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聚的诊查要点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1. 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2. 症积与瘕聚症就是积,症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一)聚证1.肝气郁结证症状: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方药: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2.食滞痰阻证症状: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方药:六磨汤加减。常用药: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二)积证1.气滞血阻证症状: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等。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2.瘀血内结证症状: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3.正虚瘀结证症状: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 针灸疗法主穴:肝俞、脾俞、期门、章门、中脘。配穴:肝气郁结加膻中、太冲、阳陵泉;食滞痰阻加下脘、丰隆;气滞血阻加太冲、血海、三阴交;瘀血内结加合谷、血海、三阴交;正虚瘀结加胃俞、足三里。操作:丰隆、胃俞、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泻法。
二:支原体用什么中药治疗好?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不洁夫妻生活,或洗涤用具不洁,或摄生不慎,湿热毒邪侵犯下焦,伤及泌尿生殖系统,继而出现气血瘀阻、脾肾亏损等证候,所以临床上,本病常被分为下焦湿热、气血瘀阻及脾肾亏损三型治疗。
下焦湿热型非淋菌性尿道炎症状见小便频数短涩,或尿道有黄白色秽浊之物流出,女性有阴(阴)部瘙痒、带下量多、小腹疼痛,患者多伴有口苦口粘,脘腹胀满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这是由于湿热毒邪侵犯下焦,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泌浊所致。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化浊。常用方药如下:石菖蒲20g 车前子10g 黄柏10g 白术10g 丹参30g 莲子心10g 败酱草30g 忍冬藤30g 土茯苓30g 生甘草10g。如疼痛明显者,可加入白花蛇舌草30g,马鞭草30g;如分泌物多时,可加入木通10g,泽泻1.0g。本方既有清热除湿的车前子、莲子心,又有解毒化浊的石菖蒲、黄柏、败酱草、忍冬藤、土茯苓、生甘草等。
气血瘀阻型非淋菌性尿道炎症状常见有小便淋漓不畅,或尿道口有秽浊之物流出,或带下异常,小腹胀痛,舌暗,苔白,脉弦细。这是由于久病入络,或由于湿热之邪阻滞经脉,气血瘀阻所致。治疗宜行气活血川化浊止痛。常用药物为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0g 桃仁10g 枳实10g 元胡10g 五灵脂10g 乌药10g 香附10g 牛膝10g 土茯苓30g 滑石20g 生甘草10g。如尿痛明显者,可加入白花蛇舌草30g,淡竹叶10g。本方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五灵脂均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枳实、元胡、乌药、香附理气行滞,土茯苓、滑石、生甘草解毒利湿。
脾肾亏虚型非淋菌性尿道炎症状为小便淋漓不尽,遇劳即发,或尿道口有白浊之物,女性白带量多,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软。这是由于久病失治误治,伤及脾肾。治疗宜健脾补肾,利湿化浊。常用方药为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党参10g 黄芪30g 白术10g 茯苓30g 山药30g 山茱萸10g 熟地10g 泽泻10g 丹皮10 g 牛膝10g 忍冬藤30g。本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均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山茱萸、熟地补肾;泽泻、丹皮、牛膝、忍冬藤利湿、活血、解毒。
偏方验方
(1)赤小豆汤 赤小豆50g,玉米须50g。煮汤饮之,每日1次,连服20天。
(2)淡竹叶芦根汤 淡竹叶10g,鲜芦根50g,野菊花10g。水煎服,20天为1疗程。
(3)通草汤 通草30g,鱼腥草30g,代茶饮,不拘次数。
家庭自疗:
1、黄连10g,白花蛇舌草、马齿苋各30g,土茯苓、苦参、白鲜皮、瞿麦、萆薢、石菖蒲、川牛膝各l5g,木通、甘草各6g。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
2、土茯苓、苦参各30g,黄柏、地肤子各20g。每日1剂,水煎外洗。
三:我奶奶直肠癌晚期,骨转移脑转移并发,求救~~~~~~~~~~
先不要着急,听我说。
上来先批评一下你们家人,癌症即使做了根治术,也要定期复查,尤其前几年,五年不复发才视为临床治愈。
但是,既然已经复发了,我们再说复发的事情吧。
病人基础病不好,又发生复发,确实让人挠头,但是,如果一起治疗,可能没有太好的方案,我们分开试试看。
第一,脑转移,如果不是很大的话,是不是可以考虑伽玛刀,据说伽玛刀对脑部肿瘤还是有一定效果,但是同样,有可能会有负作用,比如脑部水肿等。
