射将使婴儿在水面漂浮一段时间,从而有利于开展抢救。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指标。
巴布金反射 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放松时,他会打呵欠。
以上反射中除了标注的作用外,同时还有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或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曾经是有意义的
三:高中生物问题!!!比较基础
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的活动,其深度和频率随体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劳动或运动时,代谢增强,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摄取更多的O2,排出更多的CO2,以与代谢水平相适应。呼吸为什么能有节律地进行?呼吸的浓度和频率又如何能随内、外环境条件而改变?这些总是是本节的中心。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多年来,对于这些细胞群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和呼吸节律产生和调节中的作用,曾用多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如早期的较为粗糙的切除、横断、破坏、电刺激等方法,和后来发展起来的较为精细的微小电毁损、微小电刺激、可逆性冷冻或化学阻滞、选择性化学刺激或毁损、细胞外和细胞内微电极记录、逆行刺激(电刺激轴突,激起冲动逆行传导至胞体,在胞体记录)、神经元间电活动的相关分析以及组织化学等方法。有管些方法对动物呼吸中枢做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形成了一些假说或看法。
(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脑的各级部位在呼吸节律产生和调节中所起作用不同。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1.脊髓 脊髓中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第3-5颈段(支配膈肌)和胸段(支配肌间肌和腹肌等)前角。很早就知道在延髓和脊髓间横断脊髓,呼吸就停止。所以,可以认为节律性呼吸运动不是在脊髓产生的。脊髓只是联系上(高)位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2.下(低)位脑干 下(低)位脑干指脑桥和延髓。横切脑干的实验表明,呼吸节律产生于下位脑干,呼吸运动的变化因脑干横断的平面高低而异。
在动物中脑和脑桥之间进行横切,呼吸无明显变化。在延髓和脊髓之间横切(D平面),呼吸停止。上述结果表明呼吸节律产生于下位禽干,上位脑对节律性呼吸不是必需的。如果在脑桥上、中部之间横切(B平面),呼吸将变慢变深,如再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吸气便大大延长,仅偶尔为短暂的呼气所中断,这种形式的呼吸称为长吸呼吸。这一结果是提示脑桥上部有抑制吸气的中枢结构,称为呼吸整中枢;来自肺部的迷走传入冲动也有抑制吸气的作用,当延髓失去来自这两方面对吸气活动的抑制作用后,吸气活动不能及时中断,便出现长吸呼吸。再在脑桥和延髓之间横切(C平面),不论迷走神经是否完整,长吸式呼吸都消失,而呈喘息样呼吸,呼吸不规则,或平静呼吸,或两者交替出现。因而认为脑桥中下中有活化吸气的长吸中枢;单独的延髓即可产生节律呼吸。孤立延髓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延髓可独立地产生节律呼吸。于是在20-50年代期间形成了三级呼吸中枢理论;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中下部有长吸中枢,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后来的研究肯定了早期关于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和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的结论,但未能证实脑桥中下部存在着结构上特定的长吸中枢。
近年来,用微电极等新技术研究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的神经元呈节律性放电,并和呼吸周期相关,这些神经元被称为呼吸相关神经元或呼吸神经元。这些呼吸神经元有不同类型。就其自发放电的时间而言,在吸气相放电的为吸气神经元,在呼气相放电的为呼气神经元,在吸气相放电并延续至呼气相的为吸气-呼气神经元,在呼气相放电并延续到吸气相者,为呼气-吸气神经元,后两类神经元均系跨时相神经元。
在延髓,呼吸神经元内主要集中在背侧(孤束核的腹外侧部)和腹侧(疑核、后疑核和面神经后核附近的包氏复合体)两组神经核团内,分别称为背侧呼吸组......余下全文>>
四:谁能详细解释一下“喉的运动以及其神经支配”
