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的赏析
赏析: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思想感情:
该词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希望这些能帮助你,对回答有疑问请追问!如果赞同请及时选满意答案,您的赞同是我助人为乐的动力 谢谢!
二:长相思的点评赏析
《长相思》以山海经中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为开篇背景,讲述生命中的“爱而不得”。新颖的构思,精巧的布局,奇幻的想象,意外的曲折,温暖的结局 。在《长相思》中,桐华用细腻柔滑的文字成全了女人们对爱情最初、最纯粹的幻想,又用一种寖透的悲伤打破原本的幻想,就在这样矛盾的氛围中感动着,惊叹着……直至彻底臣服。最完美的男人,最纠结的爱恨,这是桐华笔下极致的爱情,凄美动人,而桐华的小说,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女儿家的情事,还有国仇家恨背景下的英雄乐章,她的作品比普通言情小说少了一丝缠绵悱恻,多了一股磅礴大气,激荡起伏的历史背景让爱情更显得荡气回肠,引人入胜 。《长相思3:思无涯》是长相思系列乃至整个山经海纪系列包括《曾许诺》在内的整个故事的大结局,在《长相思3:思无涯》中,山经海纪的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大结局 。
三:白居易的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汴水与泗水是古代淮河下游两条最大的支流,也是古代我国两道南北大动脉。如今,这两条河流已成为宿迁市的“文物”和“市宝”。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瓜洲本为江中沙洲,沙渐长,状如瓜字。吴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时为吴国南界.
这首词到底为谁而作,白坛上也有许多说法,如:樊素、柳枝。但更倾向于樊素。“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小蛮是白的两个家伎。白居易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时买下的。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
[赏析]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 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觉得更有意境。
“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下阕直接抒写情怀,因所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
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
四:陆游《长相思》的赏析
长相思
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官闲常昼眠。
画凌烟,上甘泉,自古功名属少年。知心惟杜鹃。
五:长相思之二 陆游 的赏析
长相思(五之二)
陆游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②桥如虹:指虹桥,一作红桥。距三山别业约二里。《嘉泰会稽志》卷十一:“虹桥,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③一叶:指小船。④称放翁:陆游自号放翁。《宋史·陆游传》:“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⑤侧船篷:船篷侧放,作帆使用。⑥蟹舍:搭在湖中或江上的小茅屋,渔家暂时居住。参差:高低不齐。⑦皤然:鬓发斑白稀疏的样子。⑧官闲:闲居,不再做官。⑨画凌烟:在凌烟阁上的画像,指代建立功名。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为唐朝开国立下功勋的二十四位功臣,于凌烟阁“亲为之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画。”(唐刘肃《大唐新语·褒赐》)⑩上甘泉:指得到皇帝征召侍从。《汉书·扬雄传》:“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皇帝)方郊祀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⑾杜鹃:杜鹃鸟,叫声凄苦,似“不如归去”。⑿浮生:生命短促,世事无定。⒀千钟:钟是古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以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瓯),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⒁孤桐:琴。解听:听得懂,能理解。
此词写作者在江南水乡所过的隐居生活。
水乡的桥如虹,水面开阔,水天相映,一叶扁舟在烟雨中自由出没,是“天”让我称“放翁”,放纵于山水之中。让江风吹着船篷,跟渔人们在一起,直到天幕,听着晚钟悠悠,水乡的景色如画,渔父的生活恬然。
【点评】这一组词作于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八月。其时作者64岁,闲居三山别业。陆游七月从严州回到故乡,以为从此不再出仕为官,故选取“长相思”词牌,采用连章体,表明今后将逍遥于青山秀水之中,过上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第一首写烟雨泛舟,第二首是自叹中似有不平,第三首是自我心绪调整。反映出作者报国无门又岁月迟暮的无奈情怀。
六:欧阳修的长相思赏析,急!!!!!
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胧的送别词。全词以景语结情,熔情入景。词中选取满溪之苹绕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烟、凄凄之风、寂寒之鸥等景象,营造出一个朦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本词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送别词中别具一格。
起首一句,写送行途中所见景象。“苹满溪。柳绕堤。”青苹满溪,其含意无异于芳草萋萋,亦是关别情。垂柳绕堤,则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远。熔情入景 ,寓事于景,意蕴包孕很丰富,语言却极简练,只六个字 。“相送行人溪水西 ”承上,点明送行之事,也点明全词的词旨。千里送行,终有一别,“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终于别去之处。无限凄惘 ,见于言外 ,因为水西一别,行人已经渐行渐远 ,则送者不得不返。歇拍即写送者归来所见景象:“回时陇月低。”陇月即山月,山月低垂,则天将拂晓。可见,送行之时是在拂晓之前。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回时”二字,写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 。方才顺此路送行 ,此时逆此路返回,却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陇月,照见形单影只而已。“陇月低”三字,妙在景物之特征与情感之特征相似。此句陇月之低垂,与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征完全相同;低垂的陇月,正象征着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写送别情境,下片则转写别后情境。过片两句,纯为景语,写的是: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而送者的心灵,同样笼罩在凄迷怅惘之中 ,这景语又正象喻着心情 。这两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声情吻合词情之妙。这两句共六字,字字皆阴平,构成凄凉之调,读来愈觉其凄楚。“重倚朱门听马嘶”写:送者已回到家门,可是仍不能平静,因为家门反而触动了伤心怀抱,所以送者转过身来,背靠朱门,面向远方,重新举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听得路上亥往的马嘶声,再也不见那人的影子,声声马嘶想必紧揪着送者的心。结句“寒鸥相对飞”将凄迷的词情推到极致 :此时 ,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孤独的送者相对。人鸥相对,只是一片静默而已;这静默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悲哀。此句还含蓄地点出送者为女性 ,行人为男性 。温庭筠《河传》词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可与此词参看。抒情主人公送行归家,闻路上马嘶声,犹倚门倾耳而听 。一个“ 听”字,写出其心动神驰之状,而一个“重”字,则其念兹在兹之情亦可想。骑马去者必为情郎,则“倚朱门”者自是怨女。对此作者偏不于明处交代,只从“听马嘶”一幕曲折透出。
此词的一个显著特色是词调声情与词情妙合无间。全词用平声 ,其音低抑,如诉如泣,而且句句押韵,韵脚既极密,声情便紧促。特别是过片二句,全用阴平声,尤见低抑。低抑的韵脚、字声与急密的韵位构成一部声情悱恻的凄调 ,与词情表里一致 ,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