第二,骨转移,到现在为止没有太好的骨转移治疗方案,只能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疼痛,就镇痛,这样。
第三,你说的中医。中医在癌症治疗中属于从属地位,因为中医讲究的是调养,而且不是哪有问题调哪里,从根本上调,可是看你奶奶的病情,恐怕等不到这样慢慢的调。再者,中医往往是辅助西医进行治疗的,现在有许多号称中西医结合的医院或者医生,往是我觉得他们完全是两套体系,互相之间的联系根本没有重视。
第四,我觉得做为家属,到了这步你们最应该做到的是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延长病人的生命周期。必竟到了这个时候,一定都要靠老天爷,医生恐怕不会有好办法。我认识一位肿瘤医生,他父亲是胰腺癌骨转移,到最后就是想办法不让病人受痛苦而以,他也很苦闷,一个职业为医生的儿子能做的只有这么多。
第五,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不知道是否可以有效的事情。比如,改善你奶奶的饮食结构,多吃碱性食品,有资料称癌细胞在碱性环境中无法生长。另外,对你奶奶不舒服的地方提高温度,用暖水袋等。有资料说,癌细胞在高温(45度以上)环境下,很快就会死亡。还有,不吃或少吃含糖类食品,因为糖类食品是癌细胞的主要营养源。对了,多带奶奶出来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记得曾经有人说过癌细胞厌氧。最后,全家人多念阿弥陀佛,希望佛祖保佑。
我父亲因为胃癌刚刚过世,从手术到离开只有四个月,在这四个月中我了解到很多,专业治疗方案相信这里不会有太多的人可以告诉你,必竟不看到病理,谁也没有发言权。所以,我能做到就是这么多了。
对了,还有,有许多人号称这种或那种治疗方法如何有效,记住,每个癌症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可以以一概全的说出治疗效果,我劝你三思。不要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又增加了家人的负担。
有许多回答肿瘤问题的人,回答的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呵呵。
希望你奶奶可以早日康复。
四:桂枝茯苓丸与血府逐瘀汤有什么区别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多个逐瘀汤,活血化瘀法已经对后世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临床上灵活应用。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两张名方,常被后世医家加减使用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乍一看,似乎两方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在跟随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高建忠主任抄方中,见他在辨为有瘀血证时,最多用的就是这两张方剂。 最初我理解的桂枝茯苓丸,只能治疗瘀血阻滞胞宫或者下焦的疾病,治法为活血化瘀,缓消症块。但在跟诊过程中发现,老师运用此方,上可治疗声带结节,下可治疗子宫肌瘤等病,几乎涵盖了全身的部位,换言之,全身的瘀血都有用桂枝茯苓丸来消除的可能。 而血府逐瘀汤,虽以“血府”定位,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包含了各种杂病,并不局限于胸部。那么问题就来了,临床上两方该如何选取。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治》:“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共有19条,即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暓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咯忒)、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现代医家将其两者治疗作用远远扩大,单单从条文上区分不出两者的异同。如若从两方的药物组成上,以方测证来分析是否可行?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桂枝茯苓丸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健脾益胃,扶助正气,以助消症之功。 对于血府逐瘀汤的组方思路,王清任并没有提及。后世医家多认为本方是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合而为方,再加入了桔梗、牛膝,桔梗载药上行,牛膝活血化瘀,又引药下行,此二味并用,使气血升降,而达到其治疗效果。 当然,导致瘀血的原因有很多,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寒凝、外伤等,此两方治疗上也多有其局限性。值得一提的是,膈下逐瘀汤与桂枝茯苓丸中均有桃仁、牡丹皮、赤芍。 可否理解为膈下逐瘀汤是桂枝茯苓丸中,去茯苓渗湿之功,仿桂枝温通行滞作用而改为香附、乌药,加强活血作用加元胡、五灵脂、红花、川芎,加当归养血活血,加枳壳行气止痛。且在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第一条便是“积块”。 与桂枝茯苓丸条文中的“症”颇有几分相似。王清任在创立各种逐瘀汤时,是否也借鉴了桂枝茯苓丸?我想应该是有的吧。 临床辨证为有瘀血时,可以根据其瘀血产生的原因,用桂枝茯苓丸加减,也可直接引用王清任的各种逐瘀汤。可能王清任在针对治疗瘀血方面疾病,比古人更上一个台阶。 总的来说,血府逐瘀汤更适合治疗气滞引起的血瘀,而桂枝茯苓丸可以消有形的血瘀,甚至可以把全身的淤血消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