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科学实验怎样滚的快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二: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谁和实验的比较教学设计
谁流得更快一些
一、教材分析
《谁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观察,已经认识到液体是会流动的.本课中学生通过对水、洗洁精、油三种液体的流动速度进行比较,加深“液体能流动”这个基本属性的认识的同时,意识到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另外,学生在经历了第三单元一系列的对比实验之后,对对比实验有了初步感知.本课是学生上科学课以来第一次尝试自己进行较为简单的实验的方案设计.在设计实验时,不需要学生写出完整的方案,只要让他们对如何做实验、保证实验公平交流他们的看法,进行初步的实验设计.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进行预测并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简单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小学四年级科学究不同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实验教学设计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四:小学科学教学教案
但是你需要的是哪一课的教案 也得说清楚嘛 我随便给你一篇吧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自转。 2. 了解“傅科摆”,并知道“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3. 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培养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地球在自转。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准备】 有关“ 傅科摆 ”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了解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吗?了解哪些,看谁知道的多? 2、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直到 16 世纪,“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证明的。1851 年,法国有个年轻人叫傅科,他偶然间找到了一个方法。下面我们先看看傅科是怎么研究的: 二、了解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转椅也行),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三、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 ①河流偏移 ②深井测量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自高处下落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因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③炮弹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地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必然相对地发生持续的右偏(北半球)或左偏(南半球)。根据这种观点,人们分析射出炮弹运动的方向,结果证实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④吹塑纸条法 取直径为 50 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 1 只。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 30 度作一标记,将其 12 等分,分别为 0 度、 30 度、 60 度、 90 度…… 360 度。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 0.1 ~ 0.2 厘米,长 8 厘米的纸条。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 0 度和 180 度。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经过 3 ~ 4 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由于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⑤昼夜交替模拟法 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来推断地球的自转。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余下全文>>
五: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说课指导的学习随笔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出课的内容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水的科学》,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借助学生对水已有的认识,编排了认识自然界水的分布、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探究水的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认识水中物体的浮沉、比较水的多少、认识水的压力等探究活动。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认识与水有关的基本知识。是在第二单元《它是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有趣的浮沉现象》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人类对水的探究利用从未停止过。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探究水的浮力”、“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和设计实验自行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了“引探教学模式”,即“观察——猜想——引导——探究”。首先通过谈话、看图片,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自行根据物体的浮沉现象,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把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技能。
三、学法设计:
本课属于引导式探究课例,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对学生着重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
因此本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应用拓展”这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活动过程都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的,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且学有所得:不仅体验到了探究的兴趣、认识了与浮力有关的基本科学知识,而且还引导学生意识到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余下全文>>
六:小学科学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操作教案
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小球、秒表
实验过程:
1、用铁架台、长约1米的线小球做一个摆;
2、用铅笔把摆固定好,秒表计时,看15秒内摆摆动多少次,共做三次,算出平均值;
3、将摆线缩短一半,再用秒表计时,看15秒内摆动多少次,共做三次,算出平均值;
4、摆线再缩短一半,秒表计时,看15秒内摆动多少次,共做三次,算出平均值。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得越快;摆线越长,摆得越慢。
七:小学科学《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和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变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