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名词解释

一:校本课程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二:校本教研的名词由来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三:回答名词解释:教师专业能力 2 校本教研 2 现代教学媒体 3 同理心 希望专业的回答,谢谢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本行业内的技能,如钢笔字 粉笔字 毛笔字 三笔画 普通话 计算机 等在教育教学上用的着的东西。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教学媒体而言的。传统教学媒体一般指黑板、粉笔、教科书等。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电子媒体,由两部分构成:硬件和软件。硬件指与传递教育信息相联系的各种教学机器,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电子计算机等。软件指承载了教育信息的载体,如幻灯片、投影片、电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

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

四:公共课教育学中的名词解释 1、教育 2、校本课程 3、教育的个体功能 4、社会本位论

1 引导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的人类特有活动。

2 学校根据1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再根据地区教育特点,再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自己制作的供本校师生使用偶的课程。

3 个体个性化 个体社会化 个体享用

4 教育目的是巩固社会稳定,无视人的价值,只是一味地为了社会的发展而教育,扼杀人的个性特点,盲目要求人的共性。

五:什么是.校本管理

校本,学校本体。学校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管理主体,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   管理,根据美国学者F.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团结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韩放译第104页):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广为推行“校本管理”这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它的核心在于致力推行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将教育的责任与权力转移到学校层面,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学校资源(知识、技术、权力、材料、人员、时间和财政),把学校视为“自行管理系统”(Self-Management System),从而使每所学校拥有自由度和灵活性,创造性地适应教育目标,尤其适应学生的需要。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   校本管理改革的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郸学校的管理自主权;   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   建立信息共事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   改革奖励机制,补偿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努力。   目前,校本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热点。   根据中山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黄崴的解释:校本管理即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一是学校是办学主体,学校办学权属于学校;二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办学目标和任务;三是学校有关成员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建立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社区成员组成的参与管理和决策的组织;四是学校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及其执行负有责任。(引自中山大学黄崴教授主编“校本管理研究丛书”之李清刚著《校本管理:学校品牌的创建与运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2308115.html?wtp=tt

六:名词解释

唐律疏议: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高宗命长孙无忌讳等人撰定律令,完成12篇500条的《唐徽律》。第二年又完成“律文”的疏议工作,作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并将疏议附于律后,颁行于全国,称为《永徽律疏》。后被称为《唐律疏议》。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代表性法典。其特点:①礼法合一; ②科条简要、宽简适中;③用刑持平;④语言精练准确,立法技术高。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高度的成熟性、典型性、代表性,影响宋元明清的法律;对东亚各国的影响: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影响到朝鲜的《高丽律》、日本的《大宝律令》、越南的《刑书》等。

七:名词解释:1、幼儿园课程 2,小组活动 3、吸收性心智 4、园本课程

1、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论,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定义、理念、特点、价值取向与四大要素等内容;接着,介绍了一些东、西方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流派,包括中外近现代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和早期教育方案;此外,本书还深入幼儿园课程实践层面,先介绍了幼儿园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然后,具体对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教育进行了课程实践方面的简要介绍;最后,结合目前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现状,论述了幼儿园课程的预设与生成主题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说,人并不只在大学里才发展,而是在出生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心智的成长。

在生命的头三年中,其发展的程度最为可观。每个孩子都有自发的学习潜力幼儿尽管经验,但他们所拥有的最丰富的潜力能使他自己适应外部世界,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力,

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且有一定选择的进行吸收,成为他心理

的一部分,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吸收性心智”是一种内在的助力。蒙台梭利认为,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助经验来学习,而孩子从黑暗的母体中来到这个世界并没有

带来任何经验。但是,孩子随时都有吸收新知识的欲望,并且有一种内在的特殊力量来帮助他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吸收心智”这种内在助力会驱使儿童“潜意

儿童在“吸收性心智”驱动下学习,速度十分惊人,为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则要注意充分发挥儿童三岁前的这种功能。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