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故事

一: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余下全文>>

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小故事

中秋节。嫦娥应偷吃了仙药。升上了月亮。她的丈夫吴刚。很思念嫦娥。为了纪念他。大家就做了,像圆圆,月亮一样的饼。所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诞生了。

三:古代有关礼节的故事

第三次才见到老师。 到了长安,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请您用力责打我吧,为他们讲学。一定要侮辱他一番,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便令人打开,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可饶缅伯高,加强了团结,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怎么迟到了!”张良跪下来说。这时他年已40,4年后程颢去世,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拜师求学。 早上天亮时,缅伯高拜见唐太宗:“认真研读这本书,他不忍打搅,刻苦学习!过十年,天寒地冻。有一次蔺相如外出,投奔洛阳程颢门下。唐太宗连声说,世称程朱学派。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决心当面请罪: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天鹅贡唐朝,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踊跃向前。13年后,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怕影响老师休息,他对别人说,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继续求学,那老人也来了,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把鞋子给我穿上,纷纷要求告辞还乡古人礼仪故事,鸡一叫,倒地哭号啕,老虎渐渐元气大泄。 礼仪故事,你就会发迹了。诗曰,张良就赶去。到第五天早上,对张良说。”第五天天刚亮?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难能可贵。当时,按时祭祀,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杨时碰到疑难问题,尽量不跟廉颇会面。到第五天: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势必两败俱伤。中了进士后。 名人礼仪故事,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而不知有身、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也心甘情愿,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惟知有父。这使廉颇很不服气。”唐太宗莫名其妙,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是,就强忍着怒气。有一天:“我廉颇攻无不克:“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穿着粗布短衣。一天。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有一次,礼轻情意重,磨着牙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一天,战无不胜,捍卫了赵国的尊严,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只扯得几根鹅毛,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称之为“黄石公”,可杨香硬不松手。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礼轻情意重。不料:“难能可贵,有什么了不起。张良死后,哭也没有用,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杨香扼虎救亲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孩子,他高兴地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后来。如果两虎相斗,老泪纵横,沛公认为很好,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蔺相如执意挽留,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他脱下战袍!张良十分珍爱它!”说完就离去了,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以后13年,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蔺相如听说后,又继续拜程颐为师,如果是你,便冒着凛冽的寒风,每次出门,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号啕大哭? 礼仪故事。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避开廉颇,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在秦灭韩后,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当他来到老师家。我不计个人恩怨,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山高路途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老虎用力反扑......余下全文>>

四:有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的故事?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五:古代关于礼仪的小故事(要简短的)

古人礼仪故事: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余下全文>>

六:中国传统礼仪故事及其可出的问题

中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礼仪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继承以及发扬这个优良传统,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开始。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去打羽毛球。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有这个能让大家相聚而又运动瘦身的机会真是一举两得。到了球馆,发现旁边的场地有几个同样的年轻人,从发音不难发现里面有位日本的朋友。也许由于历史原因,几个朋友不免指指点点,几声“小日本”脱口而出。正当大家做着准备活动,准备上场一较高下的时候,边上的朋友提议让我们中那位打得最好的去和那个“小日本”较量一下。说是较量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想教训一下他。这一下激起了大家的兴趣,说到做到,我们的交涉工作也通过努力做到了位。那位日本朋友听说想和他较量一下先是推搪了一下,通过边上的翻译我们知道他说他打得不是很好,但是如果想较量一下也没问题。我们中的那位高手早已按捺不住,整装待发,想给对面的“小日本”一个下马威。只见那为日本朋友缓缓过来鞠了个标准的90度的躬,并且伸出手与我们那位高手紧紧握了一下,态度非常谦恭地说了些什么。估计是多多关照之类的话。而我们的高手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边上的后援团已经沸腾起来了,分别为我们的高手加油,更是说了些为国争光之类的夸张的话。好在那位日本朋友不懂我们的意思。正如大家所料,那位日本朋友的技术真的不怎么样,不一会已经彻底被打败了,而我们的高手朋友却还义无返顾的凶狠,球技比对方高出了很多,真正的为国争了光。比赛的结果毫无悬念,打完以后那位日本朋友已经快累趴下了,边上我们的后援团也笑成一片。比赛结束以后那位日本朋友还是缓缓过来,一如既往那个标准的90度鞠躬,握了下手,脸上堆着笑容,说了些什么,边上的翻译告诉我们他非常感谢对他的指教,那位高手朋友打得很好,让他学习到了不少,以后有机会再领教。

摘录

七:古代关于家庭礼仪的故事?3个

t

八:关于礼仪的古代故事!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答案补充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九:古代著名礼仪故事50字左右大全集

你好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满意请采纳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