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课程整合方案

一:小学拓展型课程和课程整合是怎样的关系

1.拓展型是课程的必要补充和拓宽,而整合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存在不同的关系。

二:如何有效进行主题课程整合

如何有效进行主题课程整合

中国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势不可挡地到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基于对社会变化形势的判断和对本国、本地区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先后都在进行着教育改革,课程和教学因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备受关注。

在形形色色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整合问题是根本性问题之一。课程整合有多种表现形式,目前中小学采用较多的是主题课程整合。

主题课程整合是共有一个主题,一般来说要有两个或以上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设计与实施,由学校统筹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讨,达成概念共识,借助学科之间不同的技能操作或者不同的课型组织形式,发挥每个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合作完成这一主题的横向联系与知识上的纵深理解。

这样的课型适宜同一年级组织开展,多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学生参与面广。主题课程整合的路径主要有学科内课程整合、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和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三种。

一、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

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即围绕一个主题将两个以上学科整合在一起,主题一般由教师设计,选择不同课程开展,一般由单一学科教师实施。

一般来说,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是以某一学科为主,联系其他学科内容实施该学科教学的设计。主题可以是议题、问题或经验,也可以是跨学科技能(如思维技能、社会技能)与跨学科概念(系统、模式)。涉及科技整合课程首先必须选择一个主题(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师生继而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列出与主题有关的内容(问题、人物、事件、概念),教师再将这些内容归到某些学科之下。之后,教师要提出一些引导问题,以标示这个主题课程的学习重点、范围与次序。最后再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形式宜多样,如阅读、写作、辩论等。但是,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基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以下选择两所小学的实践案例来说明。

案例1 日坛小学国家课程《英语》 学科

四年级英语教师设计了一个以端午节为主题的课例,这是一节融英语、音 乐、美术、综合实践学科为一体的学科主题整合课程。英语教师课前创设教学情境,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一起制作了一些纸质粽子,将它布置在教室里, 使学生进入教室就融入在端午节的氛围中。教师在英语教学情境中进行多元文化的对比,借助美术学科画出端午节划龙舟的情景,同时配以端午歌谣,使得整节课不仅仅是英语知识的传递,更是多学科的融合,课程内容更加厚重。

案例2 安慧里中心小学的校本课程《立体纸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王晓松是一位美术教师,但他本人有数学学科功底,于是就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设计研发了这门课程。教师以“立体纸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为主题,将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美术中的艺术化设计、劳动技术中的制作技巧等国家课程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和延伸。

二、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

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旨在确定一个主题,两个以上学科围绕这一主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术技能,教师选择不同课程形态共同呈现主题核心内涵。这类主题课程整合多为平行多科参与实施,基于相近的课程目标或者相似的课程内容进行的整合。整合主题宏观上可以是 学校特色也可以是学校办学理念;微观上可以是某个话题。下面我们选择一个典型学校的做法来分享他们的实践。

案例 二外附中小学部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多学科课程整合。

(1)明确特色主题

该学校确定了“传承民族文化,孕育中华英才”特色育人目标。学校课程以“民族文化”为主题,以“多元化实施民族文化主题课程,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学科课程整合设计与实施。在研究过程中学校把国家课程综合实践、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科学、体......余下全文>>

三: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创新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本文针对网络语文教学实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情感教育、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设计了相关的实行方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余下全文>>

四:小学音乐为什么要进行学科课程整合

标准版

五:如何有效进行主题课程整合

主题课程整合是共有一个主题,一般来说要有两个或以上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设计与实施,由学校统筹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讨,达成概念共识,借助学科之间不同的技能操作或者不同的课型组织形式,发挥每个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合作完成这一主题的横向联系与知识上的纵深理解。

这样的课型适宜同一年级组织开展,多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学生参与面广。主题课程整合的路径主要有学科内课程整合、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和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三种。

一、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

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即围绕一个主题将两个以上学科整合在一起,主题一般由教师设计,选择不同课程开展,一般由单一学科教师实施。

一般来说,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是以某一学科为主,联系其他学科内容实施该学科教学的设计。主题可以是议题、问题或经验,也可以是跨学科技能(如思维技能、社会技能)与跨学科概念(系统、模式)。涉及科技整合课程首先必须选择一个主题(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师生继而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列出与主题有关的内容(问题、人物、事件、概念),教师再将这些内容归到某些学科之下。之后,教师要提出一些引导问题,以标示这个主题课程的学习重点、范围与次序。最后再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形式宜多样,如阅读、写作、辩论等。但是,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基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以下选择两所小学的实践案例来说明。

二、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

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旨在确定一个主题,两个以上学科围绕这一主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术技能,教师选择不同课程形态共同呈现主题核心内涵。这类主题课程整合多为平行多科参与实施,基于相近的课程目标或者相似的课程内容进行的整合。整合主题宏观上可以是 学校特色也可以是学校办学理念;微观上可以是某个话题。

