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问候语差异

一:关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PART A:

一、人际交往语言

人际交往是人们之间通过沟通与接触,在文化和心理各方面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英美人问候时常用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等等。除此外,通常更多的是以Hello,或Hi打招呼。Hello在一夫中任何时候使用,通常多用于正式场合,而Hl是一种更随意的,熟人间的问候话

How are you? 也是一种常用的问候语,当回答这类问候时,可用very well, thank you,And you? /Fine,thanks,and you?/ Quite well,thank you,这也是一种熟人间的问侯语。

How do you do?是一种经人介绍初次见面的问候语,它和How are you不同。所以回答对方而是How do you do.

英国人在问候时,常谈天气。除了说Good morning? 外还说Lovely day,isn’t it? What lovely weather, isn’t it? 等等。而美国人更多使用, “ Nice to meet you, what is new ?”(最近好吗?)等等

这种问候语言与中国习俗还是有差别的,中国人习惯以“吃了吗?”或“上那儿或“你在干什么?”等来问候。这种问话通常是表示打招呼,并不真的想了解你究竟没有,或者你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等等,但英关人对此类问候会迷惑不解。当以 “你吃了吗?”来与一个初到中国的英国人打招呼时,他(她)会奇怪:会以为请他/她吃饭,有时有的英美人甚至以为问“你上那儿去?”是对隐私权的侵犯。从而引起不愉快。

二、称呼语言

中国人的名字一般总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美人一般总是名(given name)在前,姓(surname)在后。在英美文化中,无论是达官显贵与平民之间,还是男女之间,老人与青年人之间,当相互称呼时,一般可以用Mr、Mrs、Miss十 姓来称呼。Mr可用于:1,用于没有特殊尊称的

男人姓名之前的称呼,如:Mr.Green(格林先生)2,用于职务之前,如:Mr. President(总统先生)

3可用于地名或行业等名称前指具有代表性的男子,如:Mr、Baseball (捧球之王。)4,在当处美国,许多妇女也以Mr.这种称呼来自称或称呼其它妇女,以表达她们男女平等的意识。年轻的妇女比年龄大的妇女更喜欢别人用Mr。来称呼自己。Mrs。+丈夫的姓用于已婚妇女。Miss用于未婚妇女。不过如今Ms.用法较广泛,当人们不知道这个妇女是否已婚时,通常用Ms,.称呼,放在这个女人的姓氏前面。许多已婚或未婚妇女都

喜欢用Ms称呼。

当然英美人有时也以某种职位来称呼人,如:professor、doctor、nurse。此外,在军队以职务来称呼,如:。captain。

由于人们熟悉程度不同,场合不同,人们之间的称呼也不同,一般说,在正式场合,可用职衔称呼,如:Doctor Frederick,在非正式场合或熟人之间可直呼其名。在英美,中小学生对男老师称为“Sir,对女老师一律以Miss称呼。在大学,则以Doctor,Professor来称呼,但也可以以Ms:.或Mr.来称呼。在我们这儿中学英语课堂上学生们以

“Good Morning, teacher”向老师称呼。实际上是中文习惯,它并不合英美语言习惯。...余下全文>>

二:中英打招呼有区别的根本原因

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比如: 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的客人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 在英语思维习惯上,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 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

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说英语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在他们的文化里,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 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 在较熟的朋友之间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

三:中英文化有差异,礼宾用语怎么翻译?注意什么?

一、 问候

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比如: 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的客人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 在英语思维习惯上,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 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

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说英语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在他们的文化里,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 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 在较熟的朋友之间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

二、 称呼

在书面语称呼上,对“Dear Governor……”或“Dear 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自然,但在英语习惯里,“朋友们”通常方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

Dear friends,Ladies and gentlemen.

三、 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自然,得体, 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 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怎么样,今天就谈到这里吧?”生硬、突然的说法:Well,shall we stop here for today?地道的习惯用语:Thank you for….Shall we call it a day?

3、“今天的菜不好,请多多包涵。” 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Bon appetite,或者Enjoy yourself. 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

4、“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 Hope you like it.

5、“你每月挣多少钱?”这恐怕是令人最忌讳的私人问题了,太敏感了。 若非要表打这个意思,应该把问题变为间接问题,不针对个人。若对方是销售经理,可以说:About how much dose a sale manager make a year?

