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尤其是双语教育质量不高,数量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正确认识双语教育工作形势。自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下发以来,我区双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双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双语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双语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双语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11年9月,学前和中小学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达到140.84万人,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的55%。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双语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双语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双语教育教学管理不够到位,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不够规范,双语教育质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双语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双语教育工作中最紧迫、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提高双语教育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汉兼通”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双语教育的需求,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双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负责地抓好双语教育质量工作。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稳妥、有效地推进双语教育工作
2.科学制定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双语教育发展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科学制定本地双语教育发展规划。要科学确定双语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条件保障的能力,既要积极进取,不等不拖,又要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把握好节奏,安排好衔接,确保双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要严格按照既定规划的目标和步骤,积极、稳妥、有效地推进双语教育工作。
3.合理选择双语教学模式。中小学双语教育分为两种教学模式:模式1,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模式2,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对接受过学前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小学起始年级,城市和县城学校一般采用模式2实施双语教育,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采用模式1实施双语教育;农村学校可根据双语教师及学生的实际,采用模式1或模式2。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实施双语教育的模式,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县、市、区作为双语教育的责任主体,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以及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办学条件、社会环境和模式衔接等多面因素与要求,做好双语教学模式的审批工作,切实做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避免按行政区划“一刀切”。
4.加强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工作是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并重的原则,加强民族语文课程教学。制定双语班民族语文课程标准,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开齐、开足课时,配齐配足师资,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评价对提高民族语文教学质量的导向作用,坚持把民族语文作为少数民族双语班学生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考的必考科目。高度重视双语教学模式中使用母语授课课程的管理和建设,努力做到母语授课与汉语授课课程“四个一”,即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切实提高母语授课课程教学质量。在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的汉语授课学校,要进行开设民族语文课程的实验,探索在汉语授课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实现民汉兼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在......余下全文>>
二:双语教学会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
(一)教师问题是制约牧区双语教育的瓶颈。
教育,关键在教师。这几年,农村师资紧缺的问题得到普遍重视,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措施,问题开始逐步缓解。但民族地区尤其牧区的双语教育,教师问题最为迫切和关键,也是长期受地方财力、编制等影响而得不到解决的难点。不少地区的学校建得宽敞明亮,却缺乏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师资,群众描述为“有个好厨房,但缺好厨师、好饭菜”。问题主要包括:
1.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全省各地尤其是牧区普遍缺少双语教师。据统计,全省目前教师缺编7200多人。实际需求可能还大于这个数字,如玉树州各县若要“两基”标准,教师缺编3411人以上,有些小学的师生比1∶60,杂多县师生比为1∶44,全国罕见。教师不足,导致大班现象普遍(玉树州最多的班有127名学生)。条件最好的牧区双语学校之一海北州西海寄校,按师生比标准,仅双语教师就缺编34人。
2.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在教师结构上,汉语文、藏语文和数学教师为多,有关部门普查的66所民族中小学的427名专任教师中,315名为文科教师,只有157名是理科教师,且掌握两种语言的只有41人,仅为教师总数的26.1%。音体美等课程的双语教师寥寥无几,多数学校根本没有英语和信息技术“双语”教师,“发课本、不上课”,远离现代教育;不少学校甚至缺藏文教师(如共和县在学校布局调整后藏文教师缺编104人)。一些课完全不上或只在部分年级上,学生从牧区转学到城镇,或从州县转学到省会,学习就无法衔接,不到高中就陆续辍学、弃学或被淘汰。一些学校视师资增减课程,因此各地各校课程不同步,牧区学生因统一考试升学而吃亏。
