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写过的文学专论

一:曹丕的文学成就

(一)诗歌

作为建安文学演化过程中从“汉音”到“魏响”的桥梁、枢纽,曹丕在诗歌创作上将笔触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诸如纨绔子弟的游荡生活,贫子心中的不平,弃妇的怨艾,拉纤兵士行役之苦等广泛的社会问题。

建安诗人中,曹丕的宴游诗是既多又好的,所以江淹《杂诗体》以 “游宴”二字概括曹丕诗歌,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以曹丕宴游诗为“建安正格”。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论及建安诗歌时独标曹丕的“宴游诗”:“模山范水比较细致”、“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曹丕诗的景物描写,不仅细密精美,而且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水乳交融,这已大大超过汉乐府及汉末文人诗的比兴或意象的表现手法,而达到浑融一体的意境营造的高度,《杂诗·漫漫秋夜长》就景景含情,将游子乡思苦恋之情全融入这“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的景物描写之中;《燕歌行·秋风萧瑟》更是“开千古妙境”(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盛赞此诗“思妇的题材,从未被表现得这样凄切深婉、情景交融,此诗因而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

曹丕诗大多婉约纤细、悱恻缠绵,“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杂诗》)、“惆怅窃自怜”(《陌上桑》) ,浅斟低唱,细腻绵密,故钟惺《古诗归》卷七谓其“婉娈细秀”,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也谓其“便娟婉约”;并且曹丕诗多用立象见义、以景托情手法,显得比兴含蓄、委婉深沉,如《燕歌行·秋风萧瑟》首三句感时伤怀,触目成愁,且这“秋风萧瑟”、“落木寒霜”,为以下怀人设置典型环境,布下抒情氛围;“群雁南翔”又以候鸟知归,反寓游子不返之怨情。“念君”三句,从对面着笔,写丈夫之恋乡,虽不言己,然已意自现,有一举两得,相得益彰之妙。“贱妾”五句,直抒胸臆,写空房垂泪,忧思难忘,短歌长情,积郁难抒,真是柔肠百转,哀怨凄绝。最后四句,以“明月照床”写月圆人缺,离愁更苦,以“长夜未央”见相思无限,彻夜难眠,并借叹“牵牛织女”,抒离愁为别恨。真是 “能转能藏,是其所优。转则变宕不恒,藏则含蕴无尽。”“掩抑低徊,中肠摧切??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后人仿此体多不能佳,往往以粗直语杂于其间,失靡靡之态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如此细腻缠绵、含蓄委婉、韵味,深长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抒发,在建安诗人中,只有曹植胜之,其余皆不可及。

而诗体方面,在建安诗人中曹丕最为“诸体完备”,三、四、五、六、七言、杂言、乐府、徒诗,丰富多样;其次为曹植,但曹植无七言。曹丕四言诗现存10首,少于曹植多于曹操,并且“章法条递,风情婀娜”(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为复兴四言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曹丕五言诗23首,占其诗53%,仅次于曹植,并且“深远独绝,诗之上格”(同上) ,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也作出了贡献。汉乐府无六言诗,文人诗仅孔融有3首,而曹丕六言诗有4首,仍有某种开山的意义,并对后世六言诗,包括王安石的六言“半山体”及马致远《天净沙》等,当有深远影响。曹丕《燕歌行》二首,开我国诗歌七言之先河,故肖子显谓“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南齐书·文学传论》) 。曹丕长篇杂言体《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 364字,句式也自由灵活,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称“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建安诗人中,曹丕最富于艺术形式的文人化探索和创新。

(二)赋、散文

曹丕写过大量的赋,现在能看到的还有近三十篇之多,虽然大部分可能已经残缺不全。卞兰《赞述太子赋》写道:“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沉......余下全文>>

二:曹丕的《典论》写的是什么?

《典论》是三国时代曹丕的一部学术著作,写于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搐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

《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它对文学的价值的重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儒家古有“三不朽”之说,其一为“立言”(见《左传》)。但这主要指政治与伦理方面的论著,与文学并无多少关系。曹丕所说“文章”,则包括诗、赋在内。其实,文学——特别是偏重抒情的文学,很难说是什么“经国之大业”,但曹丕这样说,就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当然是有意义的。

三:曹丕写的诗词?

曹丕诗词全集下载

《短歌行》

《燕歌行》

《燕歌行》

《杂诗》

《杂诗》

《诗》

《诗》

《诗》

《诗》

《诗》

《诗》

《诗》

《诗》

《诗》

《秋胡行》

《秋胡行》

《秋胡行》

《善哉行》

《善哉行》

《善哉行》

《善哉行》

《陌上桑》

《大墙上蒿行》

《丹霞蔽日行》

《猛虎行》

《饮马长城窟行》

《煌煌京洛行》

《广陵于马上作诗》

《歌》

《黎阳作诗》

《黎阳作诗》

《黎阳作诗》

《黎阳作诗》

《折杨柳行》

《折杨柳行》

《艳歌何尝行》

《上留田行》

《清河作诗》

《见挽船士兄弟辞别..》

《钓竿行》

《月重轮行》

《于玄武陂作诗》

《夏日诗》

《芙蓉池作诗》

《临高台》

《令诗》

《董逃行》

《于谯作诗》

《孟津诗》

《代刘勋妻王氏杂诗》

《寡妇诗》

《东阁诗》

《十五》

《于明津作诗》

四:古代文学常识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 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 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 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余下全文>>

