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翻译
人的生命的长短由造化决定,最后都会归于死亡,就像那些美好的事情转瞬即逝一样,所以古人说,生命的逝去是件大事。这难道不叫人觉得痛惜吗?
二:《兰亭集序》中“死生亦大矣”是什么意思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
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兰亭集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一言以蔽之,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三:翻译: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您好!翻译: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死生亦大矣 这句话为什么是孟子替孔子说的呢?
其实这个话有庄子说过,孔子也表达类似的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翻译为: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
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
孔子也有不同场合表达“死生亦大”的意思,比如子贡和孔子说管仲节操问题的时候。
孔子认为对于管仲死容易生更难,难能可贵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来源:《庄子 内篇 德充符》,《论语》
参考来源:baike.baidu.com/view/2788134.htm
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
杭州图书馆
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是什么意思?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探究学习:“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定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六:怎样理解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 兰亭集序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和齐是动词,把。。。看成一样,与。。。齐同
彭殇是传说中两个活的很长的人
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死生亦大矣
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谁能翻译一下!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从虚妄的空谈,老庄的人生虚无思想中解脱出来,认为人生不应消极无为,不庆把死生看成一样,把长寿短寿等同,有了人的积极进取,人生会变得充实而快乐,
八:关于"死生亦大矣"的文章 15分
《兰亭集序》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或有重于生命者乎?当其兴味索然,万念俱灰之时,死亦无关紧要,其心中作念之事固然重于生命百倍。然则此者甚少,故一生之中,死生谓之大亦无不可。世分善恶,复大小之分。或曰:杀人越货止小恶也,其害止于数人而已,唯议邪教、传邪说,污人魂灵者为大恶。果如此乎?大恶者,污人魂灵,使其与行尸走肉无异,但命尚存焉;而小恶者,却夺人性命。若一息尚存,又怎知其不可感化?不然,以小恶之行夺大恶之命,唬非大善乎?
article.hongxiu.com/a/2006-11-28/15689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