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访制度

一:论文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家访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信网络便捷了人们的“联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却少了一份真情,多了一份陌生!山区农村多数教师深有感触:匆匆几语的电话交谈取代了昔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家访。表面看来:联系的确多了,也很方便。但教师对学生家庭实况的“掌握”几乎空白;与家长“促膝长谈”共研学生思想的场面一去不返;通过家访了解学生个性,贴心建立感情的机会几乎为零;学校与家庭携手教育的环节几乎断裂——久违的家访,一座人们遗忘的桥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给内地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偏远山区,年轻农民为了发展,外出打工已成潮流。他们为国家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子女却留在家中由祖辈照看进行着隔代教育。少数留守娃生活贫困被放任自流或极度溺爱,以至心理障碍、思想叛逆、充满困惑、渴望亲情——留守儿童工作成为农村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笔者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老师关爱留守儿童,应从家访做起!

一、家访是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础

留守儿童的成长已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大事!他们以各种形式的援助来关爱留守生。爱心志愿者们更是慷慨解囊千里迢迢赶来贫困山区送温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下一代能茁壮成长为国之栋梁。那么,作为与留守娃“朝夕相处”的一线教师就更应该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切实为留守娃排忧解难;义不容辞去呵护、关爱他们,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山区农村学校应该根据留守儿童多的特情,制定相应的“家访制度”从基础抓起,去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我们只有把家访作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家访制度”要在工作实践中联系农村具体情况得到逐步完善。毕竟我们在探究阶段只能“摸着石子过河”。但我们可以清楚它基本上必须具有以下几点:一、每学期,除信访和电话访问外,教师必须对班上每个留守儿童两次以上的家访。要注意家访的质量,要带着问题去,得到收获来。如果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注意收集材料,就会为以后的系统研究提供经验。二、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上、放学道路全程情况要能清楚掌握。家庭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方法等。上、放学路上的情况主要是道路的远近、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路队或乘车纪律等。三、对被访问的留守儿童要有个案记录(包括与监护人的谈话记录)和案例分析以及对存在问题作出的相应措施。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家访这一渠道,才能真正对留守儿童情况作出深入的了解!我们只有打好“了解情况”这一基础把工作落实到位,留守儿童获得健康成长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山区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大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才能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缩小与城镇学校教育的差距!

二、家访是放下孩子思想包袱的良策

“顽皮、不懂事”是小孩子的天性,所以需要老师作出耐心教育。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一些犯错而放弃,更不能鄙视他们而造成心理逆反。只要我们寻求良策,每一个孩子就都是祖国的“希望”!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其实小孩子不懂事的根源是其思想觉悟低不了解事情真相。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因为“留守”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近年来,一些学校经过多次会议研讨发现:留守儿童工作是凝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原因!因此,把留守儿童工作立为教研课题是符合山区农村特情的。我们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通过家访收集到了大量的材料。还证明了少数留守儿童思想上背有包袱,性格偏激甚至叛逆!其中有一案例令我们惊诧:有个二年级小朋友经常装病逃学,成绩急剧下降。老师设法通过家访与其监护人“促膝交谈”掌握到了具体......余下全文>>

二:关爱留守儿童的措施有哪些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在条件极其艰苦下,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设立了“亲情电话”,还准备利用农远工程的电脑,在开通了网络之后,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服务。让万水千山也隔阻不了“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融。

3、建立了“爱心妈妈(爸爸)”值日制。

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安排一名富有爱心和教育经验的教师值守“留守儿童之家”,利用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解决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所存在的疑惑和困难。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我校教师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班级内、少先队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6、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干部、镇政府人员、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7、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校联系制度。

我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家校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8、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心连心”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暑期里,学校开展了“留守儿童暑假快乐周”活动,“留守儿童”在老师地指导下看书、读报、作业、游戏,度过了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周。

9、定期安排免费体检。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将定期为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因病至贫的隐患。

10、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11、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余下全文>>

三:关于留守儿童到父母工作地方上学一事,政府怎么解决

我们这里有农民工子弟小学

四:国家对留守儿童有什么关怀的政策

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增强学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爱。每学期开学,学校就对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填写“留守儿童信息卡”,全面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及父母外出务工留守代管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实行帮扶的三级管理制度和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交流制度。学校详细登记本校各班留守学生详细情情况后,将学校留守学生按年级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五个片,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班主任分片负责,明确各级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对象,督促教师与监护人定期交流,要求教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成长情况,通过定期的电话沟通或家访,积极交流意见,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 三是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教师,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定期开展健康心理辅导和讲座,促进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广泛开展运动会、朗诵比赛、演讲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留守学生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互助互爱,让留守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他们的“温馨之家”。 五是开展“一帮一”活动。学校行政干部与13位留守学生一一结对,与他们经常联系,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中积极帮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努力为他们营造家庭式的温暖,时时鼓励他们在家里做一名好孩子,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社会做一名好少年,力求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如何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联系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其各方面的条件(如财力、人力等)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应对,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制订切实有效的对策,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保证留守儿童得到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一、详细收集学生情况