三、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

无论是学科内主题课程整合还是多学科主题课程整合,都可以理解为跨不同学科主题课程整合。

六: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持续推进,“整合”已经成为了课改中的一种新的思路。它强调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界限,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一、开展数学活动,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直接对象,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越开发越丰富的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如我在教学完体积与容积以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实际测量1粒黄豆的体积。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们非常好奇,积极探索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生1:在量杯里面装一定的水,再放入事先挑好的大小均匀的50粒黄豆放入量杯中,用现在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再除以50,就得出1粒黄豆的体积。生2:用长方体小鱼缸做容器,先将里面装一定量的水,测出鱼缸的长、宽和水深,再放一些黄豆,然后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出水增加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粒数。生3:找一个大玻璃瓶和一个空易拉罐,将玻璃瓶装满水,放在一个盆里,然后往玻璃瓶里放黄豆,使溢出的水正好装满易拉罐,然后数一数用了多少粒黄豆,再用易拉罐上标的容积除以黄豆的粒数……;在学完包装中的学问,可以让学生测量一张100元新版人民币的厚度,再思考假如银行有100万元这样的人民币,请你为银行的工作人员设计一个保险箱,这个保险箱至少得多大,你有几种设计方案等。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程度高。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更好的理解了数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脑力资源。

新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构建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能力是由学生的经历即参与决定的,参与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预示着学生资源的利用程度。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这绚丽多彩的生活正是数学的温床,而人类又不断地把数学用于实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生活资源,使之为教学活动服务。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旅游中的数学》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分析学生和本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安康这几年正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城区附近就有几处,瀛湖是最有名的,很多学生都有跟家长外出旅游的经历,于是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小调查,让学生调查去瀛湖的车费,门票,以及在瀛湖用餐的一些价格,课堂上根据调查的资料讨论,“假如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瀛湖一日游,有几种租车和买票方案?最少需要多少钱?”再将瀛湖的风景图片,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谈一谈去瀛湖的感受,然后根据实际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样将当地的风景区作为教学的素材,学生参与了调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体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无比丰富,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将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与我们教学有机结合,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三、巧用信息技术,合理利用科技、媒体资源。

《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余下全文>>

七: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背景、意义

改革学习方式,崇尚改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变以接受学习为主体的学科学习方式为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独立的实施领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特别是生物教学如何相互渗透,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更强有力的促进教育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统筹规划的原则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有机整合,从而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方式为: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中的活动整合;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因此,求同存异,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与相整合。整合各学科知识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而这种整合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综合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余下全文>>

八:如何将本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融合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已是教师所熟知的、新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现已广泛被教师用于课堂教学,是许多优秀教师教学的利剑。然而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制作不精良、使用不合适等原因,使得其发挥的作用受到制约,不少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要把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各学科课堂,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做到:

一、消除对多媒体课件认识误区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不少的教师在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过分强调多媒体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忽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多媒体课件无论制作如何精良,他的使用价值都还应让处在 “辅助”角色。一个课件制作得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它是否渗透了科学的教学思想和全新的思维方式,能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才是看它在多媒体技术方面运用的如何。因此,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看到多媒体课件的“轰动”、“新奇”、“好玩”这个浅层面,更不能忽视对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方法等传统教学理念的认真钻研,而是要将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思维方式融入到多媒体课件当中。

二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然而,多媒体课件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途径,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和主体,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通过师生之间情绪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是所不能替代的。试图用课件代替教师来“解说”教学内容、取代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往往是事与愿违。

三是忽视了正确处理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然而,在制作的课件时,有的教师只强调“教”,而忽略了“学”,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捆绑在课件设计的既定流程上,这样的课件只能算作是“书本搬家”或多媒体演示片,并不能发挥出多媒体最有魅力的互动功能。这实质上是将“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多媒体课件+教师为中心”,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因此,在对多媒体课件设计流程时,应着重从学生与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互动关系入手,选择合理的表现方式,为课件设计出最具互动性的方案,以防止师生的思维空间受到课件媒体的制约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是过分注重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少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美观,致使课件画面背景图案复杂,操作按钮奇形怪状,分散了学生大量的注意力,真有点“‘繁’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还有的使用大量的动画和背景音乐或过渡音乐,好象一定要复杂才显得有水平,课件才有档次。殊不如,有时却是在画蛇添足啊,这不是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吗?在一节课里,有那么多的东西要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怎么分配得过来。这一来往往会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弄不好一节课下来老师要求他掌握什么都还不明白。

教学课件不是电脑的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看起来热热闹闹、新颖,其实学生的学习意识却已经分散到那些亮丽的画面和优美的声音中去了,这时,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上课还是娱乐呢?

二、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制作上的缺失

一是课件“太胖”。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搜集的媒体资源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也不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影像等教学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东拼西凑,贪大求洋,多多益善,结果做出的课件不切实际,肥胖臃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面面俱到。设计者在设计课件时不分重点、难点。有的教师甚至把教学材料、资料、板书内容等悉数搬进多媒体中,教者上课时只是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挥挥电子教棒,更有甚者整堂课不离开电脑半步操作。走进了......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