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做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哪些方面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好“三个注重”,即:
第一, 注重学思结合。
实现学思结合,就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其主要形式是探究和讨论,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 注重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即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从总的来说,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制度化的过程,但是,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人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也要求既动脑又动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障知识的有效习得。现实中知行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提高教育质量,贯彻知行统一的观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学习知识应该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由于我们的教育过分地看重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成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害了严重的知识脆弱综合症。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综合以上几点,这些不仅是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二:如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推进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朱维璐 相晨萌 孙会琴 闫彩红 【摘要】:首先分析了当前部分工科院校中存在着实践教学滞后理论教学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其次主要站在实践教学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上,本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的目标,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的措施,实际应用和调研表明:学生不但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而且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毕业设计质量,与往年毕业生相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素质培养 【基金】:河北科技大学电气信息学院院立基金项目 【分类号】:G642.0 【正文快照】: 一、国内实践教学现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成要素的完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以及模式变革的价值实现等三个方面,其中要素完善是基础,关系优化是重点,价值实现即成效显现是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简介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 和方法)
四:如何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1.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而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前提下,使培养的学生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不一味追求精深的理论知识。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注重智育,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更宽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显而易见,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注意系统的大学通识教育外,还要考虑培养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2.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
(1)从知识结构上讲,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2)从能力结构上讲,不仅要在科技的应用方面有突出的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3)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创新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科学管理等方式创造价值。(4)受到系统的实践训练和锻炼,具有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较强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5)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围绕着工程应用和科技创新而构建,既要有“知识”、“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三个突出特点。
3.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以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显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关键是创新,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赢得竞争优势。对于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言,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为了成为合格的未来职场人,在校期间学生应受到系统的职业化训练,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诚信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等等。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也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创业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更多地创造就业岗位,发挥“就业倍增”的效应。
4.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基于人才素质基本结构相同这一规律,就需要在教育实践上正确处理好能力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因此,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人才培养缺乏统筹性和前瞻性,人才培养大概分两个阶层:一是在校学习,二是在岗学习。在校学习目前表现为教学方法陈旧,应试教育束缚了许多专业可专门人才的展露,这就是一个体制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盯是在岗培训,为什么在岗了还要进行培训,再教育?这就是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教育给社会遗留的问题,学不致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就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六:高校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因此抓好创造性人才培养也要从这四个要素着手。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这里结合他们的成功经验来讨论这个设问。
1.明确的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我们要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譬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辩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大学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可以有依可循、有据可查。我们大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不仅表现在目标笼统不好操作,更重要的是脱离社会现实和时代的要求。美国大学的经验对于我们思考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以为还有一个大学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提供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就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2.科学的培养模式。
育人环境决定育人质量。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素质结构,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改革实际上不单纯是教学问题的改革,而是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1)教学制度及其改进。
教学制度既关系到学习主体“学的规定”,又关系到教学主体“教的要求”。哈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世界领袖地位并经久不衰,就在于近140多年来其7任校长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教学制度设计要体现两个目的:一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创新性等);二是有利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于教学制度我以为有如下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学分制问题。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在美国尽管专业教育已经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并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为了激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美国大学还专门设有表彰本科毕业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并专门在影响力极大的毕业典礼上颁发。
(2)教学模式及其改进。
教学模式包括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动态的教学......余下全文>>
七:什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穿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与学是相关联的,“工”是手段,“学”是目的。
八: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什么样的政策瓶颈? 在这个问题上,众多学校达成了一系列共识:江苏省要进一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逐步形成高校多元入学格局,拓宽试点学校直升高校的“绿色通道”;要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学校的政策扶持,扩大试点学校中招招生自主权。众人建议江苏省出台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建立全省性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研究中心,共同研究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建立全省性创新人才培养协作组,形成制度化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要在招生、师资编制、资金投入、升学、课程设置等方面予以特别的政策支撑。
九:改革发展纲要 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包括()
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第一, 注重学思结合。
实现学思结合,就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其主要形式是探究和讨论,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 注重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即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从总的来说,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制度化的过程,但是,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人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也要求既动脑又动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障知识的有效习得。现实中知行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提高教育质量,贯彻知行统一的观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学习知识应该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由于我们的教育过分地看重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成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害了严重的知识脆弱综合症。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综合以上几点,这些不仅是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