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怎么一回事

一:“火把节”是怎么一回事?

民统节口

二:火把节是怎么一回事

火把节,又称星回节,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彝、白、僳僳、纳西、哈尼、拉祜等彝语支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并以热烈隆重而闻名中外。过节的时间因民族和地区稍有差异,多数自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举行,节期至少三天,亦有长达七天乃至半月的。节日期间,家家宰鸡杀牲吃“坨坨肉”,品尝新荞,并有斗牛、斗羊、摔跤、赛马、歌舞等娱乐活动。入夜,各家各户燃起预先扎好的松明火把,留一支插在门楼上,然后男女老幼各持火把,奔赴山岗田间,以火照田,舞火为嬉。顷刻间,蜿蜒的山岗上条条“火龙”上下腾跃,星花飞溅,元代诗人文璋甫曾赋一绝写照此景:“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竞征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足见气势之壮观。嬉火时最有情趣的活动是“泼火”:人们用左手执着一束燃烧的火把,右手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把掺着松香的“香松面”,相互朝对方的火把上泼撒,只听到“嘭”地一声,一团金星耀眼的火焰腾起,煞是好看,其义类同傣族的“泼水”祝福。然后,众人再聚集到村寨的宽阔地带,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达旦……

欢乐而独特的火把节究竟是怎么来的?民间传说中有许多讲法。

云南彝族传说,从前彝族有个叫阿提拉八的大力士,有拔山之力。因在比武中摔死了天上的大力士斯热阿比,惹怒了天菩萨。为了惩罚他,天菩萨派出大批蝗虫、螟蛾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八于是在六月二十四日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率众点火烧虫。从此人们定这天为火把节。

云南白族传说,唐时,南诏王皮逻阁欲吞并其他五诏,命人建造一座易燃的松明楼,然后邀请其他五位诏主到此聚会。邓赕诏主行前,其妻慈善夫人劝阻无效,便把一只铁镯戴在他的手腕上。五位赴会的诏主果然遭到毒手,待慈善夫人赶到时,松明楼只剩一堆废墟。民众从四方赶来,点燃火把,帮慈善夫人在黑夜中寻找丈夫,终于发现一具套有铁手镯的焦骨。慈善夫人悲愤万分,抱着丈夫的尸骨纵身跳人洱海。这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此后人们每逢是日燃起火把,表示对慈善夫人的敬仰与怀念。

云南拉祜族传说,从前有个恶人,专吃人的眼睛。一位善人知道后,每天找田螺给他吃,使他不再吃人的眼睛。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善人没找到田螺,便买了一只羊,给它安上一对蜂蜡做的角,点燃以后,让它去山上喂恶人。羊在山上跑,两只蜡角把山上照得亮堂堂的,恶人以为到处是火,忙躲进一个岩洞,并用一块石板把洞口堵好。日子一久,恶人无力搬掉石板,最后被岩洞里冒出的水淹死。从此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高举火把,以示庆贺。

明清时期的云南史籍和志书上,亦有关于火把节来历的种种记载。《记古滇说》、《滇史略》等对白族火把节的说法,多称起源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皮逻阁陷害五诏诏主故事,与前述民间传说基本一致。《万历云南通记》则称:西汉元封(前110-前105)年间,汉将郭世忠为达到霸占大理酋长曼阿奴之妻阿曼的目的,害死了曼阿奴。阿曼假意答应于郭世忠,要求郭世忠允许她祭奠亡夫,焚毁原夫给她的衣服,再换上郭世忠所给的衣服。在郭答应的第二天,阿曼引刀自刎,身扑火中。那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大理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炬聚会,凭吊阿曼。《滇系·杂载》则说:“火把节即星回节,六月廿五日,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并谓节日的来历与诸葛亮南征有关,“武侯征南,于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城中父老设庭燎以迎之”云云。

现代学者对火把节起源及其文化性质,也有各种见解。

第一种意见认为,彝族传说中对火把节来历的阐释,应当是各种传说中形态最古老的一种,表明了该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祝愿农作物免遭天灾虫灾和祈获丰收,是其中心意旨。所以火把节应认作为西南地区最有......余下全文>>

三:火把节是怎么回事?

火把节有个传说,以前经常闹蝗灾,弄的民不聊生,后来我们的祖先就用火把赶走了蝗虫,后来为了纪念那一天,就把那天当做节日纪念。

四:“火把节”是怎么回事?

