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乡的名人作文500字 曹文轩
同学们应该都十分熟悉曹文轩老师吧!他是我们盐城的著名作家.他写的长篇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等几乎每个同学都读过.
曹文轩老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他1954年出生,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会员、北京大学教授.曹老师在盐城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孕育出一朵朵艳丽的奇葩,为我国文学之苑增添了亮丽光彩.
我不由得想起曹老师写的《青铜葵花》.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行字:“谨以此书献给曾遭受苦难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孙.”让我感慨不已,现在的社会与曹老师所处的时代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有一次看电视,偶然看到主持人对曹文轩老师的专访.曹老师想起农村生活,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贫穷,而《青铜葵花》写的正是一场灾难,正如曹老师在书中说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没有哪个人没有经历过磨难,但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这本书告诉了我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做一个强者,扬起理想的风帆.
曹文轩老师用优美细腻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寻常但又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伴着温馨、浪漫成长!
或
说到名人,我的家乡倒有一个,他是一位儿童文学家.
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他从小就酷爱文学.每天都在业余时间里捧着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着.有时候,家里没钱买书时,他就到处奔波,到左邻右舍借一些有用的书,如果没有借到,他就到附近的小山村里借.当他借到书时,高兴得连蹦三尺高.
曹文轩就是因为从小养成酷爱读书的好习惯,所以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
难道从小酷爱读书,长大后就会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吗?我总是这样想.不是的,作家是很难当的.想当一名出色的作家,就要有感情,要对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
曹文轩的作品很多,每个作品都表达了一种感情,一些道理.如:《青铜葵花》《草房子》《野风车》等.曹文轩曾说过:“写作文,就要来回地折腾.”对,的确如此:我们写作文时,就要来回地改.
通过我的介绍,你知道我家乡的名人了吧!
二:家乡的名人 作文 15分
写关于家乡名人的作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俗话说得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有一个辛苦勤劳的农民。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业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王大伯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只有王大伯和他们不同。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他说:“凭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机械化。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
种田虽然让王大伯辛苦了好一阵子。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真是苦也粮食,甜也粮食
2
庄子故里在唐宋以前,没有争议,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蒙城县。
今日蒙城县,是古代蒙县而来。蒙很早就为县级行政单位了,在后汉(公元25~220年)时代,“蒙”称“蒙城”,《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得很明白:豫州,梁国有九城:其中有“蒙”城。因此,“蒙”自后汉起,就称为“蒙城”。后汉的郡和郡国的县级行政单位都称城,特别是过去单字的县,如“蒙”、“项”、“虞”等等,此后也成了“蒙城”、“项城”、“虞城”了,以后再恢复县制称呼,“蒙”就成了“蒙城县”, “城”字被保留了下来。
晋代学者张湛曾经作《列子注》这本书,张湛明确写道:“庄子,宋之蒙城人,为梁漆园吏。”可见,晋代仍沿称蒙为“蒙城”。蒙城这个地名,当起自后汉。汉晋以后,唐以前,蒙城地名有过变动,蒙城曾被叫做“山桑”,山桑侯国,但称做山桑前后,“蒙城”也是不断反复出现在史志上的。但自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城重新被确认至今为“蒙城县”,1000多年中没有变化。所以,有的学者不辨史志,武断蒙城自唐代开始才有的,不符史实。
“蒙”是春秋战国就有的县级行政礌位,在后汉,称为蒙城,从唐朝至今,蒙城这一名称始终不变。蒙城算得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了。
“蒙”是庄子故里,首先提出的也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附有庄子传,开头一句就是“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后汉时“蒙”为“蒙城”,庄子自是蒙城人了。
对此,宋代二位大文豪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苏东坡(公元1036~1101年)均予以确认。
《苏东坡全集》中有一篇《庄子祀堂记》,是为蒙城人建庄子祀堂而写的。文章一开头,即为“庄子,蒙人也。”这块碑近年在蒙城出土,虽为残碑半块,存原文186字,经有关专家认定,碑文文字当是苏东坡亲笔所写。
《王文公文集》中有一首诗:《蒙城清燕堂》
三:家乡的名人作文400字《种地大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俗话说得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有一个辛苦勤劳的农民。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业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王大伯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只有王大伯和他们不同。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他说:“凭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机械化。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
种田虽然让王大伯辛苦了好一阵子。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真是苦也粮食,甜也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