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孩子年龄特点

一:如何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培养孩子

大班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5、6岁的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例如,在解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乒乓球是圆的。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就会滚。”说明......余下全文>>

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分析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三: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即将入学,大脑记忆正从暂时记忆向永久记忆过度。动手能力也渐渐灵活。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如果方法得当,在学龄前可以学很多知识。

在才艺方面,已经显现出来。歌舞,美术,体育等等。传统上用一周岁生日抓周预测宝宝未来,没有多少科学道理。而对大班幼儿所感兴趣的事,能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无疑是很好的教育方式。经常看到媒体上介绍天才神童,就是在这个阶段发现培养的。

四: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年龄特点有什么不一样的

幼儿园招收的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班级数量要基本相当。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至4周岁)25人,中班(4至5周岁)30人,大班(5周岁至入小学前)35人,混龄班30人。

五:如何创设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

“如何创设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

研讨实录(一)

时间:2013年9月26日中午

地点:一楼办公室

参加人员:大班年级老师

主持:胡国女

内容:如何创设适合大班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

目标:通过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帮助老师把好区域布置关,所有区域活动必须符合大班年龄特点,并根据幼儿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区域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一、研讨背景

区域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时间里,让幼儿在设置的各活动区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展开活动,例如角色活动区(娃娃家)、结构活动区(建筑角)、科学活动区(数学角)。

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具有年龄段特点,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域。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是为5—6周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需要而创设的。与中小班幼儿相比,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在认知水平、社会性发展、情绪情感表现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和不同,游戏经验也更丰富,幼儿间的互动交流也更频繁有效了。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应该针对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自主性、合作性游戏需要,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发展幼儿创造、探索、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二、研讨过程

1.主持人交代研讨要求。

胡国女:在对活动区域作总体规划时,要对活动场所从整体上进行一定的划分,以形成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利于幼儿互动交往的小型活动区域。各活动区域之间必须要有明确的界限或区分,可以运用物理提示(如家具、墙体)和象征提示(图文标志)建立。各区域活动的地理位置以及互补关系如何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游戏水平。一般以动静原则为主来划分场地。较为吵闹的、幼儿互动较为频繁的活动区域通常集中在相邻不远的场所。其次材料的投放要注意安全性,各班老师要有目的安排每天安排幼儿进入区域活动。

梅围:由于活动空间、活动区域的自身特点等因素的限制,各活动区域只能容纳数量有限的部分幼儿,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幼儿和活动区域数量确定各个活动区域的人数;从另一方面来说,大班幼儿活动目的性和计划性已经进一步增强,能够根据自己的游戏愿望和游戏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项目。游戏牌的运用就是让幼儿自选游戏的一例。我班幼儿每天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插游戏牌。游戏牌设置在门厅的一面墙上,各区域活动标志用图文两种形式表示,对应各区域名称有一排小插袋,插袋总数大于幼儿人数,以放宽幼儿的选择范围,充分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吴文琴:区域活动材料时幼儿操作,探索的学具和物质基础,教师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会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不同区域的活动,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角色区是幼儿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通过模拟、想象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游戏,需要在游戏中运用各种逼真的玩具以及玩具代替品和半成品材料支撑游戏的进行。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为幼儿提供的玩具物品不仅要坚固耐用、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而且要数量适宜,仿真度高。

万欢欢:我班编制坊地方太小,孩子编制的作品没有地方摆放,可否利用摆钢琴的走道用来摆放呢?

