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的由来

一:皇城相府名字由来

虽说面积3.6万平米主要景点三都能转完像些文自景观结合尽量跟着导游走更深入解些民居及陈廷敬家族发展与兴盛

二:皇城相府为什么叫皇城相府 10分

皇城相府是中国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大夫陈廷敬的故居,位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枕山临水、城墙雄伟、雉堞林立,房屋则朴实典雅、错落有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   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份,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为明代建筑风格。尤其是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在河山楼内还有井、碾、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护城保庄、抵御外侵。   皇城相府的礼制建筑,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值得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城城门外有高达8米的御书楼,康熙帝御赐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外城内有大小石牌坊两座,铭刻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时,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陈廷敬病重期间和病故后亲赐的御碑,表达了康熙对陈庭敬的敬重,是对陈廷敬生荣死贵的最好记录。这里,御碑之多、御书之富、保留之完整,为国内少见。   专家介绍,整座建筑反映了明末社会状态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陈家从陈廷敬的祖父起兴盛五代,败落后,故居陆续住进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来,当地政府将村民迁出,并筹资2000万元对建筑群进行了修缮。同时,有关部门根据史书记载恢复了一些已经坍塌毁坏的建筑,并对环境进行了整治。皇城村已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研讨会”、“皇城相府首届文化艺术旅游节”。   皇城相府不仅游客、考古学者云集,还被一些影视剧组看中。在这里开拍了《我认识的鬼子兵》和《康熙帝国》两部电视剧。 有些多了,不过你看一下能减的减一下。

三:皇城相府是哪个朝代流传下的

清朝康熙时期陈廷敬修建的。 在陈廷敬的故居,留下了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当地人称之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原名皇城村再早称中道庄,皇城相府其名字的来历是导游津津乐道的说词:据民间流传,陈廷敬在京城做了大官以后,其母亲想到北京看看皇宫,陈绝不能违反大律例而将母亲带到皇宫,侍母至孝的陈廷敬又不想忤逆母亲的意愿,于是不惜巨资在中道庄内城之外另建设新城,并将仿皇宫景点点缀其间。面对新城,陈母理解儿子的孝心便住进新城,活的十分快乐。中道庄的村民十分自豪争相以“小北京”夸赞自己的家园,并相信真正的皇城也不过如此,于是以“皇城”自居,后又演变成皇城村,经口口相传有小人借机向朝廷打小报告,说陈廷敬大逆不道,私盖皇城,图谋造反,陈廷敬听风声之后,虽然胸襟坦荡,但老百姓的称呼“皇城”却实在是犯大忌,不做预防难免被追究责任。于是命人火速返乡将内外城墙全部涂为黄色,并干脆称其村名为“黄城”,城楼上甚至悬挂了“黄阁青山”的匾额。朝廷派专人赴实地调查,村名“黄城”名实相符,如此山村可印证康熙盛世的太平写照,于是朝廷所派专人据实上报,不但没有参奏陈廷敬谋逆反,反而多是称赞之词,最后还陈廷敬以清白,“黄城”村名由此有了法定的意义。

四:皇城相府有多少年历史了?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现保存完好,为中国国家5A级景区。

皇城相府共有16座院落,640间房屋,总面积3万6580平方米,分内城、外城两部份。内城始建于明朝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外城竣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康熙帝御赐“午亭山村”的石刻匾额以及“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对联。

参考资料:皇城相府官方主页

五:皇城相府是什么年代修建的?

皇城相府是中国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大夫陈廷敬的故居,位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枕山临水、城墙雄伟、雉堞林立,房屋则朴实典雅、错落有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

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份,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为明代建筑风格。尤其是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显示出古老古哗风格。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在河山楼内还有井、碾、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护城保庄、抵御外侵。

皇城相府的礼制建筑,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值得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城城门外有高达8米的御书楼,康熙帝御赐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外城内有大小石牌坊两座,铭刻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时,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陈廷敬病重期间和病故后亲赐的御碑,表达了康熙对陈庭敬的敬重,是对陈廷敬生荣死贵的最好记录。这里,御碑之多、御书之富、保留之完整,为国内少见。