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为呼吸与发音的重要器官。位于颈前正中部,在成人相当于第3~6颈椎部,由一组软骨、韧带、喉肌及粘膜构成的锥形管状器官。 一、喉软骨 喉的支架由三个单一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三对成对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构成。 (一)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 喉支架中最大的一块软骨,形状如同竖立的向后半开的书,两侧由左右对称的甲状软骨翼板在颈前正中线汇合形成一定的角度,男性夹角较小且上端向前突出,称为喉结(thyroid notch),女性近似钝角,喉结不明显。两侧甲状软骨翼板后缘向上、下端延伸,呈小柱状突起,分别称为上角(superior cornu)和下角(inferior cornu),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骨后外侧面的小凹形成环甲关节(cricothyroid joint)。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凹陷,称甲状软骨切迹,为识别颈正中线的标志。 (二)环状软内(cricoid cartilage) 是喉与气管环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是喉支架的基础,对支持喉腔通畅,保证呼吸甚为重要。若因外伤缺损,常致喉狭窄。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下接气管,前部较窄,称环状软骨弓,后部向上延展而较宽阔,称环状软骨板。 (三)会厌软骨(epiglottic cartilage) 扁平如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会厌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组织疏松故感染时易肿胀,婴与儿童会厌质软呈卷叶状,并向前隆起似“Ω”或“∧”形,成年后多近于平坦,质较硬。 (四)杓状软骨(arytenoid cartilages) 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呈三角锥形,左右各一,顶尖向后内方倾斜,其底部和环状软骨连接成环杓关节,它在关节面上的滑动和旋转可使声带张开或闭合。底的前角名声突(vocal process),声带后端附着于此。底的外侧角名肌突(muscular process),为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附着之处,司声门的开放与关闭。 (五)小角软骨(corniculate cartilages) 位于杓状软骨的顶部,左右各一,有伸展杓会厌皱襞的功能。 (六)楔状软骨(cuneiform cartilages) 成对,有时缺如,在小角软骨前外侧,两侧杓会厌皱襞粘膜下,似小棒,致粘膜形成白色的隆起,名楔状结节。 二、喉的韧带与筋膜 (一)甲状软骨上缘与舌内下缘之间有甲状舌骨膜(thyrohyoid membrane)连接,其中央及两侧后缘增厚部分,称甲状舌骨中韧带(median thyrohyoid ligament)及甲状舌骨侧韧带(lateral thyrohyoid ligament)。两侧有喉上神经内支及喉上动脉、静脉经此膜穿过入喉,为喉上神经封闭注射部位。 (二)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弓上缘之间有环甲膜(cricothyroid membrane)连接,其前面中央增厚部分称环甲中韧带(median cricothyroid ligament)。严重喉源性呼吸困难时,可经此膜穿刺或切开以解除窒息。 (三)环状软骨下缘与第一气管环之间有环气管韧带(cricotracheal ligament)连接。 三、喉腔 喉腔上起自喉入口(laryngeal inlet),下达环状软骨下缘并接气管。由室带与声带分隔为三区。 (一)声门上区(supraglottic portion)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入口,声......余下全文>>
五:如何正确咳痰
咳嗽是一种反射动作。当呼吸道粘膜上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咳嗽反射。咳嗽反射是一种防御性反射,它有助于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如果咳嗽的方法不正确,既消耗体力,又会引起支气管痉挛和气短的症状加重。因此,掌握正确有效的咳嗽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咳痰要用正确的方式,不要在痰液刺激气道咽喉时被动地将痰咳出,咳痰要主动一些。正确的咳嗽方法应该是:咳嗽前先缓慢深吸气,吸气后稍屏气片刻。然后躯干略向前倾,两侧手臂屈曲,平放在两侧胸壁下部,内收并稍加压。咳嗽时腹肌用力收缩,腹壁内陷,一次吸气,可连续咳嗽三声。停止咳嗽并缩唇将剩余气体尽量呼尽。再缓慢吸气或平静呼吸片刻,准备再次咳嗽的动作。如果深吸气诱发咳嗽,可试着断续分次吸气,争取肺泡内充分充气,以增加咳嗽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注意动作的连贯性,一气呵成。同时在咳嗽时,也可叩击前胸壁,或由家属协助叩击后胸壁,振动支气管内的分泌物,以增加咳嗽排痰的效率。痰液稠厚难以咳出时,可选用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该药可使痰中黏蛋白分解,从而使痰液变得稀薄,易于咳出。同时为使咳痰更加顺畅,可以喝些热饮,湿化痰液,因为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痰液变稀,从而更易咳出。
六:问:声带增厚内缘不光整声门裂变窄向前累及甲状软骨肿块突向皮下右侧杓会厌皱壁增
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为呼吸与发音的重要器官.位于颈前正中部,在成人相当于第3~6颈椎部,由一组软骨、韧带、喉肌及粘膜构成的锥形管状器官.
