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一:社区居委会怎样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

如何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工作,我建议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培育居民的家园意识,借助宣传阵地,凝聚居民家园认知感。针对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不足,对居委会工作配合不主动的现状,可以借助各种宣传阵地,采取入户宣传、召开座谈会、

二是组织文体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居民,开展面广质优的文艺演出、座谈会、讲座、百岁祝福、婆媳共乐、敬老评选等活动,吸引居民参加,以此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率。

三是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形成居民拉居民共建的良好态势。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可以开展党员“三到六访”工作活动。“三到”即居民有突发事件必须到、居民有困难必须到、居民有大的矛盾纠纷必须到;“六访”即走访患大病居民、8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家庭、孤寡空穴老人、新迁居民家庭、两劳释放人员。社区可以成立一个以社区党员为主、由热心居民共同组成的“信息员队伍”,及时地了解民情民意,传递给社区,社区再根据居民需要推出相应服务,这样社区服务就更受居民欢迎,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参与。

四是倾听居民呼声,在解决问题中树立居委威信,让居民把社区干部当成娘家人

二:如何提升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度

1、合理划分社区,加强社区管理.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建立起适应城市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社区.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区管理的薄弱环节,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建设一支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社区专职队伍为基础,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社区服务的发展项目.

2、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对社区文化环境的创建,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社区文化建设参与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既要坚持先进性、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在社区内得到广泛开展,还要从居民实际承受能力出发,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做到无偿与有偿相结合,不使参与活动成为居民的明显负担.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文化工作的参与机制,通过对各阶层人员的心理分析,有目的开展行之有效的文化、科学、教育活动,以实现重新塑造人的道德、理想、信念的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3、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而奋斗.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基本保证.据了解,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社区工作者对推进社区建设积极性很高,但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却比较低.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因为,如果没有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参与,社区建设是不能真正开展起来的.群众参与程度较低正是这种社区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的反映.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首先是要强化宣传教育,培养社区建设参与意识.社区居民建立强烈的社区建设参与意识,是促使他们广泛参与的思想基础,对不同的参与主体要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还要注意宣传教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以期形成“社区是我家、联系你我他”,“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从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做起,特别是社区服务工作,为广大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社区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用关爱和服务把他们同社区紧紧连结在一起.

三: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社区治理属于地域性基层社会治理范畴,是行政管理服务和群众性自治的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共治属性,其基本手段和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首先表现为社区治理是对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和公共行为实施综合治理,属于俗称的“块块管理”;

其次表现为社区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属于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对居民群众,具有零距离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需求的先天优势,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提供服务、解决问题;

再次是坚持系统治理,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为此,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通过依法理顺社区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整合社区资源、扩大社会协同和群众参与等手段,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丰富社区各类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和途径,实现政府职能规范明晰、社区治理体制科学合理、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培育和监管体系全面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丰富多样,在社区形成党政善治、居民自治、社会共治和厉行法治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和治理模式。

一、要明确治理主体,推进社区治理多元化。依法明确社区各类治理主体,理顺工作关系,建立以社区综合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以社区工作站为平台,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和议行分离的社区组织架构。

二、要厘清工作职责,推进社区工作规范化。全面清理取消、转移工作事项,撤销检查考核评比和临时机构,规范社区盖章证明事项,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实现社区工作 “瘦身减负”和社区居委会增强自治功能的有机结合。分别制定社区各类工作清单,建立社区行政事务准入制度,推进社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区治理共建化。着力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共建格局,充分发挥社区综合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作用。以开展区域化党建为抓手,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为重点,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为主体,有效整合社区内党群组织、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市场组织等相关资源,建立党群互动新平台和基层党建新品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四、要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常态化。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以实行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充分激活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选举并培养一批社区自治带头人,丰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和途径,努力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五、要加强多元共治,推进社区治理协同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逐渐退出来,通过建立社区基金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等,充分发挥社区各类组织和驻社区单位的协同作用,让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中来,逐步形成党、政、社、群互联、互补、互动的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网络,推进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协同化。

