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意义

一: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中国国民党方面的评价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谴责的情况下,受中共唆使进而不满“先剿共、再抗日”,于1936年年底在西安挟持蒋中正,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导致政府的抗日准备被迫中断,全面抗日提前爆发;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获得喘息机会,酿成抗战胜利后的全面叛乱。

中国共产党方面的评价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二:西安事变的意义50字

历史老师回答您

西安事变本身没什么意义可言。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却有跨时代的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三: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就“西安事变”本身讲,它“是国民党内部在抗日问题上与国内改革问题上,因政见不同而发生的”(《毛泽东同志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谈西安事变》,《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诸问题》1937年出版。),但是促成这次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则是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一次伟大胜利。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举入侵中国,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团结国内一切抗日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已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一九三一年九月下旬,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就曾“号召全党同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结成抗日反蒋统一战线,发动和领导群众开展反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一九三二年四月十二日,中共领导的中华苏维埃政府对日宣战。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共又同发动“福建事变”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签定了“抗日反蒋初步协定。”(《红色中华》149号,1934年2月14日。)但是由于当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中央,因而没有能够把已经提出来的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付诸实际。一九三一年五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使党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国内一切力量“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停止内战,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决议中指出:“只有最广泛的反日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二十七日,毛泽东又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至此,中国共产党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明确地提上了党的议事日程。

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党便展开了对驻兵于西北的国民党将领杨虎城、张学良的统战工作。

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热忱的人。他早就同中共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共产党员魏野畴,南汉宸等人不仅是杨的朋友,并在其军部担任要职。大革命失败后,各地都“清党”反共,杨的部队当时在安徽,党领导的一次暴动失败了,杨失望地说:“宁愿丢开我的军队,也不愿和共产党把关系搞坏”(王炳南《关于“西安事变”》,《西安事变资料选辑》1976年4月。)。由于杨对共产党人的收容,其部队中共产党员发展到二百多人,就连杨本人也申请加入共产党,但未获得当时河南省委的批准。一九三二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杨授意进步人士杜斌丞通过中共地下党与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达成了互不侵犯,互派代表的协议,还掩护红军建立秘密交通线,从西安取得急需的药品和军用品。但是,杨虎城必竟是国民党范畴内的一个地方军阀,他一方面要听命于蒋介石,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一九三五年初,当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长征进入陕西境内,杨虎城赓即发动了对红二十五军的“围剿”。而“围剿”的结果是红军歼灭杨虎城近三个旅的兵力。这一教训十分沉痛,杨虎城说:“抗日,大家有出路,打内战,大家同归于尽,要抗日,先要停止内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余下全文>>

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

1、为了逼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史上也称为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西安事变前夕的张学良(左)与杨虎城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西安事变指挥部——杨虎城公馆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1936年12月13日,《西安文化日报》刊载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1937年4月2日,周恩来由西安返回延安,毛泽东等到机场迎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余下全文>>

五:列举西安事变的时间、发动者、结果、历史意义;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结果:和平解决;历史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六: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基本停止了内战,使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停止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

七:西安事变的积极意义

先,西安事变的爆发结束了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状态,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调动了全民族抗战的激情;其次,西安事变最终让南京国民政府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力量抗战;最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是当时日本侵略军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西安事变在事实上迫使日本放缓了侵略步伐。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