注意:

在翻译当中,除了要注意......余下全文>>

四:想写一篇关于汉语和英语问候差异的论文,推荐几本书。求大神帮助

- 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作者:张群, 期刊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03期 - 中英问候语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张倩, 期刊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 第02期 - 汉英问候语对比 作者:吴玉花,张发祥, 期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对比研究 作者:禹淑英, 期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第03期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作者:郑秋蕊, 期刊 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 第02期 -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王俊霞, 期刊-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2007年 第02期 - 析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干扰因素 作者:曹曼, 期刊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第01期 - 英汉语价值趋向与交际文化差异 作者:陈红, 期刊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 第18期 - 浅谈"跨文化交际" 作者:吴本琴, 期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 第02期 - 正确运用形体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黄雷, 期刊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 第07期 -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作者:谢洁华, 期刊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礼貌表达浅析 作者:王庆华,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 从交际礼俗规范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者:徐晓霞, 期刊-核心期刊 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 第04期 - 汉英社会习俗对比刍议 作者:彭俊芳, 期刊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3期 - 俄语礼貌语中问候语的使用 作者:何雪梅, 期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01期 - 英汉问候习语之比较研究 作者:熊琴,黄云婷, 期刊 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 第06期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作者:宋晓艳, 期刊-核心期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 第12期 - 中西方习俗与语言教学探索 作者:徐文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作者:左婷, 期刊 考试周刊2008年 第21期 - 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 作者:孔永红, 期刊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 第06期

麻烦采纳,谢谢!

五:写出中英在称呼人的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中文是姓在前,名在后。

英文是名在前,姓在后。

最大不同就是:一个中文,一个英文

六:寒暄语的特征在中国和英国中的区别

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但是在汉英两种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寒暄语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一)问候式寒暄语[s1] 差异

问候式寒暄语也称招呼语,通常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所常用的语言,在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是 “你去哪?”、“吃了吗?”一类。而英语中常使用“hello”和“How are you”。

一般情况下,经过时间沉淀的寒暄用语,有很强的通用性和传统的语言模式,相对简单明了是寒暄的特性。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

据史书记载上古我们的祖先每天只吃两顿饭。即使这样,穷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所谓‘饔飧不继’。所以老百姓见面爱问 “吃了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食品和服装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注意吃,爱谈论吃,所以,“你吃了吗?”,这句话也一直被沿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他人的关注。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交际的积极性。

而英语寒暄语在我们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就学习过:

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 you, and you?

A: I am fine too!

在汉语寒暄语中,多数的“问句”不是去问对方到哪里去了,干什么了,最后有没有吃,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回应。回应可以是对方根据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也可以是“好”的声音,微笑示意也可以,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形式。

英语寒暄语是简单明了的,类似于上面的例子的寒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Hello”和“Good morning”是主流。

英汉寒暄语的差异,是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在语言问候语中互相问候时的差异。“最近怎么样啊?有些胖了。”这类寒暄在中国文化圈交流时比较常见,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到这句话,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过的不错”,而是惊奇自己长胖的速度,下一步就会开始健身减肥,很显然,他想多了。

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有一次去礼堂看电影,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学生,学生依据中国寒暄的习惯,礼貌地说:“你要去看那部电影吗?”英语老师觉得很奇怪,认为你在大厅种清楚的看到我了,知道我是去看一部电影,为什么还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类似于这样的寒暄语很容易引起误解,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总是干扰别人:天那么冷,怎么穿这么少啊,别感冒了。会不舒服的,看过医生吗?你吃过药了吗?现在感觉怎么样?......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一场景的对待会比较平静和冷漠:我能照顾自己!想象一下,如果在英语国家的人寒暄的时候会发生吗?后者当然会认为,中国人喜欢干涉,甚至安排其他人的生活,因为就算是他们的父母可能都不会如此,这是不能接受的。最坏的结果是:“I can handle it all,OK?”

在英语中,问候式寒暄语都是比较简单直接,一个“Hello”或者“How are you?”就可以了。但在中国,“去看电影啊”、“去吃饭啊”这一类明知故问的“很奇怪的问题”是人们经常用来经常用来寒暄的。[s2]

(二)询问式寒暄语[s3] 差异

顾名思义,询问式寒暄语是用询问的方式对对方进行寒暄,对对方的近况进行询问,以此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可以询问的问题有很多种,在这方面两种语言的人会产生较大差异。

在汉语中,问候式寒暄语与询问式寒暄语有部分重叠,“忙什么”和“xx怎么样”是比较常用的。而在英语国家中询问对方身体状况是最常用的话题:

You looked tired, are you oka......余下全文>>

七:寒暄语的特征在中国和英国中的区别

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但是在汉英两种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寒暄语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一)问候式寒暄语[s1] 差异

问候式寒暄语也称招呼语,通常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所常用的语言,在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是 “你去哪?”、“吃了吗?”一类。而英语中常使用“hello”和“How are you”。

一般情况下,经过时间沉淀的寒暄用语,有很强的通用性和传统的语言模式,相对简单明了是寒暄的特性。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

据史书记载上古我们的祖先每天只吃两顿饭。即使这样,穷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所谓‘饔飧不继’。所以老百姓见面爱问 “吃了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食品和服装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注意吃,爱谈论吃,所以,“你吃了吗?”,这句话也一直被沿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他人的关注。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交际的积极性。

而英语寒暄语在我们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就学习过:

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 you, and you?

A: I am fine too!