六、要完善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服务便民化。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积极倡导社区志愿服务、推广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余下全文>>

四:推动社区居民民主参与的策略和具体方法有哪些 社会工作

(一)、建立健全居民参与社区民主议事的各项制度。为进一步增强居民自治意识,保障广大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等基本政治权利,提高社区民主自治水平,应该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完善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事务听证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一、建立健全社区民主选举的规章制度,坚持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依法民主选举;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三、灵活运用社区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和成效评议会等载体,鼓励社区广大居民和其他群众性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益性事业决策,实现“民主促民生”,共谋社区发展。

通过创新社区管理体制、设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以承担社区行政事务和其他公共事务为职责,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社区管理新格局。积极引导驻区各单位、物业管理机构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营造“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共驻共建的浓厚氛围。

(二)、建立多渠道民主参与社区自治途径。强化社区民主监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传统工作方式,落实“居务、财务、事务、服务”四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逐步完善社区工作督导机制和民意调查机制,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推进工作”的良性工作链。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畅通民意诉求渠道,组织居民有序开展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的监督评价活动,并以评价结果为工作绩效的重要参考依据,保证民主监督的经常化。以人为本,重要的是畅通渠道,例如上门走访、开设社区论坛、建立民情信息站等形式,了解民情,掌握社情,为群众解疑释难,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以人为本”社区建设系列活动,引导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积极参与。采取开座谈会、警民恳谈会等有效形式,不断畅通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居民自治的渠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群众呼声,倾听群众的意见,对居民群众的情况做到“知底、知情、知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居民群众真正了解民主自治、参与民主自治,感受民主自治。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区是我家”的浓厚氛围。社区是各种人群聚集的密地带,是社会多种矛盾的沉淀区域,在“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又是多种观念形态相互激荡的场所。社区工作者站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最前沿,必须做好宣传工作,要让社区居民了解、熟悉社区服务的各项职能,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通过社区宣传阵地,宣传社区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工作性质,特别要抓好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党员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开展社会法律、道德、科普知识、文化艺术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社区的一系列好人好事。通过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宣传群众最关心的事,让社区居民群众走进社区,认识社区、信任社区。

(四)、提升社区自我形象,形成“社区是我家”的认同感。以人为本,是社区建设工作最重要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社区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以人为本,必须“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群众的利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所急,办人民所需,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为群众服务为第一职责,以为群众谋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标准。

社区要以“民心工程”为挈机,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改善小区的硬件设施,创造优美的社区环境。社区要积极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的“背街小巷工程”......余下全文>>

五:如何激发农村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积极的探索试点当中,没有统一的途径和办法可供借鉴。相较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由于居民有共同的经济利益等因素,更容易组织和发动起来,共同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各项事业中来。下面,在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基础上,结合农村实际,就如何调动发挥村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简要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表达机制,畅通村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畅通村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是调动村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村级层面建立民愿接待室、恳谈室。由村党组织成员或村委会成员负责接待反映问题的群众,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定期接待,并形成制度。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积极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也应给予解释说明,理顺群众情绪。二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在掌握收集民意方面的优势,指导村委会建立定期代表接待制度、分片包户制度等,及时收集村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并向村委会反映,有效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和共同利益。三是村委会可将村民意见通过《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反映给政府有关部门,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向村民反馈有关信息。四是利用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拓展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建设,在网站中设置“社情民意”通道,为村民提供了解政策、反映诉求的窗口,同时使政府及时了解村民的需求。五是健全完善村委会下设委员会设置,充分发挥各委员会在组织发动村民群众开展各项公益性活动和实行民主自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坚持民主选举制度,充分发挥民主选举功能