3.教师的专业和双语能力差。2000年,各州民族师范统一撤销(玉树保留有大专部)、有的甚至改为中学,之后中小学师资来源“去专业化”而趋于多样化。于是,有的人把教师当成求职谋生之道,考教师资格上岗聘用,却连师范专业基础知识都不具备,甚至不会备课;一大部分教师没有“双语”能力,一部分汉族教师根本不懂藏语,而另一部分藏族教师汉语水平差,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应用双语(不管是教学语言还是辅助教学语言)开发学生智力,影响学生便捷、有效地接受知识。据专业部门调查,全省藏族中小学8,752名教师(其中专任6,510名),兼通两种语文仅占40%(主要是不懂藏语)。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民族中学共有56名教职工,只有35名专任教师,其中能用藏语汉语进行双语教学的只有5名。学校布局调整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民族中学169名专任教师中,除9名藏语教师,兼通双语的教师只有45名,仅为30%左右。在散杂居地区更为严重,如化隆县雄先藏族乡14个行政村的7所学校,严重缺乏藏语教师,很多学校没有开设藏语文课,其中中心小学14个班级只有2名藏语教师。在海东的华锐、卓仓和西宁的滚本、东科尔、赛科等藏族部族聚居区,情况更为严重。
4.教师培训严重滞后。有的地方没有培训资金,有的学校教师不足而派不出任课教师,多数牧区教师上岗十几年,没有接受过一次培训,专业知识有限,教学观念陈旧、僵化,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刻板、雷同,对新教材理解不深,教学辅助参考奇缺,影响教学效益。
5.教师待遇差,队伍极不稳定:牧区人口总量小,教师评定职称相应较难,名额受限,不少县没有一个特级教师,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上进心;牧区学校条件艰苦,生活单一,与现代社会几乎隔绝。除了少数责任心强、觉悟高的,有些教师则得过且过,耽误学生,家长意见纷纷。玉树职业学校承担青海民大大专班授课任务,老教师、老专家、研究生不少,教师职称却套用中学系列,没有一个正教授,加上条件差、......余下全文>>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学前教育的目标及政策有哪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
一、发展任务
(一)学前教育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3、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给予补助。
4、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
5、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
6、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7、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二、体制改革
(九)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73、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
(十二)办学体制改革
98、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99、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其实政策。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103、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
三、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38、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
(十六)保障经费投入
141、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144、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146、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
(十八)推进依法治教。
158、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
四、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二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172、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农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
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与动向摘要(2010-11-06 22:37:3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余下全文>>
四:如何与国际学校合作如题 谢谢了
一、双语教学是学生融入国际化社会的桥梁 中国在世界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人民对文化教育一直有很高的要求,并走在世界的前列。如今,国人强烈地意识到普遍使用汉语和其他世界广泛使用英语的突出矛盾,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上下形成一股学习并掌握双语的热潮。由此,社会需要高质量的双语教育体系,以满足国人的需求。 社会深知双语教学对学生融入国际化社会的重要性,为促进经济发展、吸引外资,各地区努力提升软环境建设,将双语教学作为配套设施、一项实事工程来抓,建构“双语”文化模式。目前,当地的双语学校,虽有很强的华语教学经验,但却面对如何将国外的教学理念与中国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的问题,从而无法为社会培养掌握双语的中国所需要的人才。 新加坡是推行双语教育的国家,成功的双语教育制度,举世瞩目并备受推崇。而伊顿国际学校,作为新加坡顶尖的教育机构,建校10年来,在新加坡和中国拥有10间幼稚园和小学,以其独具特色的伊顿教学体系,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多元化教育,尤其,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为双语教育成功的典范。 响应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的讲话:“中国欢迎国外投资办教育”,伊顿现计划在中国建立国际学校,发挥伊顿的教学优势,并与中国教学大纲有机结合,创建双语国际学校,为社会输送真正的双语人才。 伊顿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界人士,尤其是热衷教育事业、对孩子富有爱心的合作者,共同在中国建校。 二、新加坡伊顿国际学校简介 伊顿幼稚园成立于1995年3月12日—新加坡,同年成立伊顿国际学校小学部,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幼儿教育体系。在新加坡,伊顿至今在校生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200名学童,拥有一间总校、六间分校和少儿足球学校。同时,在苏州和东莞建立了海外分校。 伊顿经由新加坡教育局注册,同时是国际学校欧洲协会成员。 1、伊顿教育方针 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教育 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始于快乐,终于智慧。 2、伊顿教育宗旨 因才施教育精英,天生我才必有用。 3、伊顿教育目标 建立广泛平衡的教学体系,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从而使他们的潜能达到最高的发挥;内容丰富、具有启发性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求知欲;培养学生以自信、积极的态度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校园,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意识并重视自身和集体的价值。 