一、喉软骨
喉的支架由3个单一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3对成对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构成.
(一)甲状软骨(thyroidcartilage)
喉支架中最大的一块软骨,形状如同竖立的向后半开的书,两侧由左右对称的甲状软骨翼板在颈前正中线汇合形成一定的角度,男性夹角较小且上端向前突出,称为喉结(thyroidnotch),女性近似钝角,喉结不明显.两侧甲状软骨翼板后缘向上、下端延伸,呈小柱状突起,分别称为上角(supericnu)和下角(infericnu),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骨后外侧面的小凹形成环甲关节(cricothyroidjoint).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凹陷,称甲状软骨切迹,为识别颈正中线的标志.
(2)环状软内(cricoidcartilage)
是喉与气管环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是喉支架的基础,对支持喉腔通畅,保证呼吸甚为重要.若因外伤缺损,常致喉狭窄.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下接气管,前部较窄,称环状软骨弓,后部向上延展而较宽阔,称环状软骨板.
(3)会厌软骨(epiglotticcartilage)
扁平如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会厌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组织疏松故感染时易肿胀,婴与儿童会厌质软呈卷叶状,并向前隆起似“Ω”或“∧”形,成年后多近于平坦,质较硬.
(4)杓状软骨(arytenoidcartilages)
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呈3角锥形,左右各一,顶尖向后内方倾斜,其底部和环状软骨连接成环杓关节,它在关节面上的滑动和旋转可使声带张开或闭合.底的前角名声突(vocalprocess),声带后端附着于此.底的外侧角名肌突(muscularprocess),为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附着之处,司声门的开放与关闭.
(5)小角软骨(cniculatecartilages)
位于杓状软骨的顶部,左右各一,有伸展杓会厌皱襞的功能.
(6)楔状软骨(cuneifmcartilages)
成对,有时缺如,在小角软骨前外侧,两侧杓会厌皱襞粘膜下,似小棒,致粘膜形成白色的隆起,名楔状结节.
2、喉的韧带与筋膜
(一)甲状软骨上缘与舌内下缘之间有甲状舌骨膜(thyrohyoidmembrane)连接,其中央及两侧后缘增厚部分,称甲状舌骨中韧带(medianthyrohyoidligament)及甲状舌骨侧韧带(lateralthyrohyoidligament).两侧有喉上神经内支及喉上动脉、静脉经此膜穿过入喉,为喉上神经封闭注射部位.
(2)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弓上缘之间有环甲膜(cricothyroidmembrane)连接,其前面中央增厚部分称环甲中韧带(mediancricothyroidligament).严重喉源性呼吸困难时,可经此膜穿刺或切开以解除窒息.
(3)环状软骨下缘与第一气管环之间有环气管韧带(cricotrachealligament)连接.
3、喉腔
喉腔上起自喉入口(laryngealinlet),下达环状软骨下缘并接气管.由室带与声带分隔为3区.
(一)声门上区(supraglotticption)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3角形称喉入口,声门上区前壁为会厌软骨,两旁为杓会厌皱襞,后为杓状软骨,介于喉入口与室带之间又称喉前庭(vestibule).
(2)......余下全文>>
七:什么是拉萨路反射
对于脑死亡但仍靠呼吸机维持机体运转的死亡者,当用电极刺激其骶神经时,尸体会将双手交叉于胸前,这种现象称之为拉萨路反射(lazarus ref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