选举是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完善选举工作制度,认真组织好村委会选举工作,藉此来扩大基层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一是依法完善村委会选举工作规程,规范选举程序。要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精神,进一步细化完善选举工作程序,制定较为规范的选举工作规程,规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推选、选民登记、提名确定候选人、投票选举和工作交接等关键环节,维护和保障村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利,真正把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公正廉洁,作风正派,热心为村民服务,身体健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受到群众拥护的人选进村委会班子。二是认真组织好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的选举工作。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是发动群众的直接联系人,他们素质的高低和工作的热情直接关系到村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民代表选举工作的指导,严格依法选举产生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应充分反映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提倡将村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党组织成员、党员选举为村民代表,体现村民代表的广泛性。同时,认真做好村民小组长的推选工作,切实把热心公益事业、为村民群众服务,有奉献精神的人推选出来。三是以选举为契机,切实为村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有效的矛盾排查机制,围绕村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做好选举过程中的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对于排查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努力为村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此调动村民群众参与积极性。

三、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发挥民主决策功能

一是修订完善村民代表议事规则。完善民主议事决策的内容,规范民主决策程序,深入推进“一事一议”,把好群众意见关、议事程序关和监督关,确保村级事务决策符合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意愿,提高村民代表会议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民主听证制度。对于涉及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余下全文>>

六:如何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新形势下街道和社区工作必须认真破解的新课题。近年来,江东区百丈街道坚持以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为抓手,引导居民以组织化方式参与社区建设,推进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使社区自治功能明显加强,社会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搭建组织成长平台,使社会组织发展土壤从“稀松”变“肥沃”

在社区中,居民之间多由于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和兴趣上的志同道合,自发形成了以公益或互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这类组织发起于居民,服务于社区,为其提供必要的阵地资源,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为此,近几年,百丈街道在社区普遍建成“开放式”服务大厅、有效压缩了办公空间,还通过腾挪、置换、改造等方式,新建社区文化宫、教育活动中心等一批个性化活动阵地,总面积逾8000㎡,80%以上为社会组织共享。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对阵地定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不仅需要充足的活动空间来维系组织的“生存”,还需要更具功能性的阵地来保障组织的“成长”。

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做了两个创新。第一,是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邻里中心这一枢纽型平台,该平台将居民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与社区内的社会组织进行对接调配,并为社会组织提供包括活动监管、项目策划、技能培训、场所保障等多项支持。第二,是在街道层面建立“百·和”社会创新基地,创新孵化社会公益机构,并通过社会联络、资源分配、需求对接等方面的协调,解决社区外的社会公益组织和社区服务需求之间的信息不畅问题。三年来,该基地已成功孵化天音心理援助中心、新宁波人网等11家公益机构,通过为新市民开展“一技之长”培训、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疏导等形式,把更多的专业服务力量注入到了社区之中。

理顺组织培育机制,使社会组织发展状态从“草根”变“树林”

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多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发展初期多规模小、组织松弛、管理粗放;二是中坚力量多以退休人员为主,热情有余而能力一般的现状普遍存在;三是居民参与动因多系兴趣所致,自觉的参与意识尚显不足。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规范管理、能力提升、激励引导三个环节不到位。

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创新标准化管理机制,推行了社会组织“八个一”标准,要求所有组织在运作中都要具有一份章程、一份登记备案表、一名团队领袖、一个固定场所、一份年度计划、一份年度总结、一本活动记录册和一份重大活动报告表。我们创新分类提升机制,围绕组织领袖,侧重运用小组工作模式,定期组织交流,共同分享组织运作和项目培育经验;围绕组织成员,侧重依托“道德讲堂”、“墙门读书会”等,以学习交流形式渗透互助服务理念。创新积分激励机制,对居民参与服务的内容进行量化积分,实行积分兑换制;还举办“百丈百星”评选活动,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创造“走红毯”、“领奖杯”、“秀风采”的机会,使社区参与成为一种新风尚。目前各社区共有118个社会组织,增长速度连续三年超过10%。

培育组织品牌特质,使居民对社会组织从“认识”变“认同”

社区社会组织不仅要有活动人员、场地、经费等基础要素,还要有自己特有的价值理念、服务内涵和品牌影响力,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居民产生共鸣、乐于参与。可以说,社区社会组织的品牌知名度和感召力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组织生命力,和居民的参与度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们对内突出品牌塑造,推行社区工作特色项目建设机制,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积极申报特色,由街道在综合论证基础上,择优立项,全程予以指导和经费支持,并通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帮助理......余下全文>>

