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答辩中期报告

一:德育答辩的事件背景

德育答辩系统工程是北京理工大学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创造性的一项举措,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职业发展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将德育论文答辩作为与毕业设计同样重要的工作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起德育论文工作开始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分为德育开题、德育中期检查与德育答辩三个部分。目前全程化的德育答辩是该校人才培养的品牌,国内近百所高校都向该校学习开展此项工作。2003年起,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尝试对毕业生进行德育答辩。答辩工作共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宣传动员及学生个人总结阶段。第二阶段为学生交流答辩及成绩评定阶段,各学院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德育答辩,成立专门的答辩委员会,由学院领导出任答辩委员会主席,除应届毕业生外,还邀请本学院其他年级学生代表参加;第三阶段为论文评审和总结表彰阶段,学生工作处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评选出获奖论文并对获奖者予以表彰。虽然德育答辩的重要性等同于毕业答辩,但形式上却相对灵活多样。在德育答辩的过程中,虽然每一名学生都必须认真撰写德育答辩论文,但各个学院可以结合本院实际,通过学生交流互评、领导老师点评、班级座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参加德育答辩。德育答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审视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好评。学生把毕业的书面总结当作自己对4年大学生活的梳理与反思,把交流答辩视为和老师交流成长与发展的宝贵机会。各学院的答辩现场气氛既轻松又热烈,有许多学生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制订了今后的计划和目标。目前德育答辩已经从四年级扩展到一年级,大一新生刚入学时进行德育开题,大三时进行德育检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德育培养体系。2007年开始,德育答辩贯穿在北理工本科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刚入学时就会有个开题报告,然后大三有个中期报告,大四,在毕业论文答辩前一个月左右,进行德育论文答辩!

二:求 小学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方案的论文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给少年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交错,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形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加之现代家庭子女不多,家长寄予的希望极大,对孩子的溺爱多于教育,使不少孩子身上滋生了许多不良习惯,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了极大困难。

关于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训练,在国内外已有众多的研究。美国在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活动中历时10多年,旨在改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树立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勤劳的好公民,后来逐步拓宽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内在“九五”、“十五”期间也开展过此类教育的研究。

要成才先成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常抓不懈。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鉴于以上认识,我们深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决定申报全国少工委“十一五”研究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

“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理解:

(1)概念界定:

“行为”一词是心理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名词,其含义是:内在的、外显的意识与潜意识一切活动。即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及内隐性的意识历程。

“习惯”,其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

“养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2)对养成教育“三要素”的理解:

其一,“教育者”,势必由主要施教的教师(思品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德......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