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
(1)刺激β细胞释放胰岛素。证据为:①此类药物仅对Ⅱ型糖尿病与糖耐量异常病人具有β-细胞部分功能者有效,对Ⅰ型糖尿病人β细胞贮备功能很差甚而不受葡萄糖刺激而分泌胰岛素者,往往无疗效或疗效不明显。②对切除胰腺的动物亦无效。③口服磺脲类药物后...5579
二:降糖药的副作用,吃降糖药会有什么副作用
绝大多数降糖药物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容易造成肝损伤;双胍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以及乳酸中毒,少部分服用者会出现过敏性反应以及大细胞性贫血反应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患者服药后会有腹胀、腹痛、腹泻和肠排气过多等现象,有报道说个别患者在服用此类后还出现了严重的肝损害。胰岛素增敏剂也会对服药者的肝脏造成损害,还可能增加其血容量,加重其心脏的负担。
为了避免和最大程度的降低降糖药物的副作用,糖尿病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药物,合理地选择服药的时间及服药的方式。
具体措施如下: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最好在饭前半个小时服用,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患或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应禁服此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应在饭中或饭后服用,以降低此类药物对消化道的副作用。严重贫血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禁止服用双胍类药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需要同第一口饭一起嚼服,以达到药物的最佳疗效;患有胃肠道疾病、肾功能不全以及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应禁服此类药物。
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应慎用胰岛素增敏剂。
三:降血糖的药有副作用吗?
有哦,现在有很多降血糖的西药,西药都有副作用,
四:格列美脲片药的副作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格列美脲片
英文名:Glimepiride Capsules
汉语拼音:Geliemeiniao Pian
本品主要成分为格列美脲,化学名称为:1-[4-[2-(3-乙基-4-甲基-2-氧代-3-吡咯啉-1-甲酰胺基)-乙基]-苯磺酰]-3-(反式-4-甲基环己基)-脲.
分子式:C24H34N4O5S
分子量:490.62
【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格列美脲属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其降血糖作用的主要机理是刺激胰岛素,可能也与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但与其他磺酰脲类降糖药一样的是,格列美脲长期服用的降血糖机理尚不清楚。
毒理研究:
重复给药毒性:Beagle犬本品32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人临床推荐量的1000倍)连续给药12个月,结果出现血糖水平降低和胰岛细胞脱颗粒,有一只雌犬和一只雄犬出现双侧被膜下白内障。而非GLP实验结果提示本品可能不会促进白内障的形成,在多种糖尿病及白内障大鼠模型上本品未表现出协同致白内障作用,本品对人工组织培养的牛眼晶状体的代谢也无不良影响。
遗传毒性:本品Ames试验、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昆明小鼠骨髓微核实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本品经口给药对大鼠(4000mg/kg,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临床最大推荐量的4000倍)和家兔(32mg/kg,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临床最大推荐量的60倍)均未产生致畸作用。对雌性和雄性大鼠的生育力无明显影响。大鼠和家兔经口给予本品的剂量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的50倍和0.1倍时(按体表面积计算)出现子宫内死胎。与其它磺酰脲类药物相似的是,这种胎儿毒性仅发生于诱发母体低血糖的剂量水平,这与本品的药理作用(降血糖)有关。目前尚无充分和严格对照的本品在孕妇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这一胎儿毒性,但从动物的结果来看,妊娠期间不应服用本品。
试验研究表明,母鼠(大鼠)妊娠期和哺乳期服用较高剂量的本品会导致子代出现股骨缩短、增生和弯曲等骨骼畸形。哺乳期母鼠(大鼠)给药后在其血清、母乳及幼鼠血清中均可检测到较高浓度的格列美脲,因而认为该幼鼠骨骼畸形与本品通过乳汁分泌有关。虽然尚无证据说明临床上本品可通过乳汁分泌,但上述动物研究的结果提示哺乳期妇女应停止服用本品,以免哺乳期婴儿发生低血糖。
致癌性:本品大鼠饲料掺食给药(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最大临床推荐量的340倍)30个月,未发现明显致癌性。小鼠掺食给药24个月出现良性胰腺腺瘤发生率增加并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为本品对胰腺慢性刺激的结果,对上述胰腺病变无影响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最大临床推荐剂量的35倍。
【药代动力学】据国外资料报道:
吸收:口服给药后,格列美脲100%在胃肠道吸收。健康人单次口服和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多次口服格列美脲在给药后一小时内吸收显著,2-3小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Cmax),就餐时给予格列美脲,平均达峰时间略升高12%,而平均Cmax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轻度降低(分别为8%和9%)。
分布:健康人静脉注射格列美脲后,表现分布容积(Vd)是8.8L(113ml/kg),总清除率是47.8ml/min,蛋白结合率大于99.5%。
代谢:无论是静脉注射或口服格列美脲,格列美脲通过氧化生物转化作用完全代谢,主要代谢产物是环己基羟甲基衍生物(M1)和羧化衍生物(M2),细胞色素P450......余下全文>>