七:什么是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变革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剥离到社区,社区已成为社会管理的最前沿。以信息技术推进社区建设,已成为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发展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缘由和意义

当今,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信息化是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国家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质量之需求;社区信息化在客观上成为由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的推进器。社区信息化的价值在于同传统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比较,实现了多方面的革命性变革,如管理和服务理念、手段、方式、运行机制、绩效等。

(一)社区信息化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科技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会实现人们生活方式上的一次大的跨越。蒸汽机、电灯、汽车、电视机等,无不如此,互联网的诞生,更是全方位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互联网使市场变大了,商品更丰富了,网上缴费、网上购物已经变为现实。进一步提升了人们消费需求层次,加快了消费节奏,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网上聊天、网上下棋、网上阅读、数字影院等都可以在网上得以实现。

(二)社区信息化促进了人们工作方式的转变

电子政府使政府部门办公实现了自动化,文书的传送,文件的审批都可以在网上得以实现。通过网络平台举行的视频会议,也使开会成本大大的降低。广州市69%的党政机关采用网格化的公文流程,电子政府实现了政府办公手段上的一次革命。实践证明,电子政府不是孤立的,必须与社区信息化相衔接。因为政府需要的各种社会信息数据来源于社区,由政府负责提供的教育、文化、卫生、治安等公共服务需要落实到社区等等。同时社区办公自动化,也极大地减轻了社区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社区信息化促进了人们交往方式转变

从全国的统计看,20002005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由2.3亿增加到7.4亿,平均每年新增1亿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由12部/百人,提高到27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由7部/百人,提高到30部/百人。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93.7%提高到95.29%。因特网上网人数从2250万上升1.11亿,上网计算机从892万台上升到4950万台。青岛的统计情况看,网民比例达30%,家庭电话和手机普及率达98%。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及时准确获得和传递各种信息,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社区信息化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事务搭建了新的平台、拓宽了参与渠道,成为扩大居民参与的有力手段。社区论坛、社区博客、网上结社等成为人们新的交往方式。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市网上结社已达到近千家。在2007年青岛市第九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前夕,为了引导广大选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力,弘扬社会正气,青岛市举行了“我心目中好社区居委会主任”大讨论,全市有30多万居民参与了这项活动,其中社区信息化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岛市委市政府每年举办的“市民月”活动中,有60%的参与者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为居民参与民主事务和社会管理搭建了平台。

(四)社区信息化提升了现代社区建设水平

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社区建设也将逐步实现现代化,社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全面实现社区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是由社区政务信息化、......余下全文>>