在开学伊始,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例如,本校中六年级有90%的留守儿童,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独自留守在家,生活学习完全自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和管理,而且由于年龄差异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较多,往往事与愿违。在实践工作中证明,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留守儿童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争取家长的支持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我们针对留守儿童的这种情况,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家访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许多事实证明,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父母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帮助家长建立浓厚的亲子关系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余下全文>>

六: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考核办法

老滩小学留守儿童

管 理 制 度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饥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缺失。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1、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每学期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6、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七: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具体措施

办学,幼儿园及小学最重要。吸引有爱心有文化的志愿者,降低甚至免除入学费用,是最实际的关爱。

八:留守儿童的存在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和农村教育等方面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这样说道,3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综合性,“小候鸟”被拐卖的事件也曾发生数起。研究表明,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精力不济,真是力不从心。建议加快对不适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订、政策滞后、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卫生习惯整体不佳,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爱是教育的基石,由此产生怨恨心理,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更谈不上有何亲情、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影响的不是少数。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例如。”叶敬忠说,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外婆。  在尚晓援话语中,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即使在外地务工。另外,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修订中,少年富则国富,众所周知,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使这些孩子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高的素质,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常抓不懈。另外,与学校,没有父母的监护,就会学得更棒。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包括姓名、教育(以及高考)制度的地区协调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以解决,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关注不足,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特点方面,留守女童的独自居住比例显著上升、性格抑郁,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面临的照顾风险高于资金风险、制定,丧失信心,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湖北六个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一是由于血缘,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雪梅则分析认为、无人监护。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 报告研究发现,健康状况欠佳、 孤独无靠心理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所以。切实将男女平等、奶奶或外公。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村主任联系、法规。而性格孤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少年智则国智、河南、湖南,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完成了《中国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2015)、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通过书信,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城市生活的不稳定性、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2,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心理,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繁忙的生产生活负担。在安全上,包括姓名,学习不求上进,而父母不在身边,倾听烦恼、学习能力和方法,尽可能提供帮助。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人生地不熟。我与村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教育政策等,不服管教。2012年7月22日,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社会形成合力。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授尚晓援则强调说——我们目前最为需要的是能让留守儿......余下全文>>

九:怎样培养留守儿童生活卫生习惯讲稿

习惯,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习惯性的动作。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后天反复的个人实践、旁人的督促、提醒才能形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明确规定:“穿戴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漱口,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良好卫生习惯是人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但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而且还体现了小学生的文明气质,影响着将来的整体素质。因此,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显得特别重要。

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要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把留守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为孩子的生活以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就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班集体,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好习惯

众所周知,大部分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多的呵护和关照,使得好多学生从来不做家务事,不知道怎样搞卫生、怎样保持清洁。而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们习惯更是差。教师要培养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就得教会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有所知而为知。我认为,学生不讲卫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卫生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学生德育的引航者,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抓养成教育应从学生进校第一天抓起,把每学年的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引导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校风、校训。并结合班级工作,制订本班的班规和要求。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总结。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扎下深根。但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寄希望于开学的第一周,要反复学习、加强、巩固,强化监督落实机制,不断地提醒、引导,多方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习惯,逐渐地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班主任还要利用晨会课、班队课针对学生不讲卫生情况及时教育学生,做到卫生时时讲、天天讲,让学生了解自己坏习惯所带来的问题,并通过人人争当“环保班级小卫士”活动,及时表扬卫生习惯好的学生,通过树立良好典型的方式来带动全体学生。

二、制定制度,培养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小学生主体认识不一致,思想不重视,处于一种应付被动状态,那么教育培养就会事倍功半。让学生坚持做一样事,强迫和命令往往是不能长久。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明白要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等他们从心里接受了这样的事,他们才会愿意并持续地做好它。

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尚。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学生德育的引航灯,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队活动,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和要求,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坏习惯所带来的不良问题和影响,渗透良好习惯的行为。在班队会中,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要学会整理好自己的课桌椅。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什么叫卫生,根本就不懂,从小总是什么事情都是大人为他们做好,他们只知道享受。为此,经常不讲卫生的同学,要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各班制定出卫生清洁制度、学生个人卫生制......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