专家介绍,整座建筑反映了明末社会状态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陈家从陈廷敬的祖父起兴盛五代,败落后,故居陆续住进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来,当地政府将村民迁出,并筹资2000万元对建筑群进行了修缮。同时,有关部门根据史书记载恢复了一些已经坍塌毁坏的建筑,并对环境进行了整治。皇城村已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研讨会”、“皇城相府首届文化艺术旅游节”。

皇城相府不仅游客、考古学者云集,还被一些影视剧组看中。在这里开拍了《我认识的鬼子兵》和《康熙帝国》两部电视剧。

六:皇城相府简介 30分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是清康熙年间的名相陈廷敬的故居,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

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于明崇祯六年所建,名为“斗筑可居”。外城为清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所建,名为“中道庄”。内外城总长为678米,全城总面积3.6万平方米,为城堡式建筑。

御书楼位于中道庄城门前,俗称“皇阁楼”。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金壁辉煌,是皇城旧八景之一。楼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砌拱券门洞,上层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厅面。楼始建于康熙五十年,上存康熙帝亲赐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及“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

石牌坊进入中道庄,迎面有大小两座石牌坊。大牌坊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四柱三门式,雕龙刻凤,众兽环绕。在它的正楼上有四个大字“冢宰总宪”,为陈廷敬一生政治生涯的总结。正楼最下面一行是陈廷敬所授官职: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陈廷敬。以上三行是陈廷敬父辈、祖辈、曾祖辈所授官职,左右两侧分别刻着“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八个大字。下面护柱石图案是狮子滚绣球,以及梅、兰、竹、菊等图案,雕刻精细考究。小牌坊建于清顺治14年,上面记载了明嘉靖到清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授官职。

河山楼位于“斗筑可居”内,建于明崇祯五年。楼为三间七层,长15米,宽10米,高23米。最下面一层内设有水井、石磨、石碾、石臼,并有地道直通村外。由于明末社会兵荒马乱,常有起义军侵犯,故修筑此楼。据记载,附近乡民八百余人曾在此楼躲藏了三天三夜,抵御了起义军的多次进攻。河山楼虽因战乱而建,但它在和平时期却是观景揽胜的好去处,所以后人又叫“风月楼”。

七:皇城相府是那个相爷的

陈廷敬(1638-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日进起居注官、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为《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阅官。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致仕时,康熙帝在花甲之年,为他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匾联,以示为其功德的褒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特命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满汉文武大臣前往祭奠,为御赐挽诗,其中有"世传诗赋重,国典玉衡平"之句。以示辞别。然后遣官护丧归葬故里。

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陈廷敬20岁走出这古城堡,中进土、入翰林,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

皇城,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朴实典型,错落有致,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

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

皇城相府

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在皇城,无论是踽踽而行,还是驻足瞻观,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浸入心脾。清代初叶,就在这一方厚土上,产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在陈廷敬的故居,留下了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当地人称之为“皇城相府”。

八:为什么修建皇城相府

因为陈廷敬出任的最后官职为文渊阁大学士,这一官职即为清初的宰相,因此,“陈廷敬故居”也就被“相府”二字所代替。皇城村原名郭峪中道庄,因为康熙皇帝曾两次驾临而改用现称。皇城的另一名称为黄城,传说陈廷敬的老母亲非常想去北京看看,陈廷敬考虑到母亲年势已高,千里奔波难免劳顿,于是就说:不用来了,我在中道庄给您修一个小北京就行了。于是,陈氏城堡的外城拔地而起,外墙按照北京城墙修建。不久,朝中有人弹劾说,陈廷敬在家乡修建皇城,意图谋反。听说皇上要调查此事,陈廷敬马上派人提前赶回,将城墙全部涂成黄色。调查官员回京后禀报说,陈廷敬修的只是黄城而已,陈氏家族于是化险为夷。其实,这只是一个似曾相识的传说而已,皇城在当地始常就是约定俗成并得到清王朝认可的地名。1998年,为适应旅游的开发与宣传,“阳城县皇城村陈廷敬故居”最终被定名为“皇城相府”。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