五: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

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

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

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余下全文>>

六:怎么样做才可以做到快速减肥?而不伤身体。 10分

可以试试三日断锭法!说是断食我看其实是少吃!最好是在星期六日进行,因为这样既可以保证不影响工作也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早上要一杯牛奶加鸡蛋!中午是一杯红茶加蜂蜜,晚上实在饿就给自己做个蔬菜黄瓜汤,期间不要吃任何碳水化合物,受不了就吃些白煮鸡胸,把鸡肉撕碎吃一点就行了不要多(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话那你就放开来吃吧!)因为是休息日所以不用多动脑,就动动脚吧,适当的做些运动,走步,溜达,方正不要闲着,干家务也行!第一天不会太难受,第二天要坚持,第三天早餐可以吃一片面包,鸡蛋,牛奶,中午吃蔬菜不要吃主食,晚餐喝汤,什么汤都行,鸡汤,鱼汤当然好。

三日你就会觉的自己已经轻了!过了三日,你就恢复吃日常的饭食吧,最好少吃主食,肉也不要是红肉,鱼和鸡是最好的,当然也要少吃。晚上六点半以后不要吃任何东西了!切记,马无夜草不肥的道理!要运动,我不主张单靠节食减肥,以及药物减肥,推荐你买一本小s的一分钟减肥操的书,很有用!

七:诗的体裁有哪些?哪些诗人写的某种体裁的诗最好?

www.ccview.net/theory/sgfglp.htm

里面很详尽,望楼主一阅

八:诗歌流派!!!!!!!!!!!!急急急急急急!!

先秦

古谣谚

秦代以前,远及上古时代的歌谣、谚语。先秦诗歌除《诗经》、《楚辞》及“逸诗”外,还有些歌谣谚语,它们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

远在文字出现之先,歌谣就已在人民口头流传。由于当时无法记载下来,今天只能从古代文献中去发掘一些后人追记的材料。如《弹歌》,是一首古朴的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它以两个字为一拍,构成四个短句,记录了制造弹弓,弹出土丸,追赶飞禽走兽的狩猎生活片断。相传为上古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这本是蜡祭祝辞,辞句带点命令口气,实际上是求八蜡之神消除自然灾害,使人们生活得以安定。

传说为上古时代的歌谣,散见于文献中的,还有《击壤歌》、《卿云歌》、《夏人歌》、《麦秀歌》等。所载之书,虽然比较晚出,但韵语赖口头流传,记载之前当已有较长的流传时间,记载时可能作些修饰,又难免受当时文体的影响,但不能断定它们就是伪作。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见《帝王世纪》)据记载,这是帝尧时代一个80岁老人所唱的歌。再如《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见《尚书大传》卷一)这首短诗,有内容,有辞采,句式整齐,技巧娴熟,虞舜时代的口头创作很难达到这样高的造诣,显然经过后人润色,但它的内容,表达了歌颂日月、崇拜自然的朴素感情,保存了古代思想习俗的影子。

古籍中记载的时代稍后一些的歌谣,如《采薇歌》,据《史记·伯夷列传》,它产生于以四言诗为主体的《诗经》时代,象这种艺术上比较成熟的自由体歌辞,即使可能产生,也未必能完全保持原貌。《楚狂接舆歌》(《论语·微子》)、《孺子歌》(《孟子·离娄上》),则已透露出向《楚辞》体过渡的端倪。

与《楚辞》更接近的,是战国时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据《说苑》记载,这首歌是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过来的,乘船的是王子鄂君子皙,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歌调婉转,感情深挚。“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句隐语,“枝”是“知”的叶音,有点象南朝民歌,沈德潜评此诗说:“与‘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同一婉至。”(《古诗源》)

古代往往谣、谚并称,其实谣和谚意思相近而又有别。谣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谚指谚语,它用简单通俗的固定语句,说明一定的道理。

殷商以前的谚语,今已罕见。记载谚语较多的古书莫过于《左传》,如:“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闵公元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僖公五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昭公三年》)。这些谚语产生的上限,已经很难考定,而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都已相当成熟。前两例亦谣亦谚,后两例已近格言,都不可能是上古初民的创作。

《论语》、《孟子》、《荀子》、《国语》、《战国策》、《礼记》等书中记载的古谚语还有很多,产生和写定的时间更晚,大体上都是句式整齐的格言式的语句,是人们劳动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逸诗

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诗”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前人称它们为“逸诗”。

今传的《诗经》并非足本,如《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6篇,篇名都见于《仪礼·乡饮酒礼》和《仪礼·燕礼》,而其辞不存。《毛传》以为“有其义而亡其辞”,朱熹《诗集传》认为这6篇皆“有声而无辞......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