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怎么做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多读、多练习。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训练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等的提高。
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10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取得好成绩。
关于写作能力,在我们掌握了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素材、知识的积累就不是问题了,问题在于多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书目有哪些?
现代文课外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伊索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芙蓉镇》《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鲁滨孙飘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爱的教育》《童年》高尔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十世纪外国散文精选》《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文学名著导读》(小学初中版)文言文课外阅读:《课外文言文扩展阅读》《聊斋志异》《史记》《论语》、《孟子》、《庄子》
三:如何加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目前,课外阅读是不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呢?由于长年来推行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阅读教学所瞄准的是考试的得分点,两眼盯住的是死读课本,即使是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也被视为不务正业。请看某杂志社对50个城市所作的调查:赞成学生应当阅读部分优秀课外读物的老师占30.9%,认为课外阅读与学生无益的占7.9%,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无碍,但学生不宜在学习阶段为此分心的老师占61.2%。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读物,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的占45.1%,放任不管的占8.9%。这两项调查结果表明,囿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总是把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课外阅读则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甚至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正课的学习。其实,这都是片面的看法。《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小学五年级时,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这位老师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听。还把自己的藏书--各种各样的文学名著--那个时代是不准看的,偷偷介绍给同学们,就在这样的阅读生活中,徐老师在这群山村的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恢复高考,这批山村孩子中大多顺利考取了大学。李振村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人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以上名家的阅读经验无不告诉我们课外阅读实在重要得很。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1、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如果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没有受到这些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珍贵书籍的鼓舞,如果他们不为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所感染进一步考虑自己,那么就还不曾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使他振奋并终身难忘的书。2、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够被他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取来的知识体系中,课堂所教的科学知识就对他产生特殊的吸引力,因而它成了帮助学生把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弄明白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知识就容易,用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就越少。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3、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常所说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对教材的领会、理解和记忆都有困难而言。他们往往对一项学习还没有理解,而把另一项内容忘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就采取减轻他们脑力劳动的程度,不许他们读课外书的方法,让他们重读教科书。苏霍姆林斯基在大量的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否定了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样做完全是错误的,是不利于开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智力。他认......余下全文>>
四: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答题技巧
抓住作者中心思想,想要表达什么,还有阅读就需要大量的平时积累,这个是个人理解能力的体现!需要平时多看书的,再中考的时候买些阅读练习册,就可以大致掌握下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诗歌鉴赏题
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
③......余下全文>>
五: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教学
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阅读教学效率较低,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和意愿也不是很突出。而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职责,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勇敢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而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让学生吸取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下面,笔者对当前初中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急需改变的状况
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文学名著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1.重视程度不足,阅读量不够。意识是思想的先导。人们只有在意识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当前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即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这是当前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影响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毕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名著阅读并没有成为考试的重点,课文对文学名著的收录只是一些章节和片段,无论是量还是度,都是不够的。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就使得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变得无足轻重,部分教师甚至都忽略掉了文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而只是以课本的文本阅读教学为主。
2.阅读能力有限,理解模式化。阅读是为了扩充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个人的素养。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也是如此,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和文学素养。但是,前提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必须透彻,必须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必须能够吸取其中的文学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否则阅读就不会起到任何效果。同时,在阅读理解的问题上,初中生也必须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必须要经过个人经验的建构,这样才能够将人类的文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但是,当前的初中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其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都是模式化的,都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他人的观点,这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必须拿出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
1.教师转变角色,将名著阅读教学常态化。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很难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文学名著,教师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毕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有大量的文学名著,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但是,如前所述,文学名著阅读是必须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即不应该以文学讲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阅读。而这样的方式应该是要常态化的,不是一两次课后作业能完成的。如教师在引导学......余下全文>>
六: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
怎样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
在学校教学中,语文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书籍是知识的宝库,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那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呢?这一直是我们每一位一线的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在新课程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模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善于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上,“读书”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赏析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如:初读感知,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方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锻炼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提倡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同时,在阅读教学的其他环节中,我们也能听到学生们那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到语文课堂独特的生命力。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写作、表达方式,是阅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 “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注意关键词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并把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和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文章的重点语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总结,或是文章的主旨,我们把握好对这种关键句的理解,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感悟”是很必要的。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感悟”,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我认为引导自己去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一是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感悟。二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客串角色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在这种分角色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学生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品读、推敲、咀嚼,在反复的推敲中感悟语言。
“读——品——悟——思”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施行的一种模式,当然这几个环节并不是界限分明、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此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学有法亦无法,让我们用心去上好每一节阅读课,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和光彩!
七:初一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要怎么上,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把学生的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通过阅读示例,使学生掌握圈点勾画、做批注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良好习惯;从寓言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领略到生活的智慧,做人的道理。
课前准备:每人一本《伊索寓言》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吗?
生:想!
师: 那就让请我们一起走进课外阅读吧!(出示屏幕,揭题)
今天老师想借新课标必读的书籍《伊索寓言》,跟同学们一起聊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大家都知道《狼与小羊》、《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这几个故事吧,这几个故事都出自《伊索寓言》。
二、 读故事作方法指导(示例)
下面老师就其中的一个故事通过投影做一次阅读示例。
《狐狸和葡萄》P98
有一天,一只饥饿的狐狸溜进葡萄园找食吃。望着高高的葡萄架上,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沉甸甸地挂在藤上。狐狸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他憋足了劲往上蹿啊蹦啊,可就是够不着。“哼,谁要吃这样的酸葡萄!”狐狸安慰这自己,转身走了。
学生齐读:
先说说我的阅读收获:
昨天我在读这则寓言时,有这样的阅读收获。
1、整体感知后知道故事内容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
2、圈点勾画出好词好句,做批注:
例如:我读到“一只饥饿的狐狸溜进葡萄园找食吃”时,我发现动词“溜”字用的很好,形象地写出了狐狸趁人不注意偷偷地进了葡萄园,想偷吃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