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液相色谱的色谱条件
既然找不到具体的方法,你就老实点一步一步测了哇,波长可以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扫啊,安捷伦1200和福立2200的液相也可以直接用检测器扫描的,如果是岛津20A的要用它原配的工作站也能扫的啊,至于流动相柱温和流速就要你自己慢慢弄了,因为是不明物质最好用上保护柱,避免把柱给储报废了,然后借助天平等物理的手段进行实验结果验证就好了哇,因为是不明物质没有紫外吸收是很可能的,也可以换别的检测器试试,如果有需要,我可以试试帮你做下的啊,zyhzyh1987@126.com,(我的邮箱)常州市中山路161号三楼,常顺精细化工研究所 张雨涵 (做的话最好寄个样品给我)
二:高效液相色谱与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有什么差异
原理是一致的。
不同的地方一个是仪器,一个是色谱柱。
后者超高效液相色谱,可以缩短检测时间,节省时间,节省流动相,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先说色谱柱,超高效液相色谱柱的粒径会更小,柱子也更短。如果说样品流过液相色谱柱的感觉是流过满是石头的管路,那么超高效液相色谱柱就是装满了沙子的管路。一般液相色谱柱的粒径是5um,超高效液相色谱柱的粒径有3.5um,3.0um,甚至有1.7um。这样样品和固定相的吸附会更加充分,分离也会很快。
再说仪器,刚才说到的满是沙子的管路,因为色谱柱的粒径减小,所以柱压会大大提高。这样普通的液相色谱仪也就不耐受这种高压了。所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从泵,到各个管路都是耐高压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色谱柱的作用,快速分离样品。
上面一张图是高效液相色谱图,15min分析出的一个样品。下面一张图是超高效液相色谱图,同一个样品,7min就分析完毕。而且峰型更好。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流动相有哪些要求
(1)溶剂对于待测样品。必须具有合适的极性和良好的选择性。
(2)溶剂要与检测器匹配。对于紫外吸收检测器,应注意选用检测器波长比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要长。所谓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指当小于截止波长的辐射通过溶剂时,溶剂对此辐射产生强烈吸收,此时溶剂被看作是光学不透明的,它严重干扰组分的吸收测量。对于折光率检测器,要求选择与组分折光率有较大差别的溶剂作流动相,以达最高灵敏度。
(3)高纯度。由于高效液相灵敏度高,对流动相溶剂的纯度也要求高。不纯的溶剂会引起基线不稳,或产生“伪峰”。痕量杂质的存在,将使截止波长值增加50~IOOnm。
(4)化学稳定性好。不能选与样品发生反应或聚合的溶剂。
(5)低粘度。若使用高粘度溶剂,势必增高压力,不利于分离。常用的低粘度溶剂有丙酮、乙醇、乙晴等。但粘度过于低的溶剂也不宜采用,例戊烷、乙醚等,它们易在色谱柱或检测器内形成气泡,影响分离.
四:高效液相色谱新条件需要做哪些实验
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试验
测定有关物质和含量的具体操作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你是要检测什么东西,测定什么就照着什么的标准来执行就可以了。我们是制药行业的,具体的试验方法可以参考药典附录,或者是ICH Q2b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流动相有哪些要求
干净,没有小颗粒,以免堵塞色谱柱。 对样品有合适的洗脱作用,这个要进行测试。还有就是在检测器上的响应不应该干扰样品的检测。
其他要求就是柱子的要求了,在一定范围的pH内,流动相的极性,这些在色谱柱的说明书上都会有写明,可以参照执行。
六:高效液相色谱柱色谱条件筛选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你给的条件过于宽泛,先上一个大概的选择原则:
不过一般提到液相色谱的时候,一般不包括排阻色谱以及离子色谱,所以对应的分析对象的分子量要小于2000g/mol,这种情况下一般都属于分配色谱,目前分配色谱的固定相一般属于键合相,相应的色谱柱属于键合相色谱柱。比如C18色谱柱。
这种情况下,选择原则一般是“相似相溶”,根据待分离组分的极性大小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比如对于极性很小的组分,我们一般选择非极性色谱柱(C18柱、C18柱),对于极性较大的组分,可以选择极性色谱柱(氨基柱、氰基柱)。
不过手性化合物的分离是例外情况,需要构筑手性环境,比如专属性的手性色谱柱或者手型环境流动相。
七:高效液相是什么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等。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该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 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μm。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
2.液液色谱法 使用将特定的液态物质涂于担体表面,或化学键合于担体表面而形成的固定相,分离原理是根据被分离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
涂布式固定相应具有良好的惰性;流动相必须预先用固定相饱和,以减少固定相从担体表面流失;温度的变化和不同批号流动相的区别常引起柱子的变化;另外在流动相中存在的固定相也使样品的分离和收集复杂化。由于涂布式固定相很难避免固定液流失,现在已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化学键合固定相,如C18、C8、氨基柱、氰基柱和苯基柱。
液液色谱法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不同可分为正相色谱法(NPC)和反相色谱法(RPC)。
正相色谱法: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反相色谱法: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的时间。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