万慧: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施于操作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大班幼儿的学习目的性增强了,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重视学习结果和评价。在大班的数学活动区中,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不然幼儿不感兴趣。......余下全文>>

六:如何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指南内容把教育落实在一日生活之中

在生活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获得身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自身活动的结果。但是成人往往认为幼儿年龄小,而忽视他们的力量,忽视发挥其主体作用。因而在生活活动中尽可能由成人想、成人做。由于包办代替和过度养护,造成幼儿习惯听命于成人,常常表现出对成人的依赖和期待。如流着鼻涕、淌着汗都不知道擦,吃饭时没发给勺子(或筷子)就坐等看别人吃等等。这样培养出的人缺乏主动精神和自立能力,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七:幼儿园大班常识教育年龄分析

一、学前期儿童心理的一般特点

1. 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儿童是通过感知表象,也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客观事物,具体的表象左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这个主要体现在儿童的记忆、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想象方面。可以举一个例子,组织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想使体育课有效地进行下去,组织儿童进行竞技的赛跑环节,老师就要拿出教学工具,引导儿童按照不同的列队位置,向前跑。如果没有教学工具的指引,队伍跑的就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了。这样的话,组织这个活动,就容易出现混乱。为了保持这个活动顺利进行,老师把儿童们分成几队,在每个队的前面,拿出的教学工具。比如像小鸭、小鸡、或者是小白兔的一些事物,摆在孩子的前面,让每队儿童按照自己对着的那个事物的标志向前跑,然后绕一圈回来,再回到他的这个队里来。那么经过这样的教学工具的配合,这堂体育课就能够顺利进行了。因此儿童是通过感知具体的形象,按照教师的要求组织活动的。

再来谈谈儿童对成人语言的理解。有时候儿童对成人语言的理解会出现一些错误,举个例子:有一个公交车站叫老虎庙,有一次,家长带着孩子坐车,到这个站要下车了,孩子哭着就是不下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说到老虎庙,孩子头脑中马上出现了老虎的相应形象。可以分析:很可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恐吓孩子的一些行为。当孩子听到售票员报老虎庙站的名字的时候,孩子只注意了老虎这两个字,于是孩子头脑中出现了老虎的形象。他马上就想起了妈妈对他讲的那些话,所以很害怕,不下车了。这个例子就生动形象地说明儿童理解我们成人的语言时产生的误解,是由于他们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他当前听到的一些话语,产生相应的形象而造成的。但是家长很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再举一个例子。还是以体育课为例,老师组织体育课,有一个年轻的老师,这名老师的专业训练比较少,在组织一个大班的孩子上体育课的时候,一开始小朋友要排成一列队,这时他要求孩子排成几列队,但小孩不知道怎样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分几队。接着当老师说,组织孩子站好、列队报数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迟疑了,就跑去抱树了,就是抱一棵大树。可以想到,这个报数和抱树不是一个概念。在我们成人的概念中报数就是报数字。可是在儿童的头脑中,他出现的相应的形象是什么呢?是抱着一棵大树的表象。这也说明了,儿童理解成人的语言,是按照自己的经验,通过出现相应的表象来理解这个事物的。由于这种情况,经常会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来。还有一点,成人对孩子讲话,要用儿童化的语言,如果使用了成人化的语言,由于语言概念性太强,儿童不易理解,就会闹出一些笑话。正是因为老师出现了这样的语言,所以这个课刚一开始就产生了一些小混乱。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儿童最基本的心理特点:儿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记住事物、感知事物,必须要出现相应的形象,帮助儿童记忆,帮助儿童理解。这样教育教学的效果才比较好。

2.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对于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这种无意性,可以通过儿童的注意、记忆、想象及行为表现看出来。当我们组织孩子活动,比如上各种课,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或者跟他去说话的时候,如果外界出现了一些额外的刺激物,这个额外的刺激物对儿童来讲非常有吸引力,它能引起儿童产生兴趣,这时儿童就会分散注意力,把注意力指向他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指向当前正在做的事。这时候儿童的这种在注意上体现出的这种心理活动,表现出一种无意性。再比如我们跟孩子讲话,或者是成人之间讲话时没有注意孩子在旁边。我们说的话,孩子在旁边听到了,他回家就会跟家长一五一十地去说出来。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真的是故意去记吗?不是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