八:如何通过三社联动来吸引年轻居民参与社区活动

本文从 三社联动 的概念界定入手, 在 阐述社区、 社会组织、 社工联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 对我 国 三 社联动 的模式 进行了分析 概括, 继而提出构 建 三社联动 的总体思路, 并在相应理论支撑和启示下, 制定推进 三 社联动 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三社联动; 模式选择; 策略研究; 社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 C91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8263( 2010) 12- 0075- 06 当前, 社区、 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已经成 为发挥社会矛盾调处功能、 服务社会功能, 促和维 稳功能 的重要载体和 动力之源。一 个和谐的社 会, 必定是社区、 社工、 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管 理中最基础的元素作用发挥最为突出的社会。如 何区分社区、 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各自的角色定 位, 探索建立三者之间的高效联动 机制, 并通过 三社联动 方式, 建立健全 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 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格局, 形成相互 配合、 互为支持, 共同推进和开展社会管理改革工 作的良好局面。对于大力推进和加快和谐社会建 设的进程, 具有重大的理论探索和现实意义。 一、 三社联动 的发展背景与概念提出 ( 一) 三社联动 发展背景 1. 社会 管理改革 趋向社会 化。改革 开放以 来, 原来由单位提供个人衣食住行等所有资源, 包 办个人的生老病死的福利模式不复存在。单位转 移出来的各种服务, 如教育、 医疗、 后勤保障等, 转 移到社区层面, 迫切要求由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来 承接, 城市管理中的社区功能不断扩大。政府通 过权力下移, 把大量的管理职能从市、 区级政府下 放给社区, 这样, 原属于社会的权力最终归位于社 会, 回落到了社区。政府、 社区、 社会组织之间的 合作和社工作用的发挥, 成为公共服务社会化的 重要内容和形式。同时, 社区的发展及社会组织 的发育, 也为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承接政府职能的 剥离做好了准备。社区、 社会组织、 社工的互动基 础由此形成。 2. 群众利益需求趋向多元化。我国处在剧烈 转型时期, 社会的利益结构亟需调整, 利益需求分 化和多元化。以往政府传统的公共服务过于重视 维护国家安全, 维持社会秩序, 推动和组织经济生 产, 而忽略了民众的需求。社会的转型要求公共 服务 更加关注民生, 最大限 度地实现社会利益。 同时,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社区, 其中既有 两新组 75 南京社会科学 织 的白领, 也有餐饮行业的服务员, 还有参加各 类工地建设的工人, 他们给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工 作带来了压力, 许多社会组织及群文团队活跃在 社区, 社会组织内的从业人员思想 活跃、 流动频 繁、 需求多样。这为 三社联动 发展提供了一个 服务空间和目标市场。 3. 社工专业服务趋向职业化。随着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对 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 个性化, 传统的 公共服务方式和内容已难以满足居民特别是特殊 群体的需求, 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社工队伍, 用社会化、 专业化的方式提供服务, 以弥补政府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不足。应该说, 我国社会建 设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但社工职业化仍需进一 步发展。应该进一部强化项目开发、 岗位落实、 薪 酬设计、 财力和政策支持, 进一步提高社工的专业 水平, 营造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4. 社会组织发展趋向内源化。近年来, 各级 社会组织主动服务行业发展, 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其作用和影响正在不 断扩大。但社......余下全文>>

九: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活动

一是发挥特色民族团结大院的作用,起到模范典型作用。我社区在民族团结大院制作了民族团结宣传专栏,通过双语宣传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文化等内容,并在院内举行了“庆祝建党各族居民畅谈会”、双语宣讲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这些宣传,使本辖区各民族亲如兄弟姐,为社区建设贡献了力量。二是依托“热爱伟大祖国”主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我辖区组织了民族团结演讲比赛、发放宣传单页,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政策等内容。三是营造双语文化办公区域。我社区在办公区悬挂宣传版面,内容涵盖计生、科普、精神文明、文化等,内容均用双语表现,向辖区内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四是打造社区民族文化长廊,制作了室内、室外宣传展板80多块,其内容有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文化、社会新风尚、健康教育、低碳环保、应急防护、健康养生

十:如何加强推动城乡居民参与社会各

一、完善机制体制,发挥城市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

社区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终端”,是传递党政关爱的桥梁。各社区要切实履职尽责,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要加强社区居委会体系建设,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明确软、硬件建设标准,积极争取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增加投入,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多渠道落实资金,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开展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要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探索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整合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协调处理群众利益问题,加强社区舆情掌控,强力推进网络问政,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在城市社区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重大舆情报告、疏导与防控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要着力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社区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围绕人、财、物管理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制度和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着力形成自律与他律、要求与制度相衔接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二、改善民计民生,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

保障社会底线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是时代赋予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构筑底线公平。要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对象调查、认定、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制订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社区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强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和生活救助,引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同时加强辖区内精神病人基本情况调查,逐一建卡立档,强化监管,确保管控万无一失。要大力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攀穷亲”、“结穷对”、“帮穷户”,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搭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平台,增强社区扶贫济困作用。要重视福利彩票销售,积极配合开展福彩销售进社区工作,大力搞好公益宣传,树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公益形象。要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和工作评价体系,推行“乡、村两级联查联审制”、“城乡低保听证评议制”、“票决制”、监督员制度和资金发放打卡直发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审批、公示等程序,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阳光操作、对象准确、管理规范、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深化服务内涵,发挥公共服务的利民惠民作用

为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各社区务必把为民、利民......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