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爱基层,保障民生政策落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政策当摆设,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落实政策走样,存在搞变通的现象;政策宣传不到位,存在死角;主动调查研究不够,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导致制定的保障民生政策针对性不强。
二:如何抓好政策落实
针对今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科学分析和全面部署,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增强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增速企稳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对做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至关重要。
进一步抓好政策贯彻落实,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的方针政策,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各项部署上来。既要看到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国内外环境变化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困难和矛盾更加突出,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稳固,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决不可等闲视之;更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动力和潜力巨大,宏观调控政策仍有较大回旋余地,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进一步抓好政策贯彻落实,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必须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自觉服从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做到政令畅通,步调一致,加强财税、金融、产业等各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切实形成政策合力。决不能只打自己的“小算盘”,为谋求地方、部门和行业利益“各吹各的调”,弱化宏观调控效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要明确责任,周密部署,严格检查。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决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是停留在会议上和口头上。要提高政策的精细化水平,抓紧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措施,抓紧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方法,并根据形势变化,加强预调微调;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做好当前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增强信心,凝聚力量,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齐心协力,真抓实干。
三:如何推动社会民生保障措施的贯彻落实
民生问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性问题,同时是关系坚持党的宗旨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今年两会又着重强调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因此,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愿望和普遍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
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改善民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坚持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就是坚持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
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的愿望、需要、利益以及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各级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也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说的就是只有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才会有社会的安宁稳定。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突出,所以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民生问题入手,,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焦点在于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和食品安全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改善民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继续进行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和区域之间的不公平,具体表现为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和教育政策上的不平衡。基于教育的公益性质,政府今后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引导社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切实采取各项措施,多渠道解决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要通过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以公共就业服务引导就业、以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和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等多种途径增强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严格控制房价,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安居才能乐业。因此,必须在控制通胀的同时下决心解决好房价问题。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通过压缩住房市场上的投机空间,挤压住房市场的经济泡沫,使房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调整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出现了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亟须着手解决。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初次分配要注重公平,总的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第二,市场充分竞争,避免垄断行业的暴利;第三,调整收入结构,注重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财产性收入的比重;第四,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近年来相继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部分原因在于监管部门玩忽职守,但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仅靠加强监管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加强包括监管部门......余下全文>>
四:2015年中央政贯彻落实的民生工作有哪些
两会主要内容:
1、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
2、聚焦“三农”,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3、区域协同,创造发展机遇,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
4、制度反腐,继续“打虎”“拍蝇”;
5、公正司法,推行司法公开,建设法治中国;
6、户籍改革,促进社会资源分配更公平;7、巩固思想文化阵地,让“假丑恶”退避三舍;
8、保护生态环境,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五:民生工程的具体落实
2006年底,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问题,启动实施了十二项“民生工程”。去年,全省十二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78.4亿元,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民生脉动最关情”。十二项细密的惠民政策,深入到百姓生活各个方面,织就起一幅和谐社会的画卷。 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我省将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难”问题摆在民生工程的第一位。2007年,我省全面建立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年人均收入低于683元的130.9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年人均补助达到380元,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实现了向农村低保制度的转变。当涂县大陇乡村民李生魁,2004年患上乙肝重症伴肝硬化腹水,三年多医药费花了3万多元,家庭陷入困境。民政部门得知后,将李生魁家纳入重点低保对象,提高低保补贴标准。李魁生感激地在笔记中写道:“低保点燃了我生活的希望之灯。”2007年,全省45.7万“五保”对象年人均供养标准提高到1200元。此外,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也得以保障。去年各级财政投入近1.3亿元,对全省6万余名补助对象,按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年人均补助2146元。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省确认奖励扶助对象6.7万余人,发放奖励扶助资金4431万元,全部打卡发放到户。除了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部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也得到重视和改观。2007年,中央和省级补助7.2亿元,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318.2万余人。血吸虫流行区的青阳县河西村兴建了两座供水池,清澈山泉引入家家户户,村民们改厨、改灶、改厕,纷纷建起沼气池,创建生态新家园。村民钱立发感慨地说:“过去,想到那含有血吸虫的水,干什么也没劲;现在有了干净卫生水,大家的担忧也没了,生产生活的劲头都上来了。” 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项民生工程中,涉及到医保制度的就有五项。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大幅提高。2007年,我省共有81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农合制度,参合农民达3602万人,参合率85.8%,当年筹资20.8亿元,累计补偿1000多万人次。凤台县童圩村妇女赵有芳就是新农合制度的受益者之一。她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参加新农合仅交5元钱,最后报销了5200多元医疗费,不仅医好了病,家庭经济也逐渐好转。在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启动。2007年,全省参保人数达421万人。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被列入全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不仅表现为覆盖面的扩展,还在“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改善卫生服务条件”的纵深度上体现出来。2007年,我省将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省财政共拨付中央和省级资金1.2亿元。全省共救助农村困难群众152.2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9579万元;救助城市困难群众10万人次,支付资金4533万元。此外,全省规划建设了300所乡镇卫生院,1000个村卫生室、6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3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总投入资金3.4亿元。对于重大传染病病人,一套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制度也已初步建立。2007年,全省共为1956名艾滋病人进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对1680名艾滋病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药品和免费CD4检测7335次,向4.7万名结核病人提供免费化疗、X摄片和痰检,对6130名晚期血吸虫病人提供免费救治。 教育是民生之......余下全文>>
六:中国最近落实了多少民生问题,你得到了实惠了吗
涨工资机关将近三百 我们一百二十二 落到地方实不实施不知道 变质是准了
七:城乡低保政策落实情况有哪些检查要点
你好!看了你的描述
城乡低保政策落实情况检查
看各村对低保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公平公正公开,低保对象有没有列榜公示,入户调查,核对基本情况,有没有人情保,骗保现象等,这些是检查要点
完全没问题,祝好运!