在汉语寒暄语中,多数的“问句”不是去问对方到哪里去了,干什么了,最后有没有吃,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回应。回应可以是对方根据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也可以是“好”的声音,微笑示意也可以,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形式。

英语寒暄语是简单明了的,类似于上面的例子的寒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Hello”和“Good morning”是主流。

英汉寒暄语的差异,是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在语言问候语中互相问候时的差异。“最近怎么样啊?有些胖了。”这类寒暄在中国文化圈交流时比较常见,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到这句话,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过的不错”,而是惊奇自己长胖的速度,下一步就会开始健身减肥,很显然,他想多了。

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有一次去礼堂看电影,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学生,学生依据中国寒暄的习惯,礼貌地说:“你要去看那部电影吗?”英语老师觉得很奇怪,认为你在大厅种清楚的看到我了,知道我是去看一部电影,为什么还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类似于这样的寒暄语很容易引起误解,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总是干扰别人:天那么冷,怎么穿这么少啊,别感冒了。会不舒服的,看过医生吗?你吃过药了吗?现在感觉怎么样?......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一场景的对待会比较平静和冷漠:我能照顾自己!想象一下,如果在英语国家的人寒暄的时候会发生吗?后者当然会认为,中国人喜欢干涉,甚至安排其他人的生活,因为就算是他们的父母可能都不会如此,这是不能接受的。最坏的结果是:“I can handle it all,OK?”

在英语中,问候式寒暄语都是比较简单直接,一个“Hello”或者“How are you?”就可以了。但在中国,“去看电影啊”、“去吃饭啊”这一类明知故问的“很奇怪的问题”是人们经常用来经常用来寒暄的。[s2]

(二)询问式寒暄语[s3] 差异

顾名思义,询问式寒暄语是用询问的方式对对方进行寒暄,对对方的近况进行询问,以此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可以询问的问题有很多种,在这方面两种语言的人会产生较大差异。

在汉语中,问候式寒暄语与询问式寒暄语有部分重叠,“忙什么”和“xx怎么样”是比较常用的。而在英语国家中询问对方身体状况是最常用的话题:

You looked tired, are you okay?

You loo......余下全文>>

八:急需一份中英日常用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现象 的文章.谢谢!

In China, it's common to ask people their age and salary but when we talk to foreigners, we try not to ask those questions.

中国人之间可以打听别人的年龄和收入,但我们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就要尽量不问这些问题。

Why?为什么?

When I was young I was told it was impolite to ask westerners about their age and salary. So now I keep that in mind when I first meet foreigners.

小时侯就有人告诉我向西方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和工资是不礼貌的。因此当我和外国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我都会牢记这个原则。

It's true. Don't talk about age or salary. But in Chinese culture, it's OK to ask. It wouldn't be impolite to ask. People might just think this kind of question is a sign of one's interest in someone else.

对。我们不谈年龄和收入。但在中国文化中,是可以问这些问题的。如果你向别人打听这些,不算不礼貌。人们会认为你对别人的事比较感兴趣。

You can even ask girls in China about their age. Besides I also heard that in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impolite to ask someone about his or her marital status. Am I right?

正是这样。连女孩子的年龄也能问。在西方,打听有关别人的婚姻状况也是非常不礼貌的。是吗?

You're right. In addition, questions about religious beliefs are also considered taboo for westerners. The taboo is related to our need for privacy, something that westerners take very seriously.

确实是这样的。也有些西方人很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忌讳都与西方的隐私问题有关,所以他们非常重视。

That is one of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这可能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之一吧。

一、 问候

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比如: 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的客人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 在英语思维习惯上,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 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

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说英语......余下全文>>

九:中英姓氏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5分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至关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在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上留下强烈的印迹,因此也造成翻译的困难。

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也往往不同。所以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的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只有透彻的理解两种语言,翻译时才能“全文神理。融会于心”, “下笔抒词,自善其备”。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又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像一个窗口揭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有很多的农谚。如:

槁木死灰(withered wood or cold ashes)骨瘦如柴(be lean as a rake)

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众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而英国人喜欢航海,故很多谚语都源于航海。如: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扬帆

Still waters run deep。 静水流深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要沉大船

二、风俗上的不同

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因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但是在英美却把龙当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相反,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三、联想上的不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又是客观的反映。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共同感受,所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灵活。但有时候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民族也常用不同的比喻表达同一思想。如;汉语用“一箭双雕”,而英语中用“一石二鸟”,德语用“一掌双蝇”,俄语用“一石双兔”。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类似的还有: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挂羊头卖狗肉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一箭之遥 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to fish in the air

蠢得像猪as stupid as a goose

守口如瓶dumb as an oyster

害群之马 black sheep

挥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四、制度,信仰和世界观的不同

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天空,红色的玫瑰,人类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但颜色用于人类社会时,就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引起了特殊的联想。如黑色常代表压抑,白色意味着纯洁。然而由于特定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如在英语中黑色表示悲哀与庄严,而中国以白色表示哀悼;在欧洲紫色是权力的象征,而在中国黄色是不可侵犯的权贵颜色。

五、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社交礼节方面,英语国家和中国也有着许多的......余下全文>>

十:哪里可以找到钱厚生的书《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 10分

新华书店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