4、教师队伍 伊顿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新加坡、中国、印度和日本,聘请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合格教师。伊顿通过自身的培训计划,对聘请的教师定期培训提高。伊顿的教师不仅拥有优异的学术和专业大学文凭,更凭籍他们卓越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爱心以及对教育的热忱,使伊顿的学生获得高素质的教育。 三、合作建校形式 伊顿拟与浙江当地主管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结成合作伙伴,并欢迎热忱教育事业和富有爱心的投资者,合资创建伊顿(浙江)国际学校。 招生对象包括当地以及周围城市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外方人员家庭(国际部)和当地居民及企业家(国内部)。 育婴班(18个月至2岁) 幼稚园(3岁至6岁) 小学部(7岁至12岁) 中学部(13岁至18岁) 四、伊顿中国国际学校建校构想 伊顿本着向社会培养顶尖人才的承诺,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西文化为一体的杰出科技和管理人才。我们为学生提供充满爱心、鼓励和创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学生经过伊顿多元文化的浸濡,在德、智、体、美获得全面的发展,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伊顿期待与浙江政府、企业家和教育工作者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
五:山东英才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怎么样?
山东英才学院于1998年建校之初就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2000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高职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10年来,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先后被评为“济南市名牌专业”、“山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一、课题立项背景与过程
1991年杨文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进修,专攻幼儿英语教学。1992年学成回国,赴珠海市机关幼儿园任教,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实验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此过程中,杨文深感国内、外幼儿教育的差距,并认为改革国内幼儿教育必须提升幼儿教师的素质。1995年,她创办了山东省东方英才外语培训学校,从幼儿英语教学入手,专门培训幼儿教师,迄今已培训来自国内十几个省市的幼儿教师2000余人。1998年,英才学院建校,首批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培养幼儿英语师资。2002年,正式启动研究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验,到2005年,基本形成了“民办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体系方案。 2005年后全面实施,并不断修改完善,在专业、课程、师资、实验实训、教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使“民办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发展成熟。
二、课题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1、确立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
即培养学生既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多种能力,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双语教育(英语、普通话)、艺术教育(弹琴、跳舞、画画、唱歌、动画及玩教具制作)、健康教育、幼教管理等能力,真正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现代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相适应。
2、加强专业方向开发,人才培养多元化
1998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全国首创“幼儿英语师资”方向,培养“双语”幼教师资,取得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效果。随后,我们又进一步进行了专业方向开发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向向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划分了双语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教育管理、蒙氏教育等专业方向,培养不同能力及就业去向的人才。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力才能发展,我们设计了19门必选课,为5个专业方向各设置3门专业方向限选课,并开设22门任选课供学生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修,自己决定发展方向。学业结束,学生就拥有比较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积聚了较深厚的发展后劲。
2007年,学前教育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2005年,学前教育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
(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
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以“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对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突出实践教学。使专业理论课有1/4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课有1/2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课有2/3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学制上,最后一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其他学期每个学期安排2—3周的集中实训。最终使实践内容比例占到总课时的45.8%。实践教学强调精讲多练,以实验、实训、模拟授课、见习实习、教学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鼓励在真实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加大职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体现了高职教育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特点。
(三)课程内容改革,不断整合课程、创新课程
1、整合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初建时期开设“五学六法”,“六法”即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数学教学法、幼儿科学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六科教学法比较琐碎,也不符合幼儿园课程整合和培养完整儿童的需要。从2002年开......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