火把节的来历 ◆关于"火把节",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动人的传说。 古时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个城堡,城堡里住着一个士司,他生成一双老鼠眼,扫帚眉,一张鲢鱼嘴,配上那尖凸的下巴,一副干瘦的脸上布满了黑麻子,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黑煞神"。这黑煞神无恶不作,手下养着一大帮家丁、打手,残暴地统治和压榨着彝族人民。他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生孩子要交人丁税,上山打猎要交撵山租,下河打鱼要收打鱼捐……各种苛捐杂税,逼得人民实在喘不过气来,为了反抗这个黑煞神的残酷统治,曾多次举行过起义,但是,土司坚固的城堡难以攻下,许多人被抓去活活地处死了。 有个聪明能干的牧羊人,他的名字叫扎卡,想出了一个智取土司城堡的办法来。他暗中串连了九十九寨的贫苦人民,决定从六月十七日起,将各家各户的羊都关在厩里,每天只喂点水,不喂草料,饿上七天七夜。起义的人就在夜里赶造梭标,削好竹签,磨好砍刀、斧子,又在每只山羊角上缚上火把,大家约定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起义。到了这天晚上,当月亮还没有露面,山箐树林里的微风轻轻地吹起的时候,只听得一声牛角长鸣,就以第一支"火把母"为号,此时各路起义人马立即将羊厩门打开,点燃起千万支缚在羊角上的火把,驱赶羊群向土司黑煞神的城堡进攻。 那数不清的羊群早已饿够了,便借着火光,争先恐后地忙着上山枪树叶青草吃。扎卡率领着起义的人民,勇猛地去冲杀。快到城堡了,那鼓声和喊声震天动地。黑煞神急忙登上城堡一看,只见满山遍野成了一片火海,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城堡的人们,已经开始攻打城门了。黑煞神一面命令家丁、打手死守城门,自己却悄悄地钻进洞里去,准备逃跑。此时各路起义大军已攻破了城堡,蜂涌而入。到处找遍,可就是不见土司黑煞神。后来,扎卡将大管家抓来审问,怕死的大管家跪在地上磕头哀求饶命,立刻带领扎卡他们来到土司躲藏的那个地洞去。 扎卡便叫大管家先下洞里叫黑煞神出来投降,这个平时狐假虎威的大管家竟吓得魂飞魄散,就是不敢下地洞。一下子便瘫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众人正在张望,突然,从地洞里飞出一把匕首,一道寒光闪过,将那匕首击落在地上。原来扎卡早有防备,他料到黑煞神不会轻易投降,要作垂死挣扎,所以当地洞里的匕首飞出来的那霎间,扎卡眼明手快,挥起一砍刀,便将匕首击落了! 扎卡和众人见黑煞神死不出来,便决定用火把来烧死他。于是一声令下,千万支火把立即将地洞的周围堆成一座小山,只见熊熊的烈火燃烧得更旺,片刻间,地皮也被烧得通红通红的,那作恶多端的土司黑煞神就这样葬身在火把之中。为了纪念这次反抗暴虐统治斗争的胜利,就定于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为"火把节"。 ◆火把节 是我国西南地区彝、白、僳僳、佤、布朗、纳西、拉祜、 普米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 云南白族、彝族一般在每年6月24日前后。 贵州的彝族则多在6月初6。 ◆节日由来传说不一。 ◎白族的传说是,汉朝的副将郭世忠杀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长,发觉酋长的妻子河南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河南假意答应,但提出了祭祖亡夫的三个条件,然而,河南在祭夫时, 却点火烧着了灵堂,跃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尽。河南的忠贞勇敢,博得了人们的赞叹和钦佩。从此每年在河南自尽的日子,白族同胞便点燃火把,串乡游寨,以示纪念。 ◎一说南诏王皮逻阁邀约五诏首领聚会,邓淡诏首领之妻慈善夫人劝夫勿往,不听,乃以铁馈套于夫臂,皮逻阁火烧松明楼,五诏首领皆被焚死,慈善寻铁馈得夫尸以归。皮逻阁闻其贤,欲妻之。慈善礼葬其夫后,闭城自尽,故滇人于是日燃火......余下全文>>

五:火把节的意义是什么?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耽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六:火把节是怎么一回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七:火把节是怎么一回事

是个历史传说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