五:降糖药的降糖药副作用
降糖药共同的副作用为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但与其他药物连用时仍可能发生。患者有可能会出现强烈空腹感、出冷汗、全身无力、心悸、手脚发抖、眼睛发花、头疼、发呆等现象,严重时会发生昏迷。应口服碳水化合物或含葡萄糖饮料,严重时应立即注射葡萄糖。双胍类双胍类的降糖药对肠胃的伤害较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酮尿和乳酸酸中毒。单独用药不会发生低血糖。磺脲类1、低血糖。2、白细胞减少。可出现嗓子痛,伴有寒战的高热,有口腔炎、全身酸懒等症状。应去医院检查白细胞,如白细胞减少,则更换药物。3、溶血性贫血。尿呈黄褐色或红色,皮肤及眼睛有黄染,发热,颜面发白,疲劳无力。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增加体重。单独用药基本不会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唐苹)等α-糖苷酶抑制剂除腹内气体增加外,其他不良反应较少。胰岛素增敏剂水潴留,颜面和手脚浮肿,影响食欲体重严重下降时应停药。GLP-1受体激动剂胰腺炎病史患者禁用本药。
六:格华止的副作用有哪些
因为你没有高血糖,最大的可能就是低血糖了,其次是胃肠道症状,还有可以引起维生素B12缺乏,注意补充就行。这个药在糖尿病人中是长期服药的,有的吃了几十年,不用担心,说明书摘录如下:
【用法用量】
应遵医嘱服药。本品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根据病人状况,逐渐增加剂量。通常本品(盐酸二甲双胍片)的起始剂量为0.5克,每日二次;或0.85克,每日一次;随餐服用。可每周增加0.5克,或每2周增加 0.85克,逐渐加至每日2克,分次服用。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每日2550毫克。对需进一步控制血糖患者,剂量可以加至每日2550毫克(即每次0.85克,每天三次)。每日剂量超过2克时,为了更好的耐受,药物最好随三餐分次服用。
【不良反应】
本品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头痛。其他少见者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指甲异常、皮疹、出汗增加、味觉异常、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本品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罕见。
【禁忌】
1、肾脏疾病或下列情况禁用本品: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和败血症等引起的肾功能障碍(血清肌酐水平≥1.5毫克/分升(男性),≤1.4毫克/分升(女性)或肌酐清除异常。)
2、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衰,和其他严重心,肺疾患。
3、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等。
4、已知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
5、急性或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有或无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6、酗酒者。
7、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可以暂时停用本品。
8、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
【注意事项】
1、口服本品期间,定期检查肾功能,可以减少乳酸酸中毒的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该定期检查肾功能。接受外科手术和碘剂X线摄影检查前患者暂停止口服本品。
2、肝功能不良:某些乳酸性配中毒患者合并有肝功能损害,因此有肝脏疾病者应避免使用本品。
3、应激状态:在发热、昏迷、感染和外科手术时,服用口服降糖药患者易发生血糖暂时控制不良,此时主必须暂停用本品,改用胰岛素。待应激状态缓解后恢复使用。
4、对1型糖尿病患者,不宜单独使用本品,而应与胰岛素合用。
5、应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本品治疗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罕见。如发生应排除维生素B12缺乏。
6、即往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实验室化验异常或临床异常(特别是乏力或难于言表的不适),应当迅速寻找酮症酸中毒或乳酸酸中毒的证据,测定包括血清电解质、酮体、血糖、血酸碱度,乳酸盐、丙酮酸盐和二甲双胍水平,存在任何类型的酸中毒都应立即停用,开始其他恰当的治疗方法。
7、单独接受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的患者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低血糖,但当进食过少,或大运动量后没有补充足够的热量,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例如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饮酒等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须注意。
8、老年、衰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以及肾上腺和垂体功能低减,酒精中毒的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老年患者和服用β-肾上腺阻滞剂的患者的低血糖很难辨认,须注意。
9、患者应当了解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的潜在危险和益处,以及选择治疗的方式。他们也应知道同时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的重要性,以及规律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脏功能和血液学参数和重要性。
10、须向患者解释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性,症状和容易发生乳酸酸中毒的情况。当出现不能解释的过度呼气,肌痛、乏力、嗜睡或其他非特异性的症状......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