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有哪些不同?
高自尊交往中过分敏感 容易记仇 所以不要轻易开玩笑 所以朋友较少 很内向
所说的低自尊其实是一种情商高的表现 自然 礌度 这样的人很随和 很少几乎不生气 很讨人喜欢 很开朗
二:自尊心强和高自尊是一回事吗
自卑的人是因为他的心理防线比较弱,所以就尽量从表面上来掩饰他的软弱,我们就一致认定那类人是自尊心强。但自尊心强的人未必就是自卑,反之一样。
自尊心强和高自尊是两码事,高自尊的人是自信自己的所有存在能力,他的自尊心一定强,而且肯承认错误,知错必改,颇有大丈夫的气魄,不然他也不可能保持高自尊,想得到别人尊重,就必须如此;自尊心强的人自信心不一,有可能低,因为他是伪装;也有可能自信心很强,因为他不是自卑。
自我的人,多以自己为中心,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的影响,这样的人,多半生长在不错的环境里,周围的人过多的宠爱,使他们养成了忽视别人的习惯。我觉得这种人,比起自私的人,还强一点儿,至少他不是不为别人想,只是想的比自己少而己,而且也非无药可救,和这种人交往,要注意保持平等的状态,不要刻于去迎合他,这样做无疑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尴尬的处境中,也不要过于要求他,改变处事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
三:什么叫自尊?自尊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自尊的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2)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四:自尊有何表现
(1)自尊的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2)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五:一个人自尊心很强什么表现?
做人首先要自尊,这是基础。 然后是自信,过分自信是自负。 不自信,就是自卑! 虚荣是不自信和自卑的表现。 自尊心过强也是不自信的表现 自卑——虚荣——自尊心过强——自尊——自信——自负 自尊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能激发人们发愤图强,不断进取,使人们自重、自爱、与侮辱自己人格的现象做斗争。 但自尊心太强就有害了。首先,会产生孤傲、清高的心理。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易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看不起别人;其次,太强的自尊心还会发展成为嫉妒的心理。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某一长处或别人取得的某一成绩,甚至还会为了维护自己虚荣的“自尊心”而设法贬低、打击别人;再有,自尊心太强,不利同学,同事间的团结。 克服自尊心太强的不良心理: 1.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为维护自己虚荣的“自尊心”而拒不承认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2.要心胸宽广,豁达大度。不要因为某一件有损于自己的事而耿耿于怀,甚至抓住别人的一个小毛病不放,置人于死地在后快。应明白自己不可能处处比别人强,也不可能处处比别人差; 3.要学会谅解。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存心把他人“搞臭”。这样做,一方面使事态扩大,矛盾激化,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自己胸襟狭隘,品质欠佳。
六:()()的自尊
简言之,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1]。比如,国外学者Mruk (1999) 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尊是在应付生活挑战时的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之现存状态。该定义中,能力和价值是自尊的两个基本维度 [2]。国内学者张静(2002) 也在综述有关自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 和自我悦纳(或自爱) 两部分构成[3] 。本世纪初,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布兰登(Branden ,2000) 提出,自尊是把自己体验为有能力应付基本的生活挑战和应付值得幸福的基本挑战的倾向性[3] 。
因此,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自尊的内涵.
首先,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及其体验。这又包括两层含义: (1) 自尊是个体自己对自己而不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其体验。自尊虽然是不断内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观点的产物,但它一旦形成,就成为自我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不会因个别人的看法或某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并不是说自尊不可变,事实上,自尊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但只有长期量变的积累或重大事件的影响才会最终改变自尊水平。(2) 自尊所指向的对象是个体自身而不是他人。也就是说,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与情感体验,而不是对他人或外界的评价与情感体验。
其次,自尊有两个维度:能力和价值。
有能力感的人不一定有价值感,而有价值感的人也未必有强的能力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与此同时,真正的自尊是基于现实的自尊,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自轻自贱。正如布兰登所说:“具有高度自尊的人不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会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快乐在于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比别人好。”
最后,自尊主要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情感体验,是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
国内学者刘毅和刘萍(1997) 指出,和自我概念相比,自尊属于自我中更加具有情感色彩的部分,是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和态度[4] 。如果说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成分,那么自尊则是其情感成分。自我评价及其情感体验有正负两个方向,因此,学术界的自尊概念也常常有积极消极之分(即高自尊与低自尊)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心很强往往正是低自尊的表现.它与学术界的高自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低自尊的人往往具备很强烈的心理防卫机制,他会将自己掩盖起来,然而也很容易受伤害.因为一旦他的防御机制打破了,就会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行为的偏差. 在教育过程中也经常提到,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心理学界却常常说,要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因而,我们是要维护强的自尊心还是弱的自尊心? 这就不免产生理解上的混乱。其实,这就牵涉到自尊与自尊需要的区别.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一个人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对荣辱的关心,即自尊的需要[5] 。
但是,说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并不等于说自尊等同于自尊需要。事实上,这就如同衣食不等于衣食需要或友谊不等于友谊需要一样浅显易懂。虽然国内对自尊概念的早期认识中常存在循环定义的不足,如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1989) 认为,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6] ;林崇德(1995) 则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7]。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自尊与自尊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需要是指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显然,它是一种尚未实现或尚未满足的内部状态,而自尊是已经实现或已经满......余下全文>>
七:影响自尊的因素有哪些
1.家庭中的亲子因素
一些亲子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高自尊:对孩子表现出慈爱、有兴趣、接受与参与;对孩子的要求,前后要一致,双亲要一致;尊重孩子,给与一定的自由;说服而不是体罚孩子。
2.行福表现的反馈:
特别是成功行为的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选择那些适合个体,能取得成就或成功的活动,有益于增加自尊。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在社会比较中如何选择坐标系是极其重要的。根据相似性原理,选择地位、身份相似的人与之比较,将使个体处于恰当的位置,会增加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