八:如何搞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总结汇报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市审计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尽职责,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确定联络人员,做好市、县(区)跟踪审计有关工作。切实做好上下协调,内外衔接,处理好部门和地方、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联动的关系。制定了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加强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实施。在确保完成省厅下达的季度跟踪审计任务的同时,因地制宜确定本地区的跟踪审计事项重点及全年审计与分阶段审计的工作衔接,确保此项审计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二、整合资源,提升质量。由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涉及面广、审计内容多,因此把握政策是开展好跟踪审计工作的前提。为顺利完成本次审计任务,市、县(区)审计机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12个跟踪审计组,并在正式进行审计前,组织审计组人员对审计的目标任务、对象范围、重点内容以及相关文件精神等进行深入学习,要求审计组人员深刻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审计重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完成好此次审计任务,提高审计质量。
三、突出重点,确保效果。此次跟踪审计内容涉及23个大类、60多项政策措施,审计对象涵盖市级近30个部门和县(区)政府。按照以政策审计为中心、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资金流向为主线的思路,采取现场审计、听取汇报、沟通交流、实地检查资料卷宗、核查资金等方式进行跟踪审计。重点关注五个方面内容:一是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着重审计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实,通过审计,促进加强工程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推动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和不断完善。二是简政放权推进情况,着重审计促改革政策措施落实。通过审计,推动相关部门把该放的权放到位,把该管好的事管住管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三是重要政策执行情况,着重审计调结构政策措施落实。通过审计,推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创新型产业建设。四是重点资金使用情况,着重审计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的良性互动。五是风险隐患防控情况,着重审计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密切关注财政、政府性债务、金融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重点检查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深入分析风险发生发展的趋势,推动建立健全防范机制,促进我市经济安全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
九:江西省落实民生问题说明了什么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自古以来,“国计民生”,就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人常说“民富国强”,老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可见,民生问题是多么的重要。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就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做《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文章中朴素的话语深刻道出了民生问题的实质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民生问题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今天的民生问题已不再主要是解决温饱,而是更加富裕;不再主要是人的生存,而是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利益分配,也是制度保障……一句话,是更高层次的民生问题。因此,我想,“民生”成了流行语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其一,说明“民生”离百姓更亲更近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断加快改善民生的步伐,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使老百姓都得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尽管还不是每个家庭都生活无忧,但有一点却是有目共睹的: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免费、部属师范院校免收学费、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粮补、村村通工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10年调整百次工资涨幅6成、城市廉租房制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学生、农民、工人……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骇始沐浴在党和政府的关爱的阳光下,教育公平、免除税赋、增加补贴、住房扶持、医疗保障……凡是百姓生活所应有的,党和政府都在为他们着想,在尽最大可能给予保障。正是从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中,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民生”离他们越来越亲,越来越近了。
其二,说明“民生”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待。全面小康,就是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切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党的十七大对于中国今后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已经就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做了全面而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阐述与具体的工作部署。而十七大确定的方针将在今年“两会”成为国家意志,并通过“两会”的推动得到有效落实,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全国两会又将是一场凝聚亿万百姓心声的“民生盛宴”。所以,两会承载着亿万人民群众的殷殷期待,这种期待,真诚而可贵;这种期待化为力量,质朴而弥坚。
其三,说明“民生”已成为党和政府的最大的公务。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油盐柴米,关乎大局。把握民生脉动,关注民生诉求、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见证、检验着我们党的政策主张和政府的执政能力,见证、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所以,“民生”成了流行语带来了新的激励,新的责任,它将提醒和促使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永不懈怠,用更多精力和更大努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关注民生,不断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十:一补政策落实情况调查表
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两免一补”是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是中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
45.是否享受一补:1-是,0-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高中阶段的学生填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