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研提纲

一:急求新农村建设资金拨付使用管理调研提纲 100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新农村建设小议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知”和“行”的统一。县委农办作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头部门,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来说,要在四个方面出新为荣。

一是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富民优先”结合起来,突出在培植新农民上要有新作为。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培育新农民为根本,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大户培植、农民投资创业等四大富民工程,切实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二是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重点在建设新村镇上要有新面貌。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益、最紧迫的事情做起,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载体,以新农村12件为民办实事工程为抓手,高起点规划,分步骤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三是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注重在营造新风尚上要有新起色。开展文明农户等创评活动,将科普教育、道德建设、文明风尚、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纳入创评内容,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道德文明风尚。进一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市场、法律、政策“六下乡”活动,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同时保障“四民主两公开”各项制度和村规民约的落实。

四是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同“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关键在构筑新机制上要有新成效。建立“县乡共建”联系机制。实行挂钩式联系。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挂钩指导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居)。实行选派式挂职。从县级机关选派科级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到示范村(居)挂职服务。实行结对式扶持。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在示范村(居)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指导和帮助,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构筑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新农村建设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在现代化之路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起点。尤其是将“八荣八耻”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是一项重要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和是非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一旦这种文化和是非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树立良好的民风,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八荣八耻”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它需要切入口,需要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拓宽设计载体的思路,创造更多的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的新载体,引导广大农村的居民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大力推进社会主......余下全文>>

二:浙江新农村建设具体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35元,连续22年居于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度达到68.1%,也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

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线。做大做强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目前,这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亩均收入超过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着力打造特色农业的强县强镇,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农业企业、50多万农户在省外经营种养业,建成各类基地2000万亩左右。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2006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60.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03.7%。

把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作为建设农业的紧迫任务。率先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分散农户的市场谈判地位。积极构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11066个,带动农户780万户,建成产业化基地1828万亩,其中,农业龙头企业5049家,销售收入1106亿元,28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915家,带动农户211万户;农产品行业协会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65个;产业化带动农户472.26万户。针对单个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的不足,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加快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服务联合体。今年全省在18个县市开展试点。

把培育现代生产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市场化土地流转和企业化规模经营,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3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0%;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0亩以上)耕地面积24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3%,规模经营种养大户23.4万户。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过去五年每年投入农业的工商资本在120亿元以上。加大对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2006年起对就读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专业类学生实行免交学杂费的政策,2007年又扩大到园艺类的花卉、果树、蔬菜等专业,鼓励他们学成后在现代农业领域创业。

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十大农业科技专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以上。启动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册用户达到136万户。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步伐,农业标准化推广面积达到1249.2万亩。针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从2003年起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并于2005年向全省推广,实现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促进了农业实用技术......余下全文>>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30分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白奎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2000多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6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005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2005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20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2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余下全文>>

四:调研提纲怎么写

给你个案例吧

调 研 提 纲

一,基本情况

1,近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2,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教师补充

1,中小学教师编制情况.

2,2003定2007年补充新教师情况.

3,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情况.

三,教师交流

4,推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举措.

5,2003-2007年农村教师流动情况.

四,教师资格

6,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情况.

7,对申请教师资格者教育教学能力的考察方式及改进建议.

五:建设新农村政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重大问题调研的指令,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调研课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深入湘潭县农村开展调研,并运用湘潭县县委基层办、县委政研室和湘潭县政府经研室的相关调研成果,形成了综合性调研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相悖的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笔者以为要做好做活五个方面的文章: 一、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二、生活富裕 用产业化的布局 实现社会重建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研究;三、乡风文明 用市场化的思维 实现制度重建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四、村容整洁用城镇化战略 实现生态重建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研究;五、管理民主 用科技化的手段 实现文化重建 --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和谐发展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难题之一: 乡村债务问题 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一、乡村债务结构分析 ~~县乡村两级负债总额为55161.99万元,其中乡一级负债42586.33万元,村一级负债12575.66万元,其债务结构如下: 按成因划分:A、地方上项目、办企业,造成决策失误或因管理、市场原因亏损形成的债务14992.45万......余下全文>>

六:如何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调研提纲

乡镇公务员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具体执行者、实践者,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主导力量。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稳定、富有活力的乡镇公务员队伍,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突出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公务员培训工作。公务员的水平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公务员的能力决定着政府的施政能力。要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条例》和“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着眼于推动静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乡镇公务员培训工作。要编制公务员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培训的计划性;要教育引导乡镇公务员从思想上树立“我要学”、“我必须学”的观念,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紧迫感;要进一步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切实提高乡镇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2、突出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乡镇公务员行政行为。一是要强化思想教育,增强宗旨意识。要针对群众最不满意、对党群关系影响最严重的权力运行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加强对乡镇公务员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牢记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要教育引导乡镇公务员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服务群众、为群众办事上,切实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是要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法律意识。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善于运用法律的、政策的手段处理各类复杂疑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3、突出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乡镇公务员工作积极性。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要健全平时考核机制,规范考核程序,扩大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在考核中的参与程度。要制定具体的考核量化标准,变“软指标”为“硬指标”,变弹性指标为刚性指标,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公务员。要把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的奖惩、工资、职务升降、辞退等挂钩,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二要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和交流制度。全面推行乡镇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通过“赛场选马”,使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优秀公务员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建立完善乡镇公务员交流机制,有计划地开展县乡之间、乡镇之间的公务员交流,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有针对性地选派优秀年轻公务员到村级组织、重点项目、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一线去经受锻炼,加快他们的成长。三要切实提高乡镇公务员的生活待遇。在乡镇一级不设置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非领导职务的情况下,建议省上尽快制定出台解决乡镇公务员工资待遇偏低问题的政策规定,比如对达到一定工作年限或任职年限的乡镇公务员,可按规定享受上一职务层次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切实提高乡镇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大公招力度,不断拓宽公务员“入口”渠道。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乡镇的实际情况,采用公招的形式,尽可能吸收一些优秀的、专业对口的人才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为乡镇机关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进一步加大从基层一线招录公务员的力度,注重从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优秀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不断改善和优化乡镇公务员队伍结构。

七:求“贯彻十七大精神,助推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用全新视角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位列我国未来五年科学规划的十大方略之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的思维审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新内涵和新特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时代特征。这次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三大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是新农村最富时代特色的标志。二是综合特征。新农村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生产领域或者某个环节,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综合协调的发展。三是联动特征。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和工作部署,是城乡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而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四是渐进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况和状况都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来推进永续实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五是动态特征。新农村建设立意十分高远、内容非常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余下全文>>

八: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调查报告 20分

会等形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仙桃市而言,2005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余下全文>>

九:写调查报告要注意